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614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docx

稳冲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关含解答

专题15

一、(20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

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

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语句(段)的作用,应抓住三个“想一想”:

想一想结构作用,想一想表现手法,想一想表情达意。

由于是开头三段,自然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引领下文,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该句的关键词是“沟通”,阐释句是第二段的第二句和第六段的第一句。

联系本文主旨,即知大河家不仅沟通了地理区域,更沟通了中国民众的精神与心灵。

(2)此句是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也暗寓了文章的主旨,理解这类句子,要看作者因何而抒情议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由韩三十八老汉引发感慨,因大河家而抒情。

那么作者要我们去大河家住一阵是为什么呢?

自然是寻找文化的根及人生的真谛。

答案:

(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3.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其上下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和缓,可知该句使文章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子”“麦客子”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4.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韩三十八老汉的人生经历来鉴赏,韩三十八老汉戎马半生,飘荡一生,而大河家就是他的家,黄河就是他的根。

关于韩三十八老汉的描述是在文末十至十三段,第十段写他喜欢看河,第十二段写他看河时默默无语,第十三段点出其中的缘由。

由文章主旨可知,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揭示黄河人与黄河的关系,黄河是民族之魂,黄河人与母亲河的命运息息相关。

答案:

第一问:

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第二问:

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二、(20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

“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

“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

“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

“湖水是不是在泛滥?

”答:

“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

“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

”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

“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

“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

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

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

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

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

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

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获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

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

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

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汨罗江”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

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

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

这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就理出来了。

答案: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

(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3)屈原殉国之处。

(任选两点即可)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需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开始写到“我”到了汨罗江边,饮了一口江水,感叹道: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这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

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想起了禅家的一段“公案”,赋予了“汨罗江”以丰厚的含义。

第十七段最后一句:

“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惆怅”。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概括前文中的变化。

看着江面上的“渔翁”,想到“渔翁形象”,点明自己“惆怅所在”(第二十段)。

引用清代诗人的诗作点明自己的心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我”“朝圣心情”也就“索然”了。

这样作者的情感历程就理清了。

答案:

(1)愤世嫉俗(愤怒);

(2)惆怅;(3)索然(失望)。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

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渔翁”形象是在第十八段开始出现的。

眼前飘过的“渔翁”是只看重自己的收获的人,进而概括“中国的渔翁形象”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世间的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关。

而这种由此及彼的概括是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的。

对比凸显屈原形象的高大,而写屈原也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对现实的感慨。

答案:

寓意:

(1)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2)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

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解析:

选AE。

A项最后的因果关系不当,没有理解“苦”的深层含义。

E项“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属于把文中不确定的信息当做必然的结论了。

三、(201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

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解析:

选AC。

B项“同样单调的海景”错,“海景”是作者从远处高处看层层的屋顶和街道的想象,并非实景。

D项“始终”错,“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错。

由原文第⑤段后半部分可知,作者想“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故“始终”说法错;由原文第⑥段“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可知,并非“无暇顾及”。

E项后半句在文中无依据。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的第一问很容易作答。

第二问的答案区域在文章第⑧段,提到海棠花唤起我的思乡之情。

(2)题的第一个要点不难作答,借物抒情类散文中的“物”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抒情线索。

第二个要点,借物抒情类散文中的“物”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答案:

(1)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断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2)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处句子本是抒发作者心情,题干也要求答出作者的心境,故直接整合句中表达作者心情的关键语句,即为第一问的要点。

第二问,题干提示了与下文的关联。

思考某句与下文的关联,通常有总领(或领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情形。

研读语境,不难判断画线句与下文的关系是为下文作铺垫。

再结合原文,具体答出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即可。

答案: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作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4.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解释季羡林这句话的意思,由“远在天边”和“时间愈远”可知,这句里的“远”指时空的遥远;从前文“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和后文“我的祖国……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可知,“近”指心理上的思念。

整合此句即季对距离的体验。

解答第二问的阅读延伸题时,举例时尽量找与提问句内涵相同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再阐释出该例如何体现这种距离体验。

答案:

(示例一)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

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宿时经历过。

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

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

吃不吃早饭,加不加件衣服,看多长时间课外书……统统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

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冻得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他们既要起早贪黑地为我的衣、食、学、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

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

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母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幸福。

(示例二)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

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出现过。

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

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距离的悲壮颂歌。

当痴情的梁山伯因为与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了惊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