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说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84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子午流注说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午流注说难.docx

《子午流注说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午流注说难.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子午流注说难.docx

子午流注说难

<篇名>子午流注说难

书名:

子午流注说难

作者:

吴棹仙

朝代:

近代

年份:

公元1956年

<目录>

<篇名>环周图说难

属性:

第一环十干主日。

环周一图。

内外有四环。

第一环用天干十字。

分析地之五运。

为五阴五阳。

五阴分合于五脏。

五阳分合于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

甲日阳木合胆府。

乙日阴木合肝脏。

丙日阳火合小肠。

丁日阴火合心脏。

戊合胃阳土。

己合脾阴土。

庚辛金合大肠与肺。

壬癸水合肾与膀胱。

孤府三焦无所合。

决渎之官。

附属于膀胱。

此第一环十日天干之大分也。

第二环穴流注。

第三环干支定时。

第二环第三环细分一日为十二时。

起于子。

终于亥。

上冠以天干十字。

十日共一百二十时。

地支用十次。

天干用十二次。

甲己之日。

同起甲子。

乙庚之日。

同起丙子。

丙辛日。

起戊子。

丁壬起庚子。

戊癸起壬子。

照次序推之。

甲日十二时。

重见甲为戍时。

故开胆井窍阴穴。

甲为阳木。

胆府亦属木之阳也。

癸日十二时。

重见癸为亥时。

故开肾井涌泉穴。

癸为阴水。

肾脏亦属水之阴也。

或问癸日缺十时。

肾不开丑时而移开亥时何也。

盖肾者主水。

为人身立命之根。

注重生木。

如不能转注于甲日。

则流而不注。

不合乎阴阳相生之道也。

以此例推之。

乙日乙酉时。

开肝井大敦穴。

乙为阴木。

肝亦阴藏之属木也。

丙日丙申时。

丁日丁未时。

阳火阴火。

则开小肠井少泽。

心井少冲。

戊日戊午时。

己日已巳时。

则开胃井厉兑。

脾井隐白。

戊阳土。

己阴土也。

庚日辰时。

开商阳。

辛日卯时。

开少商。

大肠阳金。

肺藏阴之金也。

壬为阳水。

壬寅时开膀胱水府之至阴井穴。

转注癸日壬子时。

壬重见壬。

成为十日一大周。

井穴通用红字。

表示每日旺气主穴之起点。

过穴亦书红字。

盖本藏之俞。

本府之原。

与流而注者不同也。

何谓流。

阳日开阳时阳穴。

根据相生次序。

仍流在阳日阳时之谓也。

何谓注。

阳日阳时取穴不足。

则转注而取阴日之阳时。

反言之。

阴日阴时取穴不足。

则转注而取阳日之阴时。

均谓之注。

流与注不同。

注与过不同。

阳日之末。

气纳三焦。

阴日之末。

血归包络。

取生我者。

我生者亦各不同。

试举一甲日分析言之。

甲日戌时。

开胆井窍阴。

其在戌时前。

酉未巳卯丑五阴时。

所列中冲。

尺泽。

商丘。

神门。

行间。

各藏阴穴。

皆由前癸阴日。

根据木火土金水相生之次序。

转注而来。

甲日重见甲。

至戌时。

仅开窍阴一穴。

甲为阳日。

开阳时。

亥为阴时不取。

转注到乙日丙子阳时。

开小肠荥穴前谷。

盖甲胆属木。

丙小肠属火。

胆开第一穴。

而转溜于小肠之第二穴。

木生火也。

阳井窍阴属金。

阳荥前谷属水。

又金水相生之义也。

再注到乙日戊寅时。

则开胃之俞穴曰陷谷。

小肠马火。

胃属土。

火生土也。

并过丘墟一穴。

因六腑六。

各多一原穴。

超出五行相生之外。

故并过于俞位。

反求其本。

与窍阴一脉相承。

并过于此。

列于下位。

以其非五行相生之正经也。

用红书一过字。

表示有所本也。

乙日庚辰时。

注大肠阳溪穴。

壬午时。

注膀胱委中穴。

言其府。

则大肠属金。

膀胱属水。

金水相生。

言其穴。

则阳经火。

阳俞土。

火生土也。

末甲申时。

复列三焦荥穴液门。

盖三焦孤府。

六无所寄。

故分列于各府开穴之最末。

独取一荥者。

阳荥为水穴。

胆为木府。

水能生木也。

甲日始戌时。

终于乙日申时。

凡十一时。

六腑各开一穴。

胆居主位。

多过一原穴。

凡七穴。

此甲日流注细分之理也。

其余九日。

环周流注。

脏各五。

