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590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鲁迅研究》知识点总结依据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的机遇是产生文化伟人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鲁迅生活的时代,适逢中国处于翻

天覆地变化的阶段,经历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这是一个文化面临着历史

性转变的、可以同欧洲文艺复兴媲美的伟大时代。

主观:

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的天才条件。

5.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

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②在文化识见上,鲁迅对“传

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Q现象”的

发现。

6.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韧性的战斗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勇气和毅力(鲁

迅一生坚信:

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

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

②雄伟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蔑视一切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

无私而无畏。

(一)理解、运用

3.鲁迅式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的开放性。

鲁迅善于打破常人固有的习以为常的思维秩序,以一种全新的时

空观念来思考问题,如鲁迅的杂文尤其善于联想。

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与鲁迅自觉接受近

代科学思想分不开,特别是鲁迅“两极相合”式的联想,使问题思考达到惊人的深刻,

如鲁迅批判左派时的观点;

②思维的反叛性。

鲁迅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传统

性思维、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怀疑”,正是怀疑思维的运

用,使鲁迅对事物的思考达到惊人深度;

③思维中采用简洁、明快的判断方式。

在鲁迅

的思维判断中,很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和本质特征作直截了当的揭示,常常是快刀斩

乱麻式地排除偶然性和个别性,以最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作判断式表述。

如鲁迅因此

而得“刑名师爷”的称号;

④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

的分析思维方式,鲁迅常采用“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这是鲁迅在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时之所以比同时代人更深刻、更系统、更整体化的重要思维根源。

4.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①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在文化素养上,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以及自觉地融中西

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几乎包容了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文

化识见上,鲁迅对“传统文化”和“活着的文化传统”方面认识深刻,且与封建文化实

行了最彻底的决裂。

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

培育的“阿Q现象”的发现。

②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

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

念、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

世界上本没有路,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以及

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

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蔑视一切

名号、名声和桂冠,摆脱一切名利束缚,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无私而

无畏。

③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包括:

思维的开放性;

思维的反叛性;

思维中采用简洁、

明快的判断方式;

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领会

7.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外国学者也常常

是通过鲁迅来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正如美国人史沫特莱在《论鲁迅》一文中

认为:

“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他恐怕是最和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地连络在

一起的人了。

8.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①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征是从实际出发,面向现实,实事求是,绝不回避矛盾。

正视现实是进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发扬实事求是的清醒

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今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

②韧性的战斗精神,体现在敢于在无路

中寻找出路和反对匹夫之勇,坚持智勇结合的、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

这对改革开放

已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具有积极精神导向作用;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是取之不

尽、用之长久的精神财富;

④鲁迅在各个具体精神文化领域中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深刻反

省,直接为当今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料,在多方面给人以启示。

第二章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识记

5.鲁迅的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籍贯浙江绍兴、生于1881.9,卒于1936.10

9.鲁迅1898年5月赴南京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

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以上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及梁启超《时务报》、赫胥

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天演论》),1902年1月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1904

年进入仙台医专(导师:

藤野严九郎、章太炎)。

10.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主要的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新生》,后流产;

②1907年始在《河南》上发表文言文,其中《人之

历史》介绍进化论,《科学史教篇》介绍欧洲科技史,《文化偏至论》批判维新派,《摩

罗诗力说》介绍和赞扬欧洲历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

③与周作人合编《域外小说集》二册。

(二)领会

6.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如“长妈妈”给他讲故事,

买《山海经》;

“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教导),一方面使他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

接受了文学熏陶,另一方面更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7.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鲁迅在路矿学堂接受了进化论思想,他从爱国主义出发,主要接受进化论的发展与

变化的观点,这种思想与他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为鲁迅与封建主义战斗的有力思想武器,当然进化论的局限性思想

也在鲁迅前期思想中有所反映。

8.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①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狡猾,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

无力;

②革命党人缺乏革命的彻底性,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

③革命党人不发

动群众,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三)理解、运用

1.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鲁迅从小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

①家庭变故使他目睹旧社会的腐败,憎恶上层社会;

②从小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

子建立深厚友谊,同情他们不幸;

③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及书籍,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不

满。

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落败,以及因本人特殊经历而深切感受到的社会冷遇、封建道

德的腐朽,都使鲁迅较早关注民族和祖国命运,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从南京求学至“五四”前夕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①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爱国主义得到加强。

后来的日本留

学经历,使其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时,剪去辫子后所写

《自题小像》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②在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

矛盾越发尖锐时,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开始活跃起来,戊戌维新变法开始,1911年爆发辛

亥革命,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1.《新青年》创刊及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概况

1915年9月,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轰轰烈

烈的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

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

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12.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1919年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1921年以东南大学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

