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515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用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转录与翻译

在细胞质内同时进行

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

转录与翻译后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生物大分子:

由有机小分子构成,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细胞内主要的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和多糖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核苷酸

多核苷酸间的化学键:

3’,5’磷酸二酯键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5’→3’,另一条是3’→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排列在内侧

3.

碱基通过氢键配对,遵循碱基互补原则(A=、C≡G)

4.

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基因组:

细胞或生物体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是所有染色体上全部基因和基因间的DNA的总和)

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RNA种类及功能:

RNA种类

存在部位

功能

编码RNA

信使RNA

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mt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非编码RNA

持家性ncRNA

核糖体RNA(rRNA)

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mt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转运RNA(tRNA)

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mttRNA)

转运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小核RNA(snRNA)

细胞核

参与mRNA前体的剪接、加工

小核仁RNA(snoRNA)

参与rRNA的加工与修饰

调节性ncRNA

微小RNA(miRNA)

细胞核与细胞质

基因表达调节

小干扰RNA(siRNA)

介导RNA干扰,沉默基因转录

piRNA

哺乳动物的睾丸

参与基因表达调节,调节精子成熟发育

长链ncRNA

细胞核与细胞质,有些表现出特定的定位模式,如存在于特定的亚细胞区室

基因表达调节,调节蛋白质活性,改变蛋白质定位等

核酶(具有酶活性的RNA)

催化RNA剪接

蛋白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主要的折叠形式):

α-螺旋和β-片层

酶的共性:

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具有高度不稳定性,酶催化的特异性和高效性由酶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所决定

光学显微镜种类: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显微电影摄影技术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细胞培养:

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细胞膜:

又称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生物膜:

质膜和细胞内膜系统的总称

单位膜:

电子显微镜下,呈“两暗夹一明”形态结构的生物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膜脂、膜蛋白和膜糖

膜脂包括:

磷脂、胆固醇和糖脂

磷脂分两类:

甘油磷脂和鞘磷脂

甘油磷脂: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

两亲性分子(兼性分子):

同时具有亲水头和输水尾的分子

膜蛋白分为三种类型:

(膜)内在蛋白或整合膜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细胞外被(糖萼):

真核细胞表面富含糖类的周边缘,现在细胞外被一般用来指与质膜相连接的糖类物质,即质膜中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延伸的寡糖链部分,因此,细胞外被实质上是质膜的一部分(而把不与质膜相连接的细胞外覆盖物质称为细胞外物质或胞外结构)

细胞外被的功能:

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使细胞周围建立起水盐平衡的微环境,参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膜的不对称性:

细胞膜中各种成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种类和数量上均有很大差异,这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包括膜脂、膜蛋白、膜糖的不对称性

膜的流动性:

膜是一个动态结构,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

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翻转运动、旋转运动、弯曲运动、伸缩运动和振荡运动

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

2.脂肪酸链的长短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

4.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

5.膜蛋白的影响

6.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

流动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

1.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或联结于脂双层之上

3.膜两侧的结构是不对称的

4.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构成膜的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

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

模型强调了膜的不对称性

不足:

忽视了膜蛋白对膜脂分子的控制作用

忽视了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画图:

脂筏:

因鞘脂的脂肪酸尾比较长,所构成膜区域比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的结构

被动扩散(简单扩散):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细胞提供能量的物质穿膜运输方式

膜运输蛋白主要有两类: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主动运输:

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来驱动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转运

被动运输(包括被动扩散(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帮助扩散)):

多种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溶质穿膜转运

动物细胞主动运输利用能量的方式:

ATP驱动泵(ATP直接供能)和协同运输(ATP间接供能)

ATP驱动泵:

P-型离子泵(Na+-K+泵、Ca2+泵)、V-型质子泵、F-型质子泵、ABC转运体

Na+-K+泵工作原理及画图解释(P87):

在细胞膜的内侧,α亚基与Na+结合后,促进ATP水解为ADP和磷酸,磷酸基团与α亚基上的天冬氨酸残基共价结合使其磷酸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酶蛋白构象改变,使与Na+结合的位点转向膜外侧,酶蛋白失去对Na+的亲和性,从而将Na+释放到细胞外。

3个Na+被释放后,在酶蛋白就获取2个K+,K+与磷酸化的亚基结合后促使其去磷酸化,结果酶的构象又恢复原状,并失去对K+的亲和力,将K+释放到细胞内,完成一个循环。

