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66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docx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汇编

第一部分

1.晋侯、秦伯:

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寡人:

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

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3.太子:

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仪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4.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5.卿: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6.足下:

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7.竖子:

对人的蔑称。

8.陛下:

对帝王的尊称。

9.臣:

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

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10.执事:

办事的官吏。

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11.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2.参乘:

亦作骖承,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3.将军: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

14.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15.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6.自刎:

自割其颈。

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17.宾客:

春秋、战国时多用称他国使者及贵族的门客、策士;东汉以后用以称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官名,太子宾客的省称。

18.祖:

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9.诏:

帝王的命令或文告。

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20.朝服:

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21.九宾:

宾,同“傧”。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22.变徵:

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23.郡县: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4.箕踞:

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25.幸:

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

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

26.寿:

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

27.跽:

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28.再拜:

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周礼·春官·大祝》:

“辨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曰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

”褒拜,即报拜,再拜是也。

延伸

1.宗法:

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

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

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

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6.六亲:

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

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老子》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7.三党:

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8.考妣:

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古代也有用以称在世的父母。

9.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

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0.丧服:

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1.太庙:

天子的祖庙。

12.三纲:

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

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3.五常:

①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

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③即指仁、义、礼、智、信。

14.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5.七出:

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

无子、淫浃、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

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16.三从四德:

“三从”与“四德”的合称。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17.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

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第二部分

1.卜:

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2.筮:

用蓍草的茎占卦。

3.体:

卜筮的卦象。

4.总角:

古代少男少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狁:

猃狁。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6.绳墨:

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

7.长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8.流觞:

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9.朕:

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10.妾:

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1.某: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12.诗书:

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

13.初七:

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4.下九: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5.癸丑:

这里指永和九年。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6.既望:

指农历十六日。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17.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18.结发:

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9.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20.合葬:

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

21.黄泉: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在迷信中指所谓阴间。

22.庐冢:

也作“庐墓”。

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23.修禊: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延伸

一、礼俗

1.礼俗,即礼仪习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

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

有两种解释:

①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

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l9岁两种说法。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5.笄礼: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

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

6.“笄年”。

7.合卺:

指结婚。

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后世遂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8.文定:

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9.朝:

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10.觐:

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日朝,秋见日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11.聘:

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诸侯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12.誓:

用语言相互约束去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she.)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3.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14.免胄:

胄,盔。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15.封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做禅。

16.衅钟、衅鼓:

用牲血涂器祭祀。

17.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8.牺牲:

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

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

19.崩:

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

20.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21.棺椁:

“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

“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22.殉葬:

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

23.殓:

指给尸体穿衣下棺。

也叫“入殓”。

24.殡:

古代指殓而未葬。

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25.丧礼:

古代“凶礼”之一。

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26.稿葬:

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

“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27.坐:

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28.跪:

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

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

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29.揖:

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30.执手:

表示亲呢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31.趋:

臣见君时的礼节。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32.郊迎: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33.万福:

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

二、纪年纪时

1.纪年。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1)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如“壬戌之秋”“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千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2)帝王纪年。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如“庆历四年春”。

(3)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并用。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纪月。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如春天分为孟春、仲春、季春。

3.纪日。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成若干段。

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呜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

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个小时叫做正。

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辰表

夜半——子——23—1鸡鸣——丑——1—3

平旦——寅——3—5日出——卯——5—7

食时——辰——7—9隅中——巳——9—11

日中——午——11—13日昃——未——11—13

晡时——申——17—19日入——酉——17—19

黄昏——戌——19—21入定——亥——21—23

第三部分

1.粟:

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2.谷:

粮食的通称。

3.庠序: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4.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6.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7.黎民:

即“平民”“众民”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8.黔首:

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9.布衣:

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10.氓隶:

下层人民。

11.君子:

特指有学问的人。

12.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3.乐师:

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14.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15.神明:

①天地间神的总称;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③人的精神。

16.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17.六艺:

①指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8.河内: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19.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0.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21.山东:

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22.八荒:

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23.中原:

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24.四海:

泛指天下,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5.六舍:

①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②指结婚选好El子,要年月的干支都相}适合。

26.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27.舍从:

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从,通“纵”。

28.入朝:

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29.胡人:

狭义也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

30.蛮夷:

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31.陶朱: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2.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33.七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34.鞭笞:

古刑罚。

延伸

一、古代刑罚

1.髡:

又称髡首,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

2.黥:

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刺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

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3.劓:

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记载: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4.笞刑:

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5.杖刑:

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

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6.刖刑:

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脚的刑罚。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二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7.膑刑:

是古代的一种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汉书·司马迁传》中“孙子膑脚”即指膑刑。

8.宫刑:

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

司马迁曾受宫刑。

9.大辟:

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

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10.炮烙:

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用炭烧铜柱使之热,令有罪者爬行其上。

人堕入火炭中被烧死。

11.汤镬:

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12.车裂:

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

也称“辕裂”,俗称“五马分尸”。

“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13.凌迟:

古代最残酷的~种死刑。

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立凌迟二条。

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俗称“剐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14.腰斩:

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

《史记·商君列传》: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15.弃市: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

秦、汉、魏、晋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

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16.枭首:

将斩下的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17.菹醢:

一种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二、科举

1.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十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共分四级(见后表)。

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

2.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

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三、姓名字号

1.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2.名: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字: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有的“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意思相反。

例如,曾点,字皙。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4.号:

又称别字。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例如,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5.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6.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7.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8.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9.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