为中心的“学衡派”,1925年以章士钊主编《甲寅》杂志为中心的“甲寅派”。

主要揭

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13.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领导、支持的文学社团的名称、代表人物、刊物、文学倾

向等概况

①文学研究会代表现实主义流派,创造社代表浪漫主义流派;

②语丝社,《雨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生动、泼辣、幽默的“雨丝文体”;

③莽原社,《莽原》,鲁迅(领导发起)、高长虹、向培良,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

批评(《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朝花夕拾》均发表于此);

④未名社,《未名月刊》,鲁迅(领导发起)、韦素园、台静农,重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14.《彷徨》扉页引诗及题诗的基本情况

引有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题《彷徨》:

寂寞新文

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5.《无花的蔷薇之二》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表示“血债

必须以同物偿还”;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提出“打落水狗”的革命口号;

《纪念刘和珍君》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1924年至1926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①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为清楚了。

他这时期写的小说和杂文从

许多方面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对工农大众有了更深的信任;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

从“医学救国”到“弃医从文”反映

了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式的苦苦思考与选择,主张“改革”、有自己的“党军”;

③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解了。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

的自我,都有十分清醒的剖析。

在《后记》中无情的解剖自己。

“五四”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①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集中体现了翻地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卓越显

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指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阿Q正传》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典范;

②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

以杂文为武

器,揭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③在爱国群众翻地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捍卫新文

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

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

意义。

④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杂志,组织新文学社团,扩大了新文学

的阵地,壮大了新文学的作家队伍。

如发起和领导莽原社和未名社。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16.《答有恒先生》鲁迅通过对以往思想、观念的解剖,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并惊讶与自

毁。

《惯于长夜过春时》抒发了作者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感情和在漫漫长夜里多年生活积

累起来的深沉感慨,表达了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

罪行,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

《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蜕变的原因及

防范措施作了中肯的分析论述,提出“左联”应当造出大群新战士。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

的理论。

17.鲁迅与“左联”五烈士及其他共产党人的交往与友谊。

①鲁迅同左翼文化人士揭露国名党反动派的暴行,当“左联”五烈士被捕,鲁迅也

因此受牵连而逃难,后听闻“左联”五烈士被杀害,鲁迅作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悼文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②鲁迅在养伤过程中邀请陈赓将军到家中长谈;

瞿秋白三次到鲁迅家中避难,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集》,鲁迅编辑瞿秋白翻译遗著《海

上述林》;

方志敏烈士就义前将自己绝密手稿托人送鲁迅处转交党中央。

18.鲁迅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群众团体及活动的概况。

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在国民党特

务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后,鲁迅置生死于度外,依然前往送殓。

19.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斗争的有关情况。

一方面撰文揭露其帝国主义面目和野心,一方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

策,歌颂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斗争。

在中国工农红军东征胜利后致函祝贺;

听取冯雪峰向

其介绍瓦窑堡会议精神;

面对托派分子的挑拨,愤然写《答托洛斯基的信》公开表示自

己的政治态度,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团结抗日的理论。

9.年至1936年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创造社、太阳社错误的将鲁迅、茅盾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大加讨伐,

他们自己的理论暴露出诸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鲁迅据理与之论争,使鲁迅受到深

刻的理论教育,以往初学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3.年至1936年间鲁迅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主要成果。

翻译了苏联的《文艺政策》、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普列

汉诺夫的《艺术论》,法捷耶夫的《毁灭》、果戈里《死灵魂》、高尔基《俄罗斯的通

话》

7.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扶植左翼青年作家概况。

东北青年作家萧军和萧红在创作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时向鲁迅请教而

成为亲密朋友,介绍叶紫与他们相识,将《生死场》、《八月的乡村》、《丰收》一起

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分别为之作序。

高度赞扬这些作品的独特意义。

还作了《徐懋庸作<

打杂集>

序》、《白莽作<

孩儿塔>

序》。

8.“两个口号”论争的概况。

1936年,王明决定解散“左联”,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负责人周扬提

出“国防文学”口号,鲁迅不赞成此口号。

后为了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明了”

之处,他与冯雪峰、胡风一起商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大敌当

前,鲁迅怀着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策略的深信无疑,顾全大局,

终于与论争对方以及其他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联名发表

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悔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9.鲁迅病逝及葬礼有关情况。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加重与世长辞,在其棺木覆盖的旗帜上写着“民族魂”

三个黑色大字。

1.促使鲁迅完成思想根本转变并趋向成熟的原因。

①触目惊心的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确立了阶级论;

②他系统学习和掌握

了马克思主义,使自己的信念、思想在理论上趋于完备并实现升华;

总之,血写的事实,

系统的理论研讨,终于使鲁迅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飞跃。

2.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

①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为“左联”的

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

②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

清道路;

③鲁迅继续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发展了“五四”文学的成果,成为左翼战斗文

学的光辉典范;

