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62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docx

最新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论文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论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并提出2007年对外贸易工作的着力点是:

“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这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对外贸易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性机遇,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经过29年的努力,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9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累计增长近70倍。

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排位从1978年的第32位到目前的第3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了7%。

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近5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4%,贸易量年均增长5.1%,是近3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增长期。

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与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具持续性和开放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带动效应更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增长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因此与美国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我国对外贸易伙伴从1978年的几十个发展到目前的220多个,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已经超过6个,与欧盟和美国的双边贸易超过2000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1990—2005年,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34.4%提高到47.7%,提高了13个百分点;贸易比重由20.3%提高到30.8%,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速了我国工业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培育了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箱包等一大批外向型出口企业;20世纪90年代,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加快特别是机电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机遇,促进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加快了家电、手机、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继续抓住IT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制造环节转移和重组的机遇,促使我国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通过扩大出口,提升了我国的产业层次、企业层次和产品层次,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通过进口,引进了工业生产所必须的资本品、原材料、能源、大型成套装备、先进技术和管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980年到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51.6%到6.4%,工业制成品比重从48.4%上升到93.6%;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也从1980年的37.7%下降到22.4%。

第三,促进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我国劳动者技能和福利水平

据初步估算,我国对外贸易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在1亿人左右,目前与进出口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其中至少有60%以上属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

加工贸易从业人员约35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40%。

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也达到2300万人。

据测算,我国每出口1亿美元产品可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

如按职工年均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加工贸易工人工资超过7000亿元,约占我国工资总额的35%。

第四,促进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拓展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各国之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力求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有了更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对外贸易的机会。

2001年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人世五年间进出口合计总值,超过从1978年到人世之前23年的总和。

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出口实现外需,既为我国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也缓解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

我国已有近百种商品产量名列全球第一位,其中拖拉机占全球生产总量的83%、集装箱占83%、钟表占75%、VCD占70%、日用陶瓷占70%、摩托车占50%。

中国的纺织品、玩具、家电产品、轻工产品已成为世界日用消费品的主导产品。

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商品的出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

同时,我国也成为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有进口第三大国。

第五,促进我国加快资本积累,提升了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互动性显著增强。

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投资国最具优势的环节,通过离岸经营和贸易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贸易转移,吸收外资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贸易不仅引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量。

目前,外资企业出口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8%,已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

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2591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10365亿美元,年均增长32%。

二、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机遇,但也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需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第一,贸易顺差过大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攀升。

2011年为4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020亿美元,2006年增至1775亿美元。

如不加以控制,今年的顺差有可能接近3000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是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出口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就业压力的结果;是我国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内生产的商品逐步替代进口的结果;是全球产业向我转移并将相应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的结果;也与主要进口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财政与贸易双赤字有关。

短期看,还与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和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有着直接关系。

但贸易顺差过大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影响我国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第二,外部资源和能源供给安全问题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原油和铁矿石进口均占国内消费量的40%左右;氧化铝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50%左右。

按目前生产和消费量推测,到2020年铁矿砂、铜精矿、氧化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缺口将更大,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

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以现货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在国外投资开发、有控制权的份额油矿资源占进口量的比例不足5%。

世界上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掌握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公司手中。

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西方国家不断散布中国能源威胁论,对我国境外资源合作与开发加强防范和干扰,我国能源保障面临日益增大的国际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各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会有所回落。

但由于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我在国际价格形成中的影响力不够,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建设滞后,供应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未来能源资源价格走势仍不明朗。

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波动频繁,对我国以合理价格获取外部资源造成威胁。

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第三,进出口商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尽管我国的贸易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进出口结构矛盾依旧突出。

一是货物贸易出口层次低。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尽管已占到了整个货物贸易出口的90%以上,但主要从事低端产品或环节的生产加工,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我国的对外

技术依存度高达5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

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87%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并不在我国,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

同时,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出口,自有品牌的出口能力还比较弱。

目前我国拥有自主品牌进出口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

出口不足10%。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成为提高贸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二是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

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位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8位,但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很低。

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达75.8%,而中国服务贸易是连年逆差,2011年逆差为97亿美元,2005年为94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为57亿美元。

从部门结构来看,我国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等传统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的出口规模很小,比重很低。

近几年我国服务出口的55%是旅游和运输,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的比重不到3%,电信服务的比重只有2%左右,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不到1%,专利服务只有0.2%。

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还导致我国货物贸易的成本上升,不利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三是出口商品不能反映其真实成本。

中国出口的很多商品价格很低,并不能真实体现劳动力成本和所支付的资源环境代价。

由于一些产品生产企业很少甚至不支付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一味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使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低于社会实际平均生产成本,很容易招致国外对我反倾销。

