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71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docx

学年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月考政治试题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政治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分每题,共48分)

1.商品和货币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根据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下面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商品——货币——劳动产品

B.劳动产品——商品——货币

C.劳动产品——货币——商品

D.商品——劳动产品——货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产生。

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出现了货币,劳动产品——商品——货币的顺序正确,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顺序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物交换有困难和不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3.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金属货币使用的不便和磨损)。

4.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2.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积极援助,向日本提供大量的救灾物资,如药品、帐篷及生活用品等。

这里的“药品、帐篷及生活用品”

A.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他们虽然是劳动产品,但交换尚未实现

C.是商品,因为它们是供人们消费的

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凡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向其援助的药品、帐篷及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D正确且符合题意;AC说法错误,B理由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3.下列关于商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供别人消费的产品就是商品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

D.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A说法错误;供别人消费的产品不一定是商品,B说法错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C说法错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基本属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商品的基本属性:

(1)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2)关系:

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区别: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②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生产者获得价值,使用价值要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要将价值付出给生产者。

4.人们习惯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这是因为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C.货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

D.货币的价值能够通过其他商品体现出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本质。

人们习惯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这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题干的原因,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货币是什么:

首先,从货币的定义入手,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其次,从货币产生上来看,货币又与其他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重金属金银被固定地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称为货币,即货币才产生。

再次,从货币的作用上看,它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

5.李某想购买一辆标价为10万元的汽车,在已有4万元存款的同时,李某又向银行贷款6万元.其中10万元是这车的,李某支付给汽车销售的4万钱款其职能是。

A.价值支付手段

B.价格价值尺度

C.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尺度

D.价格流通手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标价为10万元的汽车,其中10万元是这车的价格,李某支付给汽车销售的4万钱款其职能是流通手段,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6.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可以表示为:

商品——货币——商品。

这里的货币

A.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

B.执行了价值尺度职能

C.可以是有价值的纸币

D.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基本职能。

商品流通可表示为:

商品——货币——商品,这里的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A正确且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没有价值,C说法错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7.在商场柜台上,一台彩电标价2000元。

这200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②现实的货币③观念的货币④商品的价值⑤商品的价格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⑤D.②④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8.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B.想象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一种价值符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正确且符合题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想象的货币,AB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9.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朝廷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曾上书皇帝赵顼在河东潞州设置“潞州交子务”,对推进我国最早纸币——交子在北方地区的发行流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纸币之所以能成为金属货币的代表物,是因为①它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②它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③它更易于保管、携带、运输④它不会因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纸币的优点。

纸币之所以能成为金属货币的代表物,是因为它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更易于保管、携带、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没有价值,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0.人们之所以能用人民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因为

A.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B.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C.人民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

D.人民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纸币的知识。

人们之所以能用人民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因为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能在市场上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A正确且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人民币作为纸币,其本质是价值符号,不是商品,没有价值,C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1.在我国境内,人民币具有合法的流通使用地位,一切以货币来计算的债权、债务、经济业务、劳动报酬等都要以人民币为计价和支付工具。

这说明

A.人民币是法定货币,它的流通使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B.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货币,具有法定强制流通力,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拒绝使用

C.人民币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

D.惟一有权发行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是中国银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人民币属于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纸币是我国法定货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答案B正确;A说法错误,C和题意无关,发行人民币的金融机构应是中国人民银行,而不是中国银行,D说法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纸币的相关知识。

12.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

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

这说明

A.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

B.人民币币值降低了

C.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

D.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纸币的知识。

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这说明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值,A正确且符合题意;纸币面值的变化不会造成了人民币的贬值,B说法错误;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但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规定的,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每种面值纸币的购买力国家无权规定,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记住关于纸币的“三有一无”原则:

即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纸币的发行多少,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13.李某买了15元商品,拿出100元,找回85元。

事后李某发现有张50元假币,返回商店责问,商店不予承认。

最后李某用假币买了其他商品,假币终于脱手了。

李某的做法

A.受商店欺骗,情有可原

B.明知是假币仍投入使用,是违法行为

C.责任不在李某,在商店

D.情节轻微,没有违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明知道是假币的情况下依然使用是违法行为,故B正确;李某虽然受到商店的欺骗,但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能够使用假币,李某的行为情节比较严重,触犯法律,应该承担责任,故排除A、C、D。

答案选择B。

考点:

纸币。

1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作为国家,发行纸币

A.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可以多发行纸币让人们去消费

B.为了让纸币的购买力增大,提高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国家可以少发行纸币

C.国家为了政府的需要,可以随意发行纸币

D.国家应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来发行纸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高会引起物价上涨,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变得困难。

国家可以决定货币的发行的面值但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故选D

考点:

考查纸币的发行规律。

15.金银货币和纸币所具有共同点是

A.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B.都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C.都能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D.其本质都是一般等价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和纸币的关系。

纸币是在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因此,金银货币和纸币是都能行使流通手段职能,C正确且符合题意;货币是商品,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而纸币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A说法错误;货币有价值尺度职能,而纸币是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B说法错误;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6.在下列选项中,对于增加纸币发行量、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三者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只要增加纸币量,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B.物价上涨总是因为增加纸币发行量引起的,其本质是通货膨胀

C.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D.物价上涨必然导致增加纸币发行量和通货膨胀

【答案】C

【解析】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达到一定的限度,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A项错误,D项正确;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并不都是增加纸币发行量引起,B项错误;物价上涨上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17.2011年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这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应该看是否出现: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

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

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知识。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

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货币持续贬值,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①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8.“五一”假期间,张先生一家到海南岛去旅游。

最适合张先生携带的是

A.现金B.外汇C.信用卡D.支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信用卡。

去外地旅游,携带大量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而外汇要兑成现金才能使用,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现金支票只能用于兑换现金,由于使用信用卡既可以取款,又可以消费,所以最适合张先生携带的应是信用卡,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信用卡的优点: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查询于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一种,其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与纸币一样,是一种价值符号,自身没有价值。

信用卡不可以任意透支,不可以随意申领,不可以在任何地点消费使用,不是绝对安全。

19.信用卡的使用体现着银行的一项业务活动,这项业务活动是

A.发行货币B.发行债券C.转账结算D.调节利率

【答案】C

..................

20.下列关于支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活期存款的凭证

B.开票款额可以无限大

C.用于国际结算的手段

D.有现金支票与转帐支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D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支票的出票人所签发的支票金额不得超过其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B说法错误;外汇是用于国际结算的手段,应排除C;故本题答案选D。

21.以下对外汇认识正确的是

A.外汇是外国的货币

B.外汇是国际间的信用工具

C.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外汇是外币对人民币的比率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外汇的含义。

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记忆知识点,较为简单。

外汇除了包括外国的货币,还包括外国的有价证券,故A错误;外汇是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而不是信用工具,故B错误;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故C正确;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外汇和汇率,汇率的计算,汇率变动的影响

①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②汇率的计算: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也就是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的比价。

如果以1个/100个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称为直接标价法。

我国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

如果以1个本币作为标准,折合成一定数额的外币,称为间接标价法。

英、美采用间接标价法。

③汇率变动的影响:

本国汇率上升(本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本国货币升值)的情况下:

利于进口,利于对外投资,利于偿还外债,居民国际购买力提高,对外消费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不利于出口和引进外资,不利于收回外债,国际金融凤险增大,出口减少不利于扩大外需。

本国汇率下跌情况相反。

22.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换6.91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6.76元人民币。

这意味

①人民币汇率升高②外汇汇率升高③人民币汇率跌落④外汇汇率跌落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略

读下面的人民币外汇牌价表,回答问题。

时间

美元

人民币

2015年3月5日

100

711.75

2016年3月5日

100

672.65

 

23.上述现象表明

A.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下降

B.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币值上升

C.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币值上升

D.外汇汇率降低,人民币币值下降

24.上述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我国公民出国留学的成本降低

②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

③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④海外对华投资增加

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23.B24.B

【解析】本题以的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变动为背景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设题考查外汇和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23.本题考查外汇和汇率。

由本题中的人民币外汇牌价表中数据变动可知,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币值上升,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24.本题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我国公民出国留学的成本降低,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不利于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会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币升值,单位人民币的购买力会提高而不是下降,②说法错误;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不利于吸引外资,海外对华投资会减少而不是增加,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

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1件衣服可换取2支香烟……。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

执行了哪些功能?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答案】

(1)香烟在交换中充当了货币的角色。

执行了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

(2)直接的物物交换往往会使交换变得很不方便,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种商品能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被交易双方普遍接受。

香烟具有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存放、易于计量等特点,使香烟在集中营中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解析】试题分析:

(1)对故事大意的理解和掌握较为关键,明确香烟的角色抓住两个关键字眼:

“值”和“换”。

在故事中,香烟可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且能够和一切商品相交换,故充当的是一般等价物的角色,执行的是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功能。

(2)这一问结合第一问的理解,从为什么会出现一般等价物的角度组织答案。

直接的物物交换扩大所带来的不方便,需要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选中香烟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看重香烟的自身优势。

考点:

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及其本质。

 

26.

请问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

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答案】这里的数据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他们体现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解析】本题请考生回答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的知识,考生可根据图中商品的标价回答出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它们体现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