腑各六。

腑为阳。

脏为阴。

阳井金。

阴井木。

各根据相生之次序流注展转而取之。

腑过一原穴。

脏以俞代原而过之。

末一穴。

阳日气纳三焦。

取生我者,阴日血归包络。

取我生者。

均详列前图。

一见而知。

不赘也。

第四环同宗错落。

天干十字。

地支十二字。

一日十二时。

五日六十时。

十日一百二十时。

地支十二字。

每日用一次。

五日五次。

十日十次。

与天干十字配合用之。

五日六十时。

地支用五次。

天干当用六次。

甲子小周。

五日一候。

六日又另起甲子时。

与一日同。

此一六同宗甲己同宗之义也。

甲日己日。

一奇一偶。

一阴一阳。

日干阴阳虽不同。

时干支全同。

故甲日流注诸穴。

交落列于己日时干支之下。

己日流注诸穴。

转交落列于甲日时干支之下。

以此推之。

二七为乙庚。

三八为丙辛。

四九为丁壬。

五十为戊癸。

皆一阴一阳之同宗。

故流注各穴。

除一过穴不交落。

余均互相交错落列于下环。

根据时取之。

其效一也。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手太阴肺经五穴

属性:

一、少商(井穴)\x部位\x在手大指端内侧。

去爪甲角如韭叶。

\x证治\x烦心善哕。

心下满。

汗出而寒。

咳逆。

疟振寒。

腹满唾沫。

唇干引饮不下。

膨膨。

手挛指痛。

寒栗鼓颔。

喉中鸣。

\x针灸\x三棱针刺之。

微出血。

泄诸脏热气。

不宜灸。

按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其音商。

商而曰少者。

五脏为阴。

阴常不足也。

二、鱼际(荥穴)\x部位\x在大指本节后散脉中。

\x证治\x洒淅恶风寒。

虚热。

舌上黄。

身热头痛。

咳嗽。

汗不出。

痹走胸背痛。

不得息。

目眩烦心。

少气。

腹痛不下食。

肘挛支满。

喉中干燥。

寒栗鼓颔。

咳引尻痛。

溺出。

呕血。

心痹。

悲恐。

\x针灸\x针入二分。

留三呼。

按∶鱼际乃阴荥火穴。

在手大指后鱼腹中。

手大指接近次指时。

则鱼腹丰满。

离开次指时。

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

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

故名鱼际。

鱼际为火穴。

肺为金藏。

火能克金。

故此穴言针不言灸。

三、大渊(俞穴)\x部位\x在手掌后陷中。

\x证治\x胸痹逆气。

寒厥善哕呕。

饮水咳嗽。

烦惋不得卧。

肺胀满膨膨。

臂内廉痛。

目生白翳。

眼赤筋。

缺盆中引痛。

掌中热。

数欠。

喘不得息。

噫气上逆。

心痛唾血。

振寒。

咽干。

狂言口僻。

\x针灸\x针入二分。

可灸三壮。

按∶大渊乃脉之所会。

本输篇云。

鱼后一寸陷者中也。

为俞。

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

再下一寸。

即寸口脉之起点。

此五脏之穴。

亦称原穴。

盖六腑水谷精华。

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

故称渊。

四、经渠(经穴)\x部位\x在寸口陷中。

\x证治\x疟寒热。

胸背拘急。

胸满膨膨。

喉痹。

掌中热。

咳嗽上气。

数欠。

热病汗不出。

暴痹喘。

足心痛。

呕吐。

\x针灸\x针入二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

灸即伤人神。

按∶经渠寸口中也。

动而不居。

即关上部位。

寸至关长一寸九分。

以下即为尺中。

言经渠者。

乃经过之冲渠要道。

大渊在寸口之始。

经渠居寸口之中。

并未入于尺中也。

五、尺泽(合穴)\x部位\x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

\x证治\x风痹肘挛。

手臂不得举。

喉痹上气。

舌干。

咳嗽唾浊。

四肢暴肿。

臂寒短气。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五壮。

其∶尺泽乃肺之合穴。

可针。

可灸。

盖阴合为水。

肺为金藏。

水乃金之所生。

邪之实者针之。

泻某子故也。

肺乃脏气之藏。

山泽通气。

此穴恰在太阴尺中。

脉之结点。

故名尺泽。

义至深也。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手阳明大肠经六穴

属性:

一、商阳(井穴)\x部位\x在手大指次指内侧。

去爪甲角如韭叶。

\x证治\x胸中气满。

喘咳支肿。

热病汗不出。

耳鸣耳聋。

寒热疟。

口干。

颐颔肿。

齿痛。

恶寒。

肩背急。

相引缺盆痛。

目青盲。

\x针灸\x针入一分。

留一呼。

右取左。

左取右。

如食顷立已。

可灸三壮。

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

木上有水曰井。

水乃金之所生。

阳常有余。

商乃肺音。

大肠合之。

故曰商阳。

大肠之脉。

上颈贯颊。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夹鼻孔。

故治齿病目病。

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二、二间(荥穴)\x部位\x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

内侧陷中。

\x证治\x喉痹颔肿。

肩背痛。

振寒鼻鼽衄血。

多惊口。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二间乃阳荥水穴。

金水相生。

可针可灸。

手次指亦名食指。

共三节。

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

故曰二间。

三、三间(俞穴)\x部位\x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

内侧陷中。

\x证治\x喉痹。

咽中如鲠。

齿龋痛。

嗜卧。

胸满肠鸣。

洞泄寒疟。

唇焦口干。

气喘。

目急痛。

\x针灸\x针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壮。

按∶三间乃阳俞木穴。

手阳明脉之所注。

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

大次指歧骨之前。

穴居其中。

故名三间。

四、合谷(原穴)\x部位\x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x证治\x疗寒热疟。

鼻鼽衄。

热病汗不出。

目视不明。

头痛。

齿龋。

喉痹。

痿臂。

面肿。

唇吻不收。

喑不能言。

口噤不开。

\x针灸\x针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壮。

若妇人妊娠。

不可剌。

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

居大指次指歧骨间。

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

直下可达劳宫。

与后溪成一直线。

大指次指相合处。

类似深谷。

故称合谷。

病重者。

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五、阳溪(经穴)\x部位\x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

\x证治\x狂言喜笑见鬼。

热病烦心。

目风赤烂有翳。

厥逆头痛。

胸满不得息。

寒热疟疾。

喉痹。

耳鸣。

齿痛。

惊掣肘臂不举。

痂疥。

\x针灸\x针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壮。

慎如合谷法。

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

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

肺位最高。

大肠居下。

手指掌后仰。

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

太阴交阳明之处。

有类山溪。

故名阳溪。

六、曲池(合穴)\x部位\x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x证治\x肘中痛。

偏风半身不随。

刺风瘾疹。

喉痹不能言。

胸中烦满。

筋缓。

捉物不得。

挽弓不开。

屈伸难。

风臂肘细而无力。

伤寒余热不尽。

皮肤干燥。

\x针灸\x针入七分。

得气先泻后补之。

可灸三壮。

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

阳合为土。

阳明多气多血。

有余者泻之。

然大肠为庚金。

土穴乃金之母。

故泻后当补之。

邪气之来也紧而急。

谷气之来也徐而和。

先泻后补。

指下针下。

犹有所别。

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

屈曲其臂乃得之。

故称曲池。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足阳明胃经六穴

属性:

一、厉兑(井穴)\x部位\x在足大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

如韭叶。

\x证治\x尸厥。

口噤气绝。

状如中恶。

腹胀满。

汗不出。

寒疟不嗜食面肿。

足寒。

喉痹。

齿龋。

恶风。

鼻不利。

多惊。

好卧。

\x针灸\x针入一分。

可灸一壮。

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

尸厥或胃家实。

皆可用锋针浅刺之。

厉不美也。

兑通也。

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

其形恶厉。

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

故名厉兑。

二、内庭(荥穴)\x部位\x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x证治\x四肢厥逆。

腹胀满。

数欠。

恶闻人声。

振寒。

咽中引痛。

口。

齿龋痛。

疟不嗜食。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内庭乃阳荥水穴。

在足次指外间。

中指内间。

跗上半寸。

两指之正中。

如一庭竖于内。

故名内庭。

三、陷谷(俞穴)\x部位\x在足中指内间。

本节后陷中。

去内庭二寸。

\x证治\x面目浮肿。

及水病。

善噫。

肠鸣腹痛。

热病汗不出。

振寒疟疾。

\x针灸\x针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壮。

按∶陷谷乃阳俞木穴。

病重者可针五分。

穴位下陷如深谷。

故名陷谷。

四、冲阳(原穴)\x部位\x在足跗上五寸。

去陷谷二寸半。

\x证治\x偏风口眼斜。

跗肿。

齿龋痛。

发寒热。

腹坚大。

不嗜食。

伤寒病振寒而欠。

久狂。

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足缓履不收。

身前痛。

\x针灸\x针入五分。

可灸三壮。

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

有动脉应手。

名趺阳脉。

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

必诊此脉。

其穴类似中封。

使逆则宛。

和则通。

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

阳明多气多血。

有此一冲衢。

故名冲阳。

五、解溪(经穴)\x部位\x在冲阳后一寸五分。

腕上陷中。

\x证治\x治风面浮肿。

颜黑。

厥气上冲。

腹胀。

大便下重。

惊。

膝股肿。

转筋目眩。

头痛癫疾。

烦心悲泣。

霍乱。

头风。

面目赤。

眉攒疼。

\x针灸\x针入五分。

可灸三壮。

按∶解溪乃阳经火穴。

上为骨。

下为跗属。

分解于此穴陷中。

故名解溪。

俗称鞋带穴。

以束缚鞋带。

正在此穴间也。

六、足三里(合穴)\x部位\x在膝下三寸骨外廉。

大筋内宛宛中。

两筋肉分间。

当低跗取之。

\x证治\x胃中寒。

心腹胀满。

胃气不足。

闻食。

肠鸣腹痛。

食不化。

秦丕祖云。

诸病皆治。

食气水气。

蛊毒癖。

四肢肿满。

膝酸痛。

目不明。

华佗云。

疗五劳羸瘦。

七伤虚乏。

胸中瘀血。

乳痈。

人年三十以上。

若不灸三里。

令气上冲目。

\x针灸\x针入五分。

可灸三壮。

按∶三里穴名。

手足阳明皆有。

名同穴异。

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

盖阳明行气于三阳。

里者。

宽广之义。

古(井田制)。

九百亩为方里。

盖胃为水谷之海。

大肠小肠。

三焦。

无处不到也。

六腑皆出足之三阳。

上合于手。

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

为高必因丘陵。

大阜曰陵。

高于丘也。

陵冠一下字。

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

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

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

足少阳胆。

合于膝外阳之陵泉。

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

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

其穴可针一寸。

肥人可针一寸二分。

如足下病风毒。

可尽量多灸。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足太阴脾经五穴

属性:

一、隐白(井穴)\x部位\x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

(侧当作折。

传写之讹已久。

)\x证治\x腹胀喘满。

不得安卧。

呕吐。

食不下。

暴泄。

衄血。

卒尸厥。

不识人。

足寒不能温。

\x针灸\x针入三分。

灸三壮。

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刺之立愈。

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

足大指端内侧。

乃大敦穴。

非隐白穴。

隐白。

在足大指下折纹中。

其穴常隐而肉色白。

故名隐白。

二、大都(荥穴)\x部位\x在足大指本节之后。

内侧陷中。

骨罅中。

赤白肉际。

\x证治\x热病汗不出。

伤寒手足逆冷。

腹满善呕。

烦热闷乱。

吐逆目眩。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

古者。

邑有先庙曰都。

周礼地官。

四县曰都。

脾为土藏。

乃四象之母。

荥为火穴。

又土之母。

合乎先庙之义。

经脉十二之次序。

脾居四位。

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

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

赤白肉皆丰满。

故名大都。

三、太白(俞穴)\x部位\x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x证治\x身热烦满。

腹胀食不化。

呕吐脓血。

腰痛。

大便难。

气逆。

霍乱腹中切痛。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太白乃阴俞土穴。

土能生金。

西方金。

其色白。

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

望其色而名之。

故称太白。

穴在足内侧核骨下。

核骨一作骨。

一名腕骨。

本输篇云。

太白腕骨之下也。

俗名孤拐骨。

四、商丘(经穴)\x部位\x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x证治\x腹胀肠鸣不便。

脾虚人不乐。

身寒。

太息心悲气逆。

痔疾。

骨疽蚀。

妇人绝子。

小儿慢风。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商丘。

乃阴经金穴。

四方高。

中央下。

曰丘。

登高初步之小阜也。

商乃西金之高音。

脾井荥俞经四穴。

皆居卑位。

由此穴而上内踝。

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陵泉。

登高必自卑。

故名商丘。

五、阴陵泉(合穴)\x部位\x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伸足取之。

与阳陵泉斜对。

稍高一寸。

\x证治\x腹中寒。

不嗜食。

膈下满。

水胀腹。

坚喘逆不得卧。

腰痛不得俯仰。

霍乱疝瘕。

小便不利。

气淋。

寒热不节。

\x针灸\x针入五分。

不言灸。

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

脾为阴中之至阴。

陵高于丘也。

泉高处之水源也。

故灵枢经曰。

疾高而内者。

取之阴之陵泉。

盖五俞合穴。

下达于上。

内通于外之要点。

治病当求其源也。

其穴不言灸者。

以脾为土脏。

土中含湿。

则万物育焉。

如灸之。

灼其泉源。

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手少阴心经五穴

属性:

一、少冲(井穴)\x部位\x在手小指内廉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

\x证治\x热病烦满。

上气。

心痛。

痰冷。

少气。

悲恐善惊。

掌中热。

胸中痛。

口中热。

咽中酸。

乍寒乍热。

手挛不伸。

引肘腋痛。

\x针灸\x针入一分。

可灸三壮。

二、少府(荥穴)\x部位\x在小指本节后陷中。

平直劳宫。

\x证治\x烦满少气。

悲恐畏人。

掌中热。

臂酸。

肘腋挛急。

胸中痛。

手卷不伸。

\x针灸\x针入二分。

可灸七壮。

三、神门(俞穴)\x部位\x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x证治\x疟。

心烦甚。

欲得饮冷。

恶寒则欲处温中。

咽干不嗜食。

心痛数噫。

恐悸。

少气不足。

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

呕血。

上气遗溺。

大小人五痫。

\x针灸\x针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七壮。

炷如小麦大。

四、灵道(经穴)\x部位\x在臂内下廉。

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

\x证治\x心痛。

悲恐相引螈肘挛。

暴喑不能言。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五、少海(合穴)\x部位\x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

曲手向头取之。

\x证治\x寒热齿龋痛。

目眩发狂。

呕吐涎沫。

项不得回顾。

肘挛。

腋胁下痛。

四肢不得举。

\x针灸\x针入五分。

不宜灸。

按∶以上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为心本藏之井木。

荥火。

俞土。

经金。

合水五穴。

乃扁鹊所增。

本输篇并未记载。

然神门一穴。

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

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

(仙)用针数十年。

心本藏九穴。

仅取神门一穴。

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

盖尊经旨。

外经病而内不病。

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

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

手踝骨向内转。

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

踝骨上另有一空即养老穴。

经称此骨名兑骨。

兑有内通之义。

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穴皆开。

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

迥然不同。

故别其名曰兑骨。

继起针灸家多书作锐骨。

义未妥。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手太阳小肠经六穴

属性:

一、少泽(井穴)\x部位\x在小指之端。

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x证治\x疟。

寒热。

汗不出喉痹。

舌强。

口干。

心烦。

臂痛。

螈。

咳嗽。

颈项急不可顾。

目生肤翳覆瞳子。

\x针灸\x针入一分。

可灸一壮。

按∶少泽井金。

乃手少阴交手太阳之起穴。

心乃五脏六腑之主。

合于小肠。

山泽通气。

一手小指而两井穴出其内外。

心井曰少冲。

小肠井曰少泽。

二、前谷(荥穴)\x部位\x在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

\x证治\x热病汗不出。

疟。

癫疾。

耳鸣颔肿喉痹。

咳嗽衄血。

颈项痛。

鼻塞不利。

目中白翳。

臂不得举。

\x针灸\x针入一分。

可灸一壮。

按∶前谷荥水穴。

乃手太阳脉之所溜。

在小指本节前。

故称前谷。

三、后溪(俞穴)\x部位\x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握掌取之。

\x证治\x疟寒热。

目赤生翳。

鼻衄。

耳聋。

胸满。

头项强不得回顾。

癫疾臂肘挛急。

\x针灸\x针入一分。

可灸一壮。

按∶后溪俞木穴。

乃手太阳脉之所注。

在手小指本节之后。

掘掌视之。

较前谷高起。

故称后溪穴。

内通督脉。

乃灵龟八穴之一。

照开时针之。

可针六分或八分。

四、腕骨(原穴)\x部位\x在手外侧。

腕前起骨下陷中。

\x证治\x热病汗不出。

胁下痛。

不得息。

颈颔肿。

寒热。

耳鸣。

目冷泪生翳。

狂惕偏枯。

臂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

惊风螈。

五指掣。

\x针灸\x针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壮。

按∶腕骨乃手太阳脉所过之原穴。

手外侧腕前一小骨。

手常屈伸转侧。

则此骨宛转。

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

继起针灸家更名起骨。

以免与穴名混同。

亦可。

五、阳谷(经穴)\x部位\x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

\x证治\x癫疾狂走。

热病汗不出。

胁痛。

颈颔肿。

寒热。

耳聋耳鸣。

齿龋痛。

臂腕外侧痛不举。

妄言左右顾。

螈目眩。

\x针灸\x针入二分。

留二呼。

可灸三壮。

按∶阳谷经穴。

乃太阳脉之所行。

在手外侧腕中。

斜上兑骨。

则为养老。

与腕上手少阳阳池及大次指两筋间之阳溪穴成一横线。

然此穴不如阳溪阳池之宽深。

故名阳谷。

六、小海(合穴)\x部位\x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

伸臂而得之。

\x证治\x肩肘臂外后廉痛。

寒热。

齿龈肿。

风眩。

颈项痛。

疡肿。

振寒。

肘腋痛肿。

小腹痛。

四肢不举。

\x针灸\x针入二分。

可灸三壮。

按∶小海合穴。

乃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

合治内府。

其脉入缺盆者。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属小肠。

胃为水谷之海。

小肠与胃相连缀。

故肘内合穴名小海。

且手三阳脉皆起于足。

小肠合于巨虚下廉。

大肠反合巨虚上廉。

盖大肠展转反侧。

为传导之官。

小肠乃受盛之官。

直趋于下。

化物出焉。

故合穴反居大肠合穴之下也。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足太阳膀胱经六穴

属性:

一、至阴(井穴)\x部位\x在足指外侧。

去爪甲如韭叶。

\x证治\x目生翳。

鼻塞头重。

风寒从足小指起。

脉痹上下。

带胸胁痛无常处。

转筋。

寒疟。

汗不出。

烦心。

足下热。

小便不利。

\x针灸\x针入二分。

可灸三壮。

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所出之井金穴。

考经脉十二回环之次序。

足太阳终于此穴。

交足少阴肾之经。

盖太阳经穴至此已交于阴经。

故曰至阴。

二、通谷(荥穴)\x部位\x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x证治\x头重目眩。

善惊引。

鼽衄。

颈项痛。

目KTKT。

\x针灸\x针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壮。

按∶通谷乃足太阳所溜之荥穴。

荥小水也。

谷能通行小水。

故名通谷。

三、束骨(俞穴)\x部位\x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后。

赤白肉际陷中。

\x证治\x腰脊如折。

髀不可曲。

如结。

如裂。

耳聋。

恶风寒。

目眩。

项强不可回顾。

目内赤烂。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按∶束骨穴乃足太阳所注之俞穴。

前有足小指本节骨。

后有京骨穴上之大骨。

此穴居外侧赤白肉际陷者中。

前本节骨后大骨如受约束之形。

故名束骨。

四、京骨(原穴)\x部位\x在足外侧大骨之下。

赤白肉际陷中。

\x证治\x膝痛不得屈伸。

目内赤烂。

疟寒热。

善惊。

不欲食。

筋挛。

足酸。

髀枢痛。

颈项强。

腰背不可俯仰。

衄血不止。

目眩。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七壮。

按∶京骨穴乃足太阳所过之原穴。

京大也。

其穴在足外侧大骨之下。

此大骨本名京骨。

因与穴同名。

别其名曰大骨。

与手腕骨别称起骨。

同一义也。

五、昆仑(经穴)\x部位\x在足外踝后。

跟骨之上陷中。

\x证治\x腰尻痛。

足肿。

不得履地。

鼽衄。

如结。

踝如裂。

头痛肩背拘急。

咳喘暴满。

阴肿痛。

小儿发痫螈。

\x针灸\x针入五分。

可灸三壮。

炷如小麦大。

妊妇刺之堕胎。

按∶昆仑乃足太阳所行之经穴。

膀胱为水府。

此穴居踝后。

较井荥俞原各穴皆高。

昆仑乃水之高源。

故以此名其穴。

六、委中(合穴)\x部位\x在中央约纹动脉陷中。

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

\x证治\x膝痛。

腰挟脊沉沉然。

遗溺。

腰重不能举体。

风痹。

髀枢痛可出血。

痼疹皆愈。

凡伤寒热汗不出。

取其经血立愈。

委中者。

血也。

大风发眉堕落。

可刺之出血。

\x针灸\x针入八分。

留三呼。

泻七吸。

禁灸。

按∶委中乃足太阳膀胱经所入之合穴。

穴在中央。

委而取之。

故名委中。

凡太阳经脉所过。

腰髀膝关重痛。

大风眉落。

风邪深入于阳跷奇经。

乃足太阳之别脉。

均可刺委中出血。

以上所言。

皆邪实宜泻之之证。

正虚者。

则不可妄刺。

素问云。

刺委中大脉令人仆。

脱色。

不可不知也。

<目录>上卷\本输穴说难

<篇名>足少阴肾经五穴

属性:

一、涌泉(井穴)\x部位\x在足心陷中。

屈足卷指宛宛中。

白肉际。

跪取之。

\x证治\x腰疼痛。

大便难。

心中结热。

风疹风痫。

心痛不嗜食。

妇人无子。

咳嗽。

身热。

喉痹胸胁满。

目眩。

男子如蛊。

女子如妊娠。

五指端尽痛。

足不得践地。

针灸针入三分。

无令出血。

可灸三壮。

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

藏真下于肾。

肾者主水。

故穴在足心。

名曰涌泉。

肾为生气之藏。

立命之根。

故刺之不可见血。

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则死矣。

慎之慎之。

二、然谷(荥穴)\x部位\x在足内踝腕骨前。

然骨之下陷中。

\x证治\x咽内肿。

心恐惧。

如人将捕之。

涎出。

喘呼。

少气。

足跗肿不得履地。

寒疝少腹满。

上抢胸胁。

咳唾血。

喉痹。

淋沥。

女子不孕。

男子精溢。

酸不能久立。

足一寒一热。

舌纵烦满消渴。

初生小儿脐风。

口噤痿厥洞泄。

\x针灸\x针入三分。

不宜见血。

可灸三壮。

按∶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

阴荥为火穴。

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

其穴亦名龙渊。

潜龙在渊之义也。

男女精溢。

不孕者皆取之。

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

故名然谷。

吾蜀有产盐区。

名自喷井。

火自地中出。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证也。

三、太溪(俞穴)\x部位\x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

动脉陷中。

\x证治\x久疟咳逆。

心痛如锥刺。

手足寒至节。

喘息者死。

呕痰实口中如胶。

善噫寒疝。

热病汗不出。

默默嗜卧。

溺黄消瘅。

大便难咽肿。

唾血若癖。

寒热咳嗽。

不嗜食。

腹胁痛。

瘦瘠。

手足厥冷。

\x针灸\x针入三分。

可灸三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