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10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docx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

一、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的概念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多种定义,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AECT的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004年AECT又对94'定义修改为: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AECT04’定义缩小了教育技术的内涵,没有提理论体系,而且除了促进学习以外还提到了提高绩效,可见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更加注重成本一效益问题。

此外还提到了研究与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2、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的发展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教育传统技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媒体技术——————————————————————————

教育传统技术

1600年1900年1950年2000年时间

教育传统技术阶段:

从教育技术的产生到十九世纪末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就是指教育者所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口语(演讲技能)、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等(以教育者主观能力的应用为特征,技术是手工技术)。

教育媒体技术阶段:

从19世纪末开始,这一时期的教育技术以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为标志,起初仅仅注重硬件,后来逐渐重视软件。

主要包括:

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等(教育者以应用工业机器为特征,技术是工业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阶段:

主要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教育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潜件。

其中硬件包括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系统,如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等;软件包括与硬件配套的教学软件;潜件包括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教育者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技术是信息技术)。

我们现在处于教育信息技术阶段,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完全替代的而是逐渐累积的。

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进步,从而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3、信息技术的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没有太大的争论,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为基础的,对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综合性技术。

我们也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概念也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对信息处理的技术也在变化、更新。

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发展史上,信息技术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五次革命。

第一阶段是语言的使用。

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发生在距今约35000年~50000年前。

第二阶段是文字的创造。

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

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

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阶段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

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阶段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及网际网络的出现。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间是从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开始至今。

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技术一般特指的就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狭义的信息技术。

狭义的信息技术从其开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经历了从计算机技术到网络技术再到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结合的过程。

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比较

通过对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以“技术”作为线索,每一次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影响教育,尤其是当这种技术对教育有巨大的作用的时候,将新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以“技术”作为线索的,新技术的生使得信息的传播的方式、媒介等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

只不过当前的“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结合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层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要求:

意识与态度:

要求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要求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要求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

社会责任:

要求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其次,国家加大了在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的投入,教育部门从上到下大力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力度,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在思想上认识是否到位?

行动上是如何做的呢?

应该说,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思想上是重视的人越来越多,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师也越来越普遍。

但认识上有没有偏颇,有!

有些偏差还很大;我调查了一些学校,了解到只会用粉笔教学的教师还大有人在;普及计算机知识到今天连计算机都不会开关的教师也还不在少数。

抛开客观因素原因,诸如在行动上自觉应用教育技术的人还很少,教育技术应用、管理还处于较低层次等。

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认真思考,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只想和大家探讨两三个问题。

(二)主要探讨的问题

1、如何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在教育技术领域我们一直存在一个如何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问题。

一般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在教师中有三种倾向:

一是对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应用抱有过高期望值,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媒要被淘汰了,甚至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都没用了;二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肯定,不管什么教育媒体和技术一概不用;三是对现代的教学方法,教育媒体的使用持观望态度。

这三种态度都有偏颇的地方。

一方面,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不断更新是必然的,抵制教育技术的使用显然不合时宜,一个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上网获取信息,因循守旧,必将被历史淘汰。

另一方面,如果在否定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看待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不切实际的。

有一个笑话,说爱迪生发明电影以后,美国有人说,全美国的老师都要失业了。

理由是只要把课堂教学拍成电影,教学工作就可以完成了,显然,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现在呢,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出现后,也有人认为可以用这些技术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我这里要指出的是教育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另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思考,就是现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使用技巧,但是不经常使用,积极探讨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只要用来装点门面,有人来听课,或者是上公开课、观摩课,这时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大家都必定要用教育技术、用多媒体,把用多媒体看着是一种时髦。

甚至我们不少学校评课也把用不用多媒体作为硬性标准,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只要讲教学,言必称网络,什么技术新就搞什么。

我认为,这种风气损害了教育的宗旨,破坏教育技术的正常应用,忘记了教育中的各种教育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忘记了技术是渐进积累形成的。

事实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对新旧教学法、媒体使用的问题也存在争议,曾几何时,网络学习一度在一些企业和学校了成为主流,但后来考察其效果后,又理性回归到混合学习上,即整合新旧教学媒体、创设融合的学习环境、取得高的学习效率。

我上大学时我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的两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句是“上大学是熏出来的”,另一句是“如果人人看书都能学到一切,那就不需要老师了”。

前一句说的是环境的重要,后一句强调的是效率问题。

在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的课例,在技术应用方面,目前网络课程占了主体,传统媒体已被淘汰,这是一个误区。

