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86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科学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初中科学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欠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复习课教学”、“知识梳理与习题训练相结合”、“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又有拓展性”、“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是促进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教学方式,学生要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氛围、教学硬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认知网络的构建。

复习课既不像上新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担负着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拓展提高的重任。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一、当前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观察,当前科学复习课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课上“满堂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为数不少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加大复习课教学容量,课堂上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动手的机会更少。

2、教法单一、枯燥无味,课后练习搞“题海战”。

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学过的知识,学生觉得很枯燥,缺乏新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复习课上简单重复,停留在表面。

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能把章节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仍然按上新课的做法,把知识点孤立起来,一章节一章节复习下来,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没有深化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方法,只是简单地重复一遍。

4、没有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清楚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复习时平均使用力量,一节课下来,疑点依然存在,难点没有解决。

有些教师还缺乏对考试要求的把握,没有对一些核心知识、探究能力进行重点的复习和专门的训练。

5、以练习来代替复习,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由于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一些教师认为与其简单地重复一遍,不如让学生做练习来得实在,于是,我们经常发现常态的复习课往往是开头几分钟教师把学过的内容讲一遍,接着让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评。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现状,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分别选取本校科学教师17名及九年级的学生590名为研究对象。

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序号

内容

选项

人数

百分率

1

你对复习课重要性评价?

重要

16

94.1%

不太重要

1

5.9%

不重要

2

你对复习课的研究多吗?

较多

1

5.9%

较少

16

94.1%

基本没有

3

复习课前,你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弱点”了解吗?

了解

6

35.3%

基本了解

9

52.9%

不了解

2

11.8%

4

你认为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分析》对科学复习课的指导多吗?

1

5.9%

11

64.7%

缺乏

5

29.4%

 

5

 

 

你复习课采用的主要模式?

将本单元所学内容全部回忆一遍。

1

5.9%

采用“知识整理、典型例题、巩固练习”模式。

14

82.3%

练习(考试)代替分析。

1

5.9%

创设情景,学生为主体。

1

5.9%

6

复习课中,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多吗?

较多

4

23.5%

较少

12

70.6%

没有

1

5.9%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序号

内容

选项

人数

百分率

1

你认为复习课有助于你巩固所学知知识吗?

有帮助

232

39.3%

有一些

231

39.2%

基本没有

127

21.5%

2

你是否有印象深刻的复习课?

91

15.4%

基本没有

321

54.4%

没有

178

30.2%

3

你对复习课感兴趣吗?

感兴趣

118

20.0%

不太感兴趣

297

50.3%

不感兴趣

175

29.7%

4

复习课上,你的同学参与多吗?

147

24.9%

278

47.1%

基本没有

165

28.0%

 

5

你对复习课感兴趣的原因?

复习课对巩固知识很重要。

79

复习课生动有趣。

24

复习课能了解新知识。

15

6

你对复习课感不(不太)兴趣的原因?

复习课内容已学习过。

155

复习课欠生动有趣。

317

 

根据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科学复习课教学无效或低效率的原因有:

1.教材因素

复习课往往包含的内容多、难点集中,变成新课内容的“浓缩”,此外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占64.7%的教师认为“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分析》对复习课教学教法的指导少”;占29.4%的教师认为“现行的《初中科学教材分析》缺乏对复习课教学教法的指导”。

所以教材因素也是导致许多教师不知道复习课该如何上的一个原因。

2.学生因素

由“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8.5%学生认为“复习课对巩固所学知识有帮助或有一些帮助”。

但又有50.3%学生对“科学复习课不太感兴趣”,29.7%学生对“科学复习课不感兴趣”。

学生对复习课不(不太)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复习课欠生动有趣”。

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识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

3.教师因素

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占94.1%的教师认为复习课重要,但占94.1%的教师对复习课的研究很少,说明在教学上教师对复习课并不重视。

