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91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

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

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

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

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

(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

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

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

(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

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

例11宋何罪之有?

译文:

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

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

"、"怎么……呢?

"

例13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

例1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

译文:

项羽笑着说: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

13."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怎么……呢?

"

例1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

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还是……吧!

"、"难道……吗?

"

例1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

例1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为所"、"为……所"“见……于”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译文:

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文:

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

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译文:

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译文:

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文:

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独……耶"、"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7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译文:

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

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

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子非三闾大夫欤?

译文: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宁……耶"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

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24.有以无以(亡以)所以何以一何何其……也……之谓也

惟(唯)……是其……?

其……?

……,抑……

无…无…译:

无论…还是…

庶几…欤译:

大概…吧?

直…耳!

译:

只不过…罢了。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

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

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

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

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

瑾败,乃复故。

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

决囚江北,引疾归。

起补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戡宁王宸濠乱。

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

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

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

“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

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释】讲幄:

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B.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C.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D.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B.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

C. 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D. 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

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稀,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B. 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

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C. 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

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D. 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

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

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②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

(1)C

(2)B

(3)B

(4)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

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

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

【解析】【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守仁”“祖母”“神人”“云”“异人”“之”“山海诸关”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

AB项,“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宾语是“云”,故应在“云”后断开,排除AB两项;D项,“异人拊之”,主语是“异人”,谓语是“拊”,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更名”的宾语是“守仁”,故应在“之”和“更名”之间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B项,“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错误,应该是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选B。

(3)B项,“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

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错误,选项将王华和王守仁的事件掺杂到一起,第一段说“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这里“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应是王华;第二段说“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直言上奏,应是被贬谪到贵州,担任贵州龙场驿丞。

故选B。

(4)①中,“逾”,超过;“卒”,去世;“犹”,仍然;“寝苫蔬食”,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论”,评论,“多”,赞美;“之”,代词,代王华。

②中,“甚”,厉害;“疏”,上疏;“乞骸骨”,请求退休;“举”,推举,举荐;“自代”,宾语前置句,应为“代自”,代替自己;“俟”,等候,等待;“归”,回乡。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

⑷①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

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

②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乡了。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贡师泰,字泰甫。

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

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

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

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

山阴白洋港有大船飘近岸,史甲二十人,适取卤海滨,见其无主,因取其篙橹,而船中有二死人。

有徐乙者,怪其无物而有死人,称为史等所劫。

史佣作富民高丙家,事遂连高。

史既诬服,高亦就逮。

师泰密询之,则里中沈丁载物抵杭而回,渔者张网海中,因盗网中鱼,为渔者所杀,史实未尝杀人夺物,高亦弗知情,其冤皆白。

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除吏部侍郎。

时江淮兵起,京师食不足,师泰奉命和籴于浙右,得粮百万石,以给京师。

迁兵部侍郎。

朝廷以京师至上都,驿户凋弊,命师泰巡视整饬之。

至则历究其病原,验其富贫,而均其徭役,数十郡之民,赖以稍苏。

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会朝廷欲仍和籴浙西,因除师泰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罢,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

居亡何,除礼部尚书。

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

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

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

丞相复承制除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二十年,除户部尚书。

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

尤喜接引后进,士之贤,不问识不识,即加推毂,以故士翕然咸归之。

(节选自《元史·贡师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B.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C.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D. 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B. 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服除”“免丧”“释服”也可表示此意。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

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泰明察秋毫,注重调查研究。

在绍兴任职时,高姓富商雇佣史姓伙计等二十人出海取盐,伙计被人诬告,无辜服罪,师泰秘密查访,使冤情昭雪。

B. 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

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C. 师泰兴利除弊,取得显著效果。

张士诚归降之后,师泰任两浙都转运盐使,他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以大量的赋税支撑了国家财政。

D. 师泰爱惜人才,深受士人爱戴。

贡师泰喜欢举荐后辈,不论是他熟识还是不熟识的人,只要贤能,他就积极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于冤狱详谳之明多类此,以故郡民自以不冤,治行为诸郡第一。

②豪贵以其不利于己,深嫉之,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答案】

(1)B

(2)A

(3)B

(4)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解析】【分析】

(1)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能成句,不宜断开,排除C。

故选B。

(2)A项,“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

故选A。

(3)B项,“师泰治政有方,一心为民着想。

他任吏部侍郎时,从浙右征购粮食供给京师,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理解错误,他任兵部侍郎时“驿站人户贫困,他验实人户贫富,平均他们的徭役,百姓生活开始好转”。

故选B。

(4)①中的“狱”名词,案件;“谳”动词,审判定罪;“类”副词,像;“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

②中的“以”连词,因为;“嫉”动词,憎恨;“莫”否定代词,没有人;“中伤”动词,毁谤伤害。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B;

⑷①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②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贡师泰,字泰甫。

泰定四年,出仕做官,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

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

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任应奉翰林文字。

服母亲丧事,服丧期满,授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

山阴白洋港有一艘大船漂流到岸边,史甲等二十人,正巧在海滨取盐,看到船上没有主人,趁机拿走了大船的篙和橹,而船中有两个死人。

有叫徐乙的人,奇怪船上没有货物而有死人,声称被史甲等人抢劫杀害。

史甲在富民高丙家当雇工,事情又牵连到高丙。

史甲无辜服罪之后,高丙也因此被逮捕。

师泰秘密询访此案,原来是同里之中沈丁运载货物到达杭州后返回时,看到渔民在海中撒下的渔网,趁机偷网中的鱼,而被渔民杀死。

史甲其实未曾杀人抢财,高丙也不知情,他们的冤情都得以昭雪。

他对于冤案大多像这样详细审理得很清楚,因此郡中百姓认为自己没有被冤屈,师泰治理的政绩是各郡第一。

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再迁吏部,任监察御史。

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

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

调任兵部侍郎。

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

(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

豪富权贵因为这对自己不利,非常憎恨师泰,然而没有人能有毁谤伤害他的借口。

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撤销,师泰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

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

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

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

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

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

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

丞相又以皇帝的名义授师泰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二十年,朝廷授师泰户部尚书。

二十二年,召师泰入朝任秘书卿,赴任行至杭州海宁县,生病去世。

师泰尤其喜欢接见引进后辈,贤能的士人,不论熟识还是不熟识的,都加以推荐,因此士人们一致都归向他。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

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

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

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

璩建议率千人讨之。

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安帝初,进征虏将军。

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

璩执留玄使,不受命。

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

武陵王令曰:

“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

会玄败,谋奔梁州。

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

安帝反正,诏曰: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

”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

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

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

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

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

璩子弘之嗣。

义煕中,诏曰:

“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

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

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

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

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