协同运输:

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分为共运输和对向运输

共运输:

两种溶质分子以同一方向的穿膜运输,物质的逆浓度梯度穿膜运输与所依赖的另一物质的顺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两者方向相同

对向运输:

由一种膜蛋白将两种不同的离子或分子分别向膜的相反方向的穿膜运输过程,由离子浓度梯度驱动

离子通道的特点:

1.通道蛋白介导的是被动运输,通道是双向的,离子的净通量取决于电化学梯度,通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不与溶质分子结合

2.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3.转运速率高,通道可以在每秒中内允许10^6~10^8个特定离子通过,比载体蛋白所介导的最快转运速率高约1000倍

4.多数离子通道不是持续开放,离子通道开放受“闸门”控制,即离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开或关两种构象所调节,以对一定的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

离子通道的类型及简单描述各工作原理(P90):

1.配体门控通道:

2.电压门控通道:

3.应力激活通道:

小泡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过程

胞吞(内吞)作用:

质膜内陷,包围细胞外物质形成胞吞泡,脱离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细胞摄入大分子或颗粒物质的过程),分为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胞吐(外排或出胞)作用:

细胞内合成的物质通过膜泡转运至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后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细胞排出大分子或颗粒物质的过程),分为连续性分泌(固有分泌)和受调分泌

受体介导的胞吞:

细胞外溶质(配体)同有被小窝处的受体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网格蛋白聚集在有被小窝的胞质侧,有被小窝形成后进一步内陷,与质膜断离后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

网格蛋白(笼蛋白):

一种蛋白复合物,由3条重链和3条轻链组成。

有被小泡的外表面包被是由网格蛋白组装成的笼状篮网结构

LDL受体介导的LDL胞吞过程图示(P96):

内膜系统:

细胞质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

内质网的两种基本类型:

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微粒体:

应用超速分级分离的方法,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的直径在100nm左右的球囊状封闭小泡

内质网的标志性酶:

葡萄糖-6-磷酸酶

网质蛋白:

普遍存在于内质网网腔内的一类蛋白质,其多肽链的羧基端(C端)均含有一个被简称为KDEL或HDEL的4氨酸序列驻留信号

网质蛋白类型:

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内质蛋白、钙网蛋白、钙连蛋白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糙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修饰、分选及转运

光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

脂类物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参与脂质的合成和转运,参与糖原的代谢,是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及分泌密切相关)

信号肽:

指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被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氨基酸序列

“分子伴侣”(伴侣蛋白):

能够帮助多肽链转运、折叠和组装,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的结合蛋白

糖基化:

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之间通过共价键的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高尔基复合体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性囊泡组成:

扁平囊泡(潴泡)、小囊泡(小泡),大囊泡(液泡)

高尔基复合体极性网状结构及其功能(P115):

顺面高尔基网、高尔基中间膜囊、反面高尔基网

高尔基复合体中最具特征性酶:

糖基转移酶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1.细胞内蛋白质运输分泌的中转站

2.胞内物质加工合成(糖蛋白的加工合成,蛋白质的水解加工)的重要场所

3.胞内蛋白质的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

N-连接糖蛋白和O-连接糖蛋白的主要差别:

N-连接糖蛋白

O-连接糖蛋白

糖基化发生部位

糙面内质网

连接的氨基酸残基

天冬氨酸

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羟赖氨酸、羟脯氨酸

连接基团

-NH2

-OH

第一个糖基

N-乙酰葡糖胺

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

糖链长度

5-25个糖基

1-6个糖基

糖基化方式

寡糖链一次性连接

单个糖基逐个添加

蛋白质糖基化的重要意义:

1.糖基化对蛋白质具有保护作用,使它们免遭水解酶的降解

2.糖基化具有运输信号的作用,可引导蛋白质包装形成运输小泡,以便进行蛋白质的靶向运输

3.糖基化形成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在细胞膜的保护、识别及通讯联络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泌小泡的运输途径和去向:

1.经高尔基复合体单独分拣和包装的溶酶体酶,以有被小泡形式被转运到溶酶体

2.分泌蛋白以有被小泡的形式运向细胞膜或被分泌释放到细胞外

3.以分泌小泡的形式暂时性地储存于细胞质中,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再被分泌释放到细胞外去

溶酶体的共同特征:

1.溶酶体都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囊球状结构小体

2.均含有丰富的酸性水解酶

3.溶酶体膜中富含两种高度糖基化的穿膜整合蛋白lgpA和lgpB

4.溶酶体膜上嵌有质子泵

溶酶体的标志酶:

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根据溶酶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和生理功能状态):

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三级溶酶体(三级溶酶体也称后溶酶体、终末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所含作用底物的性质及来源):

自噬溶酶体、异噬溶酶体和吞噬溶酶体

残余体:

一些不能被溶酶体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的终末状态,此时所形成的三级溶酶体;

包括脂褐质、髓样结构及含铁小体

溶酶体(根据形成过程):

内体性溶酶体、吞噬性溶酶体

溶酶体的功能:

1.溶酶体能够分解胞内的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

2.溶酶体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

3.溶酶体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

4.溶酶体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

5.溶酶体在生物个体发生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性酶: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大体上分三类:

氧化酶类、过氧化氢酶类和过氧化物酶类

胞内蛋白质运输主要有三条途径:

门控运输、穿膜运输和小泡运输

囊泡的类型:

网格蛋白有被小泡(产生于高尔基复合体及细胞膜)

COPⅡ有被小泡(产生于内质网,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物质转运)

COPⅠ有被小泡(产生于高尔基复合体,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

囊泡转运:

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相互融合的过程

膜流:

囊泡不断地产生、形成、存在和穿梭于质膜及内膜系统之间,承载和介导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同时,又不断地被融汇更替、转换易名,从一种细胞器膜到另一种细胞器膜,使各种膜性结构间有条不紊、源源不断地进行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

由囊泡转运介导的细胞内膜流图(P133):

线粒体结构图:

基粒:

又称ATP合酶(复合体),线粒体内膜(包括嵴)内表面附着的许多突出于内腔的颗粒

转位接触点:

利用电镜技术可以观察到,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膜间隙变狭窄的地方

基因导入序列:

存在于所有输入到线粒体的蛋白质的N-端,使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并结合的序列

线粒体增殖通过的分裂方式:

出芽分裂、收缩分裂和间壁分裂

线粒体的功能:

1.营养物质在线粒体内氧化并与磷酸化耦联生成ATP

2.与细胞死亡有关

3.线粒体在能量代谢和自由基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成活性氧(ROS),低ROS水平时促进细胞增生,高ROS水平时启动细胞凋亡

细胞呼吸:

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使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

葡萄糖氧化的三个步骤: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狭义的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及中间纤维)网架体系

广义的细胞骨架:

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及中间纤维)和核骨架(核基质、核纤层及染色体骨架)

细胞骨架的功能:

细胞骨架对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分离、胞质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

微管:

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之一,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在不同类型细胞中有相似结构

微管蛋白的主要成分:

α管蛋白、β管蛋白和γ管蛋白

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聚合开始的部位,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

微管的存在形式:

单管、二联管和三联管

微管结合蛋白:

总是与微管共存,参与微管的装配,同微管相结合的辅助蛋白

中心体:

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细胞间期位于细胞核附近,有丝分裂期位于纺锤体两极

影响微管组装和解聚的因素:

GTP浓度、压力、温度、PH、离子浓度、微管蛋白临界浓度、药物如紫杉醇(防止解聚,加速聚合)、秋水仙素(引起解聚、抑制聚合)和长春新碱(抑制聚合)

微管的功能:

1.微管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护细胞形态

2.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及鞭毛的形成

3.微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4.微管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5.微管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6.微管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微管马达蛋白(介导细胞内物质沿细胞骨架运输的蛋白):

动力蛋白家族、驱动蛋白家族和肌球蛋白家族

微丝(肌动蛋白丝):

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细丝,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以树状、网状及散在等多种方式有序地存在于细胞质的特定空间位置上,并由此与微管和中间纤维共同构成细胞骨架,参与细胞形态维持以及细胞运动等生理功能

微丝的组装受多种因素影响:

G-肌动蛋白临界浓度、ATP、Ca2+、Na+、K+浓度和药物如细胞松弛素B(抑制微丝聚合)和鬼笔环肽(抑制微丝解体)

微丝的功能:

1.微丝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

2.微丝参与细胞运动

3.微丝参与细胞分裂

4.微丝参与肌肉收缩

5.微丝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6.微丝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中间纤维的单体(亚基)是蛋白质纤维分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由头部(N端)、中间杆状区和尾部组成