④鲁迅还致力于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

学作品,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提供借鉴;

⑤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

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艺术家;

⑥再次相应中国共产党召唤,自觉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

战线,并为这一战线的建立,从理论上、组织上作出贡献。

20.鲁迅为纠正“左联”“左”的错误倾向所做的工作。

①鲁迅一向冷静而踏实,从“左联”成立之日起,就对这些“左”的理论与行为及

时加以提醒并批评。

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一阵见血指出“左翼”作家其实很容

易成为“右翼”作家,并对这种蜕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作了中肯的论述和分析。

②在左

翼作家参与政治活动问题上,鲁迅一向反对不切实际的做法,并在左翼文化团体集会上

就左翼作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不安全做法提出:

作家用笔才是主要的战斗方式。

21.1928年至1936年间鲁迅坚持文艺思想斗争的主要业绩。

①写《“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等文章揭露“名族主义文学”派别的反动

实质,即他们的所谓“民族意识”实质上是维护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②批

判以梁实秋为首的“新月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艺观鼓吹抽象的“人性论”的实质,

鲁迅指出文学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

③写《论“第三种人”》等文批判以胡秋原为代

表的“自由人”,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想当超阶级、“非政治”的“第三种人”是不现

实的。

第三章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10.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①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这个根本,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对民族文化

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

②鲁迅认为,对人的价值的否定,恰恰是中华文化落后的一个本

质性原因;

③在他看来,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应重视人的社会责任,但从

人性解放的角度,则应把人性解放看作社会解放的前提(辩证的,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要

求来看待);

④对人的思考,重视人的价值,使人真正成其为人,是鲁迅进行文化反省

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价值依据。

11.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①文化发展观的核心:

文化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即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

力的发展;

②鲁迅认为,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人们

对于物质生活条件有需求时,才会有物质文化的发展,当人们在物质方面有了“余裕”,

增长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时,也才有精神文化的发展。

③鲁迅在考察整体文化发展时,

又发现了一种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

当一种文化已处于停滞状态,靠自身内部动力难以

推其前进,那么借助外力就变得很有必要。

④鲁迅认为,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之间,高

位文化对低位文化的影响力、作用力要远远超过后者之对于前者。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基本的方法特征

1.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

鲁迅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面临新旧东西各种文化因素

的影响以及对其思考、批判与吸收。

多层次性:

既有形而上层次,也有实体层次;

有自

觉意识层次,也有非自觉意识层次。

2.批判性特征。

处于东西两种文化交流、中国文化

由旧向新转换的时代,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以批判为武器,通过文化批判来达到文化革新

的目的。

前期抓住反封建的大题目,后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内容。

3.辩证性

特征。

鲁迅文化常常显示出形式上的偏激,但在根本上,在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中,却

又显示出辩证的科学性。

如其文化中的矛盾现象就要用辩证性特征加以理解;

4.过渡性

这种过渡性主要是由时代的过渡性特点决定的。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12.鲁迅的“立人”思想

①在他早期的几篇文言论文中,他一再强调“致人性于全”的人性思想,十分重视

人的价值和人的社会作用;

②由“立人”主张引出改造国民性的话题;

③“立人”思想

经历了从空想(前期“立人”思想带有空想性质,对于如何“立人”观念朦胧)到科学

的发展过程,后期不再简单化主张通过“立人”来建立“人国”,而是注入阶级性内涵,

并把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把“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密切联系起来。

13.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国民性”一词的含义与“国民”相联系,最早在《摩罗诗力说》中两处使用,在

这两处,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不涉及阶级分野,五四时期依然如此;

后期接受马克思

主义,能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分析方法来科学分析国民性病根。

总之在多数情况下,他

谈“国民性”时总是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考察的。

4.鲁迅批判了“国民性”的哪些弱点。

①“瞒和骗”。

鲁迅痛感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人生,尤其对于人生的痛苦、社会

的缺陷,没有正视的勇气,只好自欺欺人。

且由此产生出一种“瞒和骗的文艺”,比如

旧文艺中的“团圆”结局;

②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里列

举的“爱国的自大家”的五种谬见,可说是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典型表现,

因此而不思改革,阿Q便是这代表。

③“做戏”和讲“体面”。

这说中国人“是颇有点

做戏气味的民族”,装模装样,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

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

体面'

”;

④“看客”式的无聊。

鲁迅最先感到中国国民

精神的厚重麻木,他深感中国人不仅把万事当作一出戏,而自己又“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对人生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精神上表现出极度空虚和无聊。

如小说《示众》看客

们的麻木神态;

⑤卑怯和势力。

两者紧密联系,遇见强者不敢反抗,并趋炎附势,现出

奴颜婢膝的丑态,对于弱者则凶残横恣;

⑥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乃至对断送国

家、民族也无动于衷;

⑦安与命运、安于现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