新疆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总体来说还很紧张,如果我们在硬件、软件建设方面,一味向内地看齐,向重点校看齐,搞“唯新”、“唯网络”、“唯多媒体”,其结果是初期硬件投入大,设备管理、教师培训等跟不上。

我们对传统的一些媒体手段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小学阶段用模型、投影机(实物投影机)等效果不一定比应多媒体效果差、效率低。

有这样一个课例:

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

案例中,学生虽然也弄懂了画法,可这样做既耗时又费力,不如直接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更方便快捷,教学效果甚至更好。

对一些实力雄厚的学校而言,费力开发的大量网络课件而很少使用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对这个问题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不能简单的搞以新换旧,对传统教育方法,教学媒体的应充分肯定,应用新教育技术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效益上,不能只拿来装点门面。

2、如何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

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如何评价?

这是一个涉及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

即使在美国怀疑效果者也不乏其人。

如有教育工作者就不支持学校购买电脑,他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们使用计算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用计算机后学生的成绩是否取得进步,能否拿得出投资效益评估依据等等。

这种怀疑和质问到现在也没有中断过,我想,在座的持有相同疑问的人也不少。

首先是效率问题。

所谓效率,就是讲投入产出比。

用先进的(媒体)技术,用好的教学设计,取得一定规模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

如果仅仅在某一个单元,只让几个学生取得进步,这种好的效果是没有什么推广价值的。

二是层次问题,教育技术从应用角度可以分为这样低、中、高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

即媒体技术做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如用计算机把教学提纲打在屏幕上和教师把提纲写在黑板上)。

如同用卡车或其他运输工具运送食物一样,工具并不会对食物的营养成分产生影响,只是做了传递教学内容的工具。

从这一层面讲,它们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如果硬说这一层次的媒体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话,只能是忽略了其它一些重要因素所造成的。

英国克拉克教授对这一层次的应用分析研究后提请人们:

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使用与设计计算机教学软件同样的方法,那么,教学结果也必然相同。

中间层次:

提供直观。

就是对的学生投其所好,大量运用影视媒体或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信息载体去呈现教学信息,这种方法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乎,许多热衷于教育技术的教师,设计出美丽且内容丰富的课件,并且在上课时,运用这些课件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播放下来,学生看得过瘾,但看完之后除了生动的画面,详尽的叙述外,仿佛再也剩不下什么了。

于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困惑:

充斥着视听信息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深入地想想,我们究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什么?

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来自外部的过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反而会成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面对着直观的、生动地画面,我们的学生忙于接纳却疏于感受,这样的教学算得上成功吗?

戴尔在提出他的“经验之塔”理论时,曾经告诫我们,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但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也不能太过具体化,而必须向抽象和普遍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育软件的应用要防止图像(影像)的误用和滥用,防止形成学生思维一律图像化的结果。

也有悖于新教改初衷。

高级层次,这一层次是把教育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换言之,我们使用合适的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方法,创设一个优化了的教学环境,比我们传统教育技术、方法或者不用媒体效益更高。

在这个层次上,信息技术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组织、重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关键是学生是使用这一技术的主体,这一点与传统课堂中都是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是截然不同的,其本质区别在于在这种以教育技术为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建构者,而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被动的接受者。

从我接触到的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软件的课堂应用实例来看,我州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处于低层次阶段:

运载工具阶段,优劣高下,无非就是界面的美观等艺术性因素,显然,在这里,艺术性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还是要回到科学性和教育性上,追求育人与知识的传授。

中间层次课件做得很精彩,但往往有专业人员帮忙的痕迹,这一层面的课例还不多,但我们要直面这一层次课件在开拓学生思维上的局限性问题。

高层次应用个案极少,由于涉及到教学理念上的差异,随着教育技术的深入应用和研究,这个层次的优势将逐渐得到重视

因此,我还要指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育人与知识的传授不相符的误区:

误区一:

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优秀的黑板板书不仅精练,而且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调用和修改。

而用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传统的黑板,只是显示屏的变换而已,比起传统的黑板教学来说,计算机大屏幕更加僵硬和死板,缺乏生气。

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

因此,显示屏替代黑板,不仅没有表现出计算机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性,还缺少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延时性和实用性优点。

尤其在数学和物理教学中,如果将大量的板书和推导过程写入课件,在课堂上显示,则学生印象不深,不易吸收,还不如教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板书推导过程的效果好。

因此,即使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中,传统的黑板板书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误区二: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

一节课从导入到新课讲授,从举例到练习,均投影在屏幕上,从开课到结课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