由“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4.6%学生对“没有或基本没有印象深刻的复习课”。

有75.1%学生感受到“复习课上同学参与少或基本没有”。

教师往往是对教过的内容重复一遍,教学缺乏新意,学生觉得很枯燥。

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占82.3%的教师复习课采用的模式为“知识整理、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甚至有5.9%的教师复习课采用的“练习(考试)代替复习”。

只有5.9%的教师采用“创设情景,以学生为主体”。

说明多数教师教法单一,缺乏新意。

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占52.9%的教师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弱点”只是基本了解。

还有占11.8%的教师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弱点”不了解。

说明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不清楚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清楚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由“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占70.6%的教师在“复习课中较少对知识横向联系”,说明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能把章节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仍然按上新课的做法,把知识点孤立起来,一章节一章节复习下来,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没有深化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方法,只是简单地重复一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

这是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初中科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复习课教学

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不一样,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表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后者展示演员排练的结果。

课堂教学也不是课堂表演,因为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

为此,课前我们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从学生的视角去设计课堂,突出学生,淡化自己。

课堂中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复习中让学生去画一画、议一议、动手做一做,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生生互评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让台下的学生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答疑,讲出自己的思路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台上台下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当,思维方式相近,课堂质疑的声音就多起来,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多了起来,课堂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课堂效果就比较好。

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这不是说不要教师的讲,而是对教师的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少讲精讲,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感到常学常新,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

案例1.初一科学“运动和力”的复习

复习时先让学生梳理出“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等知识结构中的要素,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如下知识结构图:

 

使“力引起运动状态变化”“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三个重点的三条主要联系清晰、直观,也使“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这重点兼难点知识有所突破。

情景设置:

以木块代替铅球,模拟投掷铅球的过程。

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并指出各现象对应的科学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有:

(1)铅球在空中飞行时主要受什么力?

施力物是谁?

方向怎样?

(2)铅球在手中静止时受哪些力?

他们有什么关系?

此时站立的人受哪些

力?

有什么关系?

(3)铅球在手中静止时手掌的肌肉会变形,说明了什么?

(4)人为什么能拿住铅球?

怎样才能将铅球拿得更牢?

(5)人用力将铅球推出去,从力的效果看说明了什么?

(6)离开手后铅球为什么会继续飞行?

以飞行的铅球为参照物,站立的人

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7)在空中飞行时铅球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从哪些方面说明状态在改变?

为什么会改变?

(8)铅球体积如何测量?

甚至有学生问到:

(9)怎样才能将铅球投掷得更远?

(10)如何计算铅球飞行的水平距离?

(11)铅球在空中飞行时速度不断改变,某时刻速度多大?

怎样计算?

(12)铅球飞行时为什么不象踢出去的足球那样有明显的水平转弯?

足球

为什么又能呢?

……

课后反思:

一个实际的情景可能蕴含很多的物理知识,该事例能作为线索将力学中众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充分、主动,思维活跃敏捷,达到了本节课预设的目标,以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

教师的任务在于导,而学生的任务在于悟。

科学复习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科学素养和悟性。

(二)知识梳理与习题训练相结合

元认知理论认为,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再加工的过程,是对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复习课担负着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拓展提高的重任。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过程的实质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它是复习的重点。

复习过程中夯实基础不等于简单重复,需要对知识模块进行简明的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初中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点较多,且分散在教材各册章节中。

复习时,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面。

这正如寻找一粒珠子很困难,但如果将许多珠子串成珠链,就很容易由其中一粒珠子找到其他珠子。

复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使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教师要精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课堂上,教师一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一边引导学生构建出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这样使复习知识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根据复习内容、知识结构的条块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对所复习知识加深印象,以便快速、牢固地掌握。

案例2.从科学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

——初三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复习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008年的12月31日,“三鹿”奶粉事件的涉案人员的审理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中央新闻台法制在线栏目报道了“三鹿”奶粉事件系列案件庭审实录——“鹿”死谁手。

一则社会新闻,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考。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紧密联系,今天我们应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

平行的知识点:

(1)营养素:

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牛奶中含有的哪些营养素呢?