目前,中国为世界每一个人生产1双鞋子、2米布和3件衣服,出口服装177亿件,而每件只售3.5l美元;出口鞋子60亿双,每双仅售2.5美元;羊毛衫出口单价仅为4美元。

过去10年,我国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出口额增长了5成,但平均价格却降低了20%以上。

中国稀土出口量2011年是1990年的9倍,平均价格却下降46%。

第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007年,国际贸易仍将继续扩张,跨国投资依然活跃,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

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许多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增加,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服务乃至制度体制机制延伸,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遭受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立案次数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7,是遭受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

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分析,如果以1995年的贸易条件为100,1997—2003年我国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5.8%。

三、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3页)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3页),是科学发展观在外贸领域的重要表现,是坚持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缓解贸易不平衡矛盾。

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第一,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就要减顺差,关键是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过去,我们外汇短缺,当然要扩大出口,实现顺差是成绩。

但现在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大,既不利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均衡,也不利于对国际市场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要继续增加进口,必须通过扩大进口而不是抑制出口缓解贸易不平衡矛盾。

清理和规范鼓励出口的措施,坚决纠正各地下达和考核出口指标的做法,加快完善“有促有限”的出口调节政策。

要像过去重视出口那样重视进口,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促进政策,积极扩大国内有需求的进口。

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鼓励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

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要有重点组织专项进口,特别是增加从与我国贸易逆差较大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加大国别进口补贴规模和实施力度,控制与重点国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同时,要针对国际上原产地原则不合理、贸易统计口径不一致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产生的顺差等问题,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中国的贸易顺差,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原产地规则和统计制度。

第二,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是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进一步丰富科技兴贸的内涵,加快出口自主创新基地建设,更加注重创新能力。

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

商务部已认定了首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要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积极扶持出口创新基地开展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配套资金投入,促进创新基地与金融、保险等相关机构的合作。

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对出口名牌商品在质检、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便利,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名牌出口企业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

建设品牌促进、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品牌保护4个体系,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和通道,推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口名牌。

二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对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要取消出口退税并适当增收资源税,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出口产品应增收环境税。

三是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健全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

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

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构建安全的外部资源交通和运输体系。

加快油气管道、港口、公路和铁路等国际性战略通道建设,尽快形成我国通往世界重要资源富集地区的安全通畅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

四是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

鼓励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

扩大出口不能单纯靠低成本竞争,特别是不能过分压低工人工资,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靠管理水平,靠技术创新,靠精细加工,靠品牌价值,靠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要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分工中从低端向高端发展。

要鼓励企业像意大利做服装、瑞士做钟表一样,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精深加工能力、创造品牌的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渠道的能力。

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的现象,为提高外贸经营效益创造条件。

第三,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标志,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80—2011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了5.8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转移额将超过6000亿美元,2010年将超过1.2万亿美元。

服务业终将成为主导产业,它带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服务品是进入流通的无形商品,消耗所在国资源少、对环境破坏少、市场风险少、产品附加值高。

要改变我国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应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

商务部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并确定大连、上海、西安、深圳、成都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加快建立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主体,建立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中介组织,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竞争力。

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在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

,逐步扩大中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

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和开拓国际市场,创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这种贸易方式符合中国国情,在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我国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也存在加工链条短、增值率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利益少,容易加剧贸易摩擦等问题。

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要落实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方案,跟踪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的新情况。

通过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

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通过调整深加工结转退税政策、完善部门间联网管理方式,扩大采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促进加工贸易提高水平。

对产品被列入禁止类加工贸易的企业要给出路,通过制定促进政策,帮助企业转型。

第五,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应对贸易摩擦要有平常心,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难以完全避免,客观估量贸易摩擦给我国的贸易和经济造成的损害,避免扩大化。

但必须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增强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意识,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应该承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的迅猛增长的确给有关国家的市场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进口的大量增加也给世界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吸收外资方面也会与有关国家发生一定的竞争。

因此,我们在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积极效应,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同时要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各项国际义务,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因自身违规而引发贸易摩擦。

二是积极推进全球公平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努力消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

贸易保护主义是我国频繁遭受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通过多边、区域和双边等途径,积极推动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纺织品服装特殊保障措施等“三项条款”是专门针对我国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歧视性条款,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不利影响。

我国推动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主要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短期内要充分利用“三项条款”中的限制使用条件,防止有关国家滥用这些条款。

三是建立和完善“四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进行科学分工和有效协作,建立出口增长预警机制,规范出口秩序,杜绝低价竞争和倾销行为。

企业要认真学习和实施国际规则和标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营销和定价。

行业协会要根据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发挥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

四是抓紧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重视加强涉外经贸队伍建设,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加国际市场和国际经贸的研究力量,增设研究和教学机构,现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要加强对涉外经贸人员的培养,为应对贸易摩擦、科学运用国际通行规则提供保障。

深入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制定贸易政策,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本国合法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