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630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docx

最美乡村教师阅读材料17则

最美乡村教师(精选17则)

1、韩春玲

  学生评价:

  韩老师像妈妈一样耐心地开导我,我不高兴时,她逗我开心,还时常把我带到她家里给我做可口的饭菜。

是她让我重新走进了课堂,也有了今天全班前几名的好成绩。

  ——富饶乡中心学校学生赵艳雪

  在兴信小学的校园里,韩春玲老师在风中飘荡着的空空的右臂袖口,让人们远远地一眼就认出了她。

  从1980年起,韩春玲就在兴信村执教。

32年来,她用她的一只手、一颗心、一腔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园丁之歌。

  教师这个职业,曾经是她的一个梦。

  圆梦的机会是在1980年的一天,正赶上乡里招考小学教师。

韩春玲向乡里主管教育的领导递上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要当一名教师的强烈愿望。

望着她右臂空空的袖口,又看着信笺上工整漂亮的字迹,乡里的干部谁都不敢相信那封信是她写的。

此后,韩春玲又以全乡考试第一的分数被录取。

  从此,她便踏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用她的一只手,书写起精彩人生。

  “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起步”

  富饶中学的王振荣副校长,在兴信小学读过书,韩老师曾给他所在的班级临时上过一节课。

那堂课上,韩老师的板书,还有教案上工整的字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韩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现象引起了她的警觉。

她发现学生们的模仿欲极强。

她的左手板书,竟然使班里也出现了几名同学用左手写字的现象。

虽然她几次都予以纠正,但这几名同学的作业仍是左手的笔画。

  韩老师心想:

“村里的孩子上学不容易。

我要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起步,绝不能让错误的笔画成为他们学习的起点。

  打那以后,韩老师每天回家,都带着一盒粉笔和一块小黑板,在家里练习用左手按正笔的笔划写字,她一遍遍地用心记笔划,一遍遍地练习着板书。

第二天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正确笔画的写法。

  经韩老师细心地指导,班里的同学不仅改掉了左手写字的不良习惯,而且还都练得了一手漂亮的字。

  近几年,村小学也配置了计算机。

韩老师在熟悉了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后,便琢磨着怎样把国内最好的教学资源,也搬到乡村小学的课堂上。

她找来教学光盘,试验着利用光盘资源,选择教学片断,再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她的大胆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引起了省市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专业刊物上进行推介。

  由于她的出色教学,兴信小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学校。

家长们在适龄的孩子上学时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兴信小学,送到韩老师的班里。

  “她残缺的身体,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撼人的美丽。

  在兴信小学采访时,教导处的王主任为我们捧来几十本韩老师的课改教案。

他说:

“这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要是全拿来的话,怎么也要有上千万字……”

  多年来,韩春玲积劳成疾。

校长与教导处主任也都曾是韩春玲的学生,他们宣布了一项决定:

韩老师可以不用做课时计划与课改教案;因为她32年的教学经历,那些课程的内容都装在她的心里。

但韩老师谢绝了这一特殊的照顾。

  兴信小学李校长说:

“韩老师就怕别人照顾她,几十年了,学校的哪项工作她都不甘落后,甚至比别人做得还多。

她残缺的身体,向我们展示的是撼人的美丽。

  学校的作息制度是早7点半到校。

韩老师的上班时间是早6点半。

  冬天里,不管有多大的风雪,学生一走进教室,都一定会感到温暖。

因为韩老师为他们早早地就生好了炉子。

早到的同学还能看见,她用右臂的半只残肢夹着扫把,左手挥动把杆,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韩老师在课堂上的幽深静气,一扬手,一投足,甚至一谈一笑,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就像风一样、雨一样、阳光一样,雕镂着学生。

  每学期临考时的复习材料,对于农村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韩老师常常自己掏钱给学生买复习材料。

为了给乡里节约教育经费的支出,又不耽搁学生的学习,韩老师还时常借来新出的教材,用她的左手,一笔一划地在蜡纸上,将一页页教材刻写下来,然后