其中能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什么?

姚明高大的身材和每天高强度的训练必须依靠什么保障呢?

说说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和它们需从哪些食物中获得?

(复习七大营养素)说出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它的主要营养素有哪些?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消化系统:

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呢?

(复习消化道和消化腺)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最初消化部位?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过程和最终消化产物是什么?

各部位能够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为什么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温馨提醒:

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角度思考)

(3)酶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练习:

(1)班小明同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并且分别按下表中的设计要求操作。

加入物质及顺序

试管

1

2

3

第一步

分别加入2mL1%淀粉溶液和1滴碘液

第二步加入物质

2mL唾液溶液

第三步

分别在37℃温水中水浴5分钟

第四步加入物质

2mL清水

2mL稀盐酸

2mL氢氧化钠

第五步

分别在37℃温水中水浴5分钟

预期结果

蓝色消失

蓝色不消失

蓝色不消失

实际结果

蓝色消失

蓝色消失

蓝色消失

问题:

1、1号试管的预期结果中蓝色为什么会消失?

2、小明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当小明感到纳闷时,小高同学跟他一起分析,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你认为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不符合的原因是。

4、改进实验方案后,重新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

(4)中毒:

食品安全、中毒的定义和分类。

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怎么混进牛奶中来的呢?

——揭开三聚氰胺的骗局。

食品工业上被定为检测蛋白质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

原理很简单:

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牛奶蛋白质中的含氮量为16%,某品牌的鲜牛奶样品100克测定氮的含量为0.32克,请计算分析该品牌的牛奶样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每100克鲜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为≥2.9克)

比较分析:

有人往牛奶中偷加(化学式为C3H6N6)就可骗过凯氏定氮法,是因为三聚氰胺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过高?

其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分析)

学生小结:

知识回顾。

课后反思:

从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三鹿事件引题人手,让主题贯穿始终,通过系统的问题组把相关的中考知识条目整合一起,连环成块拓宽提升,最后解决问题并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构主义大师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既有助于他们解决在以后课程教材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有助于他们解决在课程外所遇到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建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发生变革和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课前要认真梳理教过的内容,提取主干知识,根据知识点前后的关系,把一个一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横成串,竖成链。

课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要抓住生长点,适当拓展知识、深化知识,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有新的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能力提高。

(三)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拓展性

元认知理论告诉人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也同时是对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一知半解到透彻理解,做到举一反三,复习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

因此,在系统复习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性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复习课中所选习题尽量要体现出科学的应用性和时代性,避免题海战术。

在对所选习题进行分析、讲解时,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激发起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时事的意识;同时复习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性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案例3.走近低碳世博之LED

——电功、电功率复习(执教者:

隋金才)

情景设置:

璀璨的夜景,是上海世博会亮点之一,而这主要归功于大规模LED(发光二极管)照明新技术的应用。

据测算,世博整个园区LED芯片用量在10亿个以上,园区内80%以上夜景照明光源采用LED技术。

LED的低碳特色与上海世博会理念不谋而合,必将为未来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什么LED与世博的低碳理念不谋而合?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简要的了解了家用照明灯的发展历程及发光原理。

一、回顾白炽灯:

(1)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白炽灯灯丝断后重新搭上,灯的亮度如何变化?

为什么?

(3)从灯泡的铭牌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4)现在有两个铭牌模糊的普通灯泡(“220V100W”和“220V40W”),你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

(四人一小组讨论,看哪组方法多)(学生讨论后,功归纳出了五种方法)

二、家用照明灯的发展

 

三、LED灯在世博中的应用

2010年世博会全面使用一种名叫LED灯的新型节能灯。

使用LED灯比旧式灯泡节能90℅,且发出光的颜色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见下表)。

图乙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夜晚在LED灯的照射下,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象十分可爱。

(1)根据表中数据,当LED灯发出红光时,消耗的电功率是瓦。

 

(2)把一个LED灯接入如上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5伏且保持不变,电阻R为90欧姆。

闭合开关后,毫安表(比安培表更精确的电流表)的读数为20毫安,通过计算说明此时LED灯发出什么颜色的光?