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

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

教学由以往的教师灌输变成了电脑灌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未变;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少,所得甚微,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师而言,重复使用相同的课件,缺少了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成了机械的活动,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误区三: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教学,教学手段单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也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如初中化学中分子、原子结构等,还可以动态的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或将一些复杂的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如物理中的三相交流电的变化等,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观察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但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重点难点,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它。

实际上,如果能用常规教学手段很好地解决教学问题,就没有必要非用多媒体。

这样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钻教材,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以免浪费教师精力而又徒劳无功。

由于传统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其独特的长处,如黑板板书的可随时调整功能,模型的的空间结构功能,投影仪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机的实景放大功能等等,这些都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十分方便,投资少,设备要求不高,因此至今仍具有很大的魅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可能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误区四:

模拟实验代替实际观察或操作,计算机演示实验取代学生的分组实验训练。

某教师执教“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时,用电脑模拟实验代替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模拟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的示范操作,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如用计算机模拟“DNA分子的结构”等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这部分的知识学生无法在实际中观察到,这种模拟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许多生物学现象和知识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就可以感知和理解,如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解剖和观察等。

[7]计算机模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但不能替代学生的实际观察。

如果实际观察或操作完全由计算机模拟取代,则不利于学生科学观察方法的掌握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被证明是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的非常有益的方法,过于强调计算机的演示教学,甚至取代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验操作,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减少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和兴趣,错过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机会。

实际教学时,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实验课的教学与真实观察相结合,计算机实验演示与动手实验操作相结合。

只有在正常自然环境或现有教学设备下无法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才可用计算机演示或模拟操作替代。

还有如:

多媒体课件过多追求花哨画面变成技能展示;乱用文字动画效果和乱用音响;黑房子上课。

教育技术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即帮助教师最快、最完满的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知识学得好,学得活。

反之就要慎用教育技术。

3、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着力点在那里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目前中小学教育技术在应用方面的现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相当的中小学已拥有标准的教育技术资源(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硬件、软件、网络课程资料等等。

不是迫不得已,大多教师平时教学中不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育部门提供的教学程序、软件、配套音像教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硬件应用方面看:

其一、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即便是在技术上无障碍,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会备课要花更多的时间,

其二、非教师可控因素明显增加,加大了使用的难度,没有人真正坚持做下去。

在实际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使用网络教学为例,网络教学的基础是网络正常,但是现实中因为使用密度大、维护不力、网络本身的脆弱性等原因经常出现网络故障(网速、病毒等)。

而当教师做好的教学设计要使用网络时,上课期间如网络出现了故障,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

可以这么说,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越复杂、越全面、涉及的环节步骤越繁复,出现问题的机率就越大,这样就出现教师不敢轻易使用,怕影响教学效果。

但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和求新,却不遗余力,解决好各个环节,展示于人。

可以这样说,并非怪教师只想做秀,事实上是难以做到。

从软件应用方面看:

(1)一些现成软件层次较高,使用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比如要求学生讨论或合作学习,你说教的学生水平达不到,课堂讨论不起来或者讨论起来秩序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宁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因为教材不统一,有些软件编制的学科内容与课本上的内容、范围或者结论有出入,教师又难以修改,为避免麻烦,不愿使用这类软件。

(3)有些软件中会出现一些教师尚未掌握的知识(分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为避免出现窘境,教师们也不愿使用这类软件。

面对硬件与软件应用中的问题,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着力点在那里呢?

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从上到下都经常强调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学校强调硬件上的投入、强调软件、课件购买、自制,这样强调对不对呢,对的。

但解决不了我们上面说到的两方面的问题,举例说来,一个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培训,懂得了使用视听材料对有些教学环节很有帮助,一般说来,他要放一段教学录像,为了放这段录像,他要到管理员那儿去借取,办理登记手续,用后还要归还,此外,他还要看看教室里的相关设备是否正常,如有问题,他还要求助于管理人员。

因此,教师出于便利的原因在现实中未必就能用。

这里就有一个在使用技术时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的问题。

教育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

因此,当前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着力点应放在加强教育技术系统化的管理,尽量减少老师使用教育技术的成本,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会成为可能。

三结束语

1、在人类知识加速增长、社会分工日趋细密的今天,教学基本要素中必然加入现代教育技术,不管是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还是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都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技术,而我们应用教育技术的唯一的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基于对现状的认识和分析,在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教育技术应用的着力点首先是加强管理和有效激励,其次是应用与开发的有机结合。

即以使用促进开发:

使用才会产生需求,需求是前提;使用才能发现问题,以利改进;使用才会带来比较,使教师转变观念。

以开发促使用:

产品多才会使老师可以选择;有选择才可能各选所需,适合教师也才能促进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