根据中间纤维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可将中间纤维蛋白分六种类型:

酸性角蛋白、中性/碱性角蛋白、波形蛋白(结蛋白、外周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NF-L、NF-M、NF-H)、核纤层蛋白(核纤层蛋白A、B、C)、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中间纤维的功能

1.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

2.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

3.参与细胞连接

4.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物质运输

5.维持细胞核膜稳定

参与细胞分化

核质比=细胞核体积/细胞体积-细胞核体积

间期核的构成部分:

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核骨架)

电镜下,核膜的结构组成:

内外层核膜、核周隙、核孔复合体及核纤层

核孔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间栓

核纤层:

位于内核膜内侧与染色质之间的一层由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质组成的网络片层结构

核纤层的功能:

1.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

2.与核膜的崩解和重建密切相关

3.与染色质凝结成染色体相关

4.参与DNA复制

核膜的功能:

1.核膜为基因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屏障

2.核膜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3.核孔复合体控制着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亲核蛋白:

在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经核孔转运入细胞核发挥作用的蛋白质

核定位序列(NLS,也称核定位信号):

存在于亲核蛋白,起定向和定位作用,从而保证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向核内输入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信号序列(含4-8个氨基酸的短肽序列,不同亲核蛋白上的NLS不同,但都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和精氨酸,通常还有脯氨酸)

染色质:

间期细胞核中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能够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体:

细胞进入间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而缩短变粗,最终凝结形成的条状的物质

染色质DNA必须包含三类不同的功能序列:

复制源序列、着丝粒序列及端粒序列

组蛋白的分类:

H1、H2A、H2B、H3、H4

非组蛋白:

细胞核中除组蛋白外所有蛋白质的总称,为一类带负电荷的酸性蛋白质,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

常染色质:

间期核中处于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用碱性染料染色浅而均匀的蛋白质

异染色质:

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螺旋化程度高,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一般位于核的边缘或围绕在核仁的周围,是转录不活跃或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异染色质可分为:

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核小体(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组成:

有200个左右bp(碱基对)的DNA、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一分子组蛋白H1

主缢痕(也称初级缢痕):

在中期染色体的两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处,存在的一个向内凹陷的、浅染的缢痕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将中期染色体分为:

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动粒:

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存在于着丝粒两侧的圆盘状结构

着丝粒-动粒复合体包括三种结构域:

动粒域、中心域、配对域

次缢痕:

有些染色体长、短臂上可见的凹陷缩窄区

随体:

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球状结构(随体通过柄部凹陷缩窄的次缢痕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核仁组织区:

有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含有多拷贝rRNA基因(5SrRNA除外),是具有组织形成核仁能力的染色质区,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此区称为核仁组织区

端粒:

在染色体两臂的末端由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的结构

核型: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征的分析

核仁的结构:

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

核仁组织染色体:

含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

核仁的功能:

(核仁是rRNA合成、加工和装配核糖体亚基的重要场所,除5SrRNA外,真核生物所有RNA都在核仁内合成)核仁是rRNA基因转录和加工的场所,核仁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场所

核仁周期:

核仁随细胞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在分裂前期消失,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

核基质的功能:

参与DNA复制,参与基因转录和加工,参与染色质构建,与细胞分化相关

密码子:

在mRNA链上从5’端到3’端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可以决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这种核苷酸三联体被称为密码子

反密码子:

存在于tRNA反密码环中,在蛋白质合成中能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的三联核苷酸

核糖体(也称核蛋白体):

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其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核糖体上与多肽链形成密切相关的活性部位:

mRNA结合位点、P位、A位、转肽酶活性部位、参与蛋白质合成的因子的结合部位

多聚核糖体:

多个核糖体连接到一个mRNA分子上,成串排列,所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

细胞连接:

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种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分三大类:

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细胞分裂:

一个亲代细胞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

细胞周期:

细胞自上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规律性变化过程

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也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细胞核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DNA复制、染色体组装等),细胞通过形成有丝分裂器,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有利于细胞在遗传上保持稳定。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特点:

前期:

染色质凝集,分裂极确定,核膜破裂,核仁缩小解体,纺锤体形成,染色体向赤道面移动

中期:

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并且非随机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后期:

染色体两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子代细胞的核形成与胞质分裂

有丝分裂器:

在有丝分裂中期,由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