(3)图丙是LED灯中发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由曲线可知发光二极管的正向电阻随

电压的变化关系是。

如果该LED发光二极管的额定电压为3.5伏,请根据曲线计算它的额定功率为。

 

(4)将该LED灯与另一LED灯(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丁所示)串联后接入某电路中,该灯恰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求此时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

(5)世博园区所采用的都是高效节能的太阳能路灯,其能量流程如右图所示。

请你根据所学画出太阳能路灯的内部电路图。

(要求:

白天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充电,晚上蓄电池为LED灯供电)

 

可能用到的元件符号:

蓄电池

容量(注:

Ah表示安·小时)

“12V25Ah”

“12V45Ah”

“12V655Ah”

(6)与太阳能电池板配套的蓄电池,既要防止阴雨期容量不足,达不到供电需求,又要避免容量过大,造成浪费。

现有5支2瓦的LED发光二极管由同一蓄电池供电,每天照明8小时,为保证3个连续阴雨天的供电,根据表中信息,请通过计算选择最佳的蓄电池。

(注:

为了延长蓄电池寿命,连续阴雨天的用电量不能超过蓄电池容量的50%)

课后反思:

从2010低碳世博之LED引入,将“回顾了白炽灯”、“家用照明灯的发展”、“LED灯在世博的应用”始终围绕“电功、电功率”知识展开,同时又渗透了“低碳、节能”的思想,学生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同时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又有拓展性。

我们要关注生活热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有效地生成资源。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需要精心设计,使学生感到补充的例题和习题不是乏味的重复,而是一类情景新颖、难度适中的新型题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设计课堂练习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认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最为重要,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

案例4.初三科学电功率的复习课

——两道练习题的对比分析(作者:

朱郁华)

例1.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

电阻

R=6Ω,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示数为2A。

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消耗的功率;

(3)在原电路中电阻R两端并联一个电阻R1,为使电阻R1消耗的功率为

6W,电阻R1的值;

(4)在原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R2,为使电阻R2消耗的功率也为6W,电阻

R2的值。

例2.学校学生宿舍走廊的路灯,灯泡容易损坏,经常需要更换。

电工小段在原来电灯的位置,接入了两盏与原来一样的白炽灯。

同学们注意到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坏,而且这两盏灯的亮度比原来用一盏灯时要暗,由此:

(1)同学们猜想这两盏灯的连接方式是如下图所示甲、乙两图中的一种,你认为正确的是图,你判断的依据是。

 

(2)现有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等器材(器材数量不限),请你利

用这些器材来模拟以检验你的判断。

在实验中,你主要观察。

请画出模拟的电路图。

(3)电工小段这样做省电(填“能”或“不能”)。

理由:

两道都是有关串、并联电路的电功率的练习。

例1要求很高,学生必须熟练运用电功率的公式P=UI、P=U2/R、P=I2R,才能计算出在不同的电路情况下所要求的物理量。

尤其是例1的第(4)问,需要列出下面的方程组:

电阻R2与R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2=U/(R+R2),I2=12/(6+R2)

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I22R2,6=I22R2

其中I2和R2都是未知的,这实际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

要解出R2需要相当的运算技巧。

但是,为什么要把两个电阻进行串联或并联并进行如此的计算?

在练习题中,学生看不到这样做的目的,只能理解为,是为了熟练地使用这几个公式,以达到很高的解题技巧。

例2呈现了一个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先对两盏灯的接法做出猜测,接着设计检验方案,然后再讨论灯的耗电量的情况。

问题层层递进,从不同的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考查。

或许有教师会认为例2考得太简单,设计的实验很容易,计算的要求太低。

其实,进一步研究一下例1和例2,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课后反思:

若复习课用的是像例1那样的习题,那么,课堂的大量时间被用来讲、练,人为地把知识点凑合在一起的所谓综合题,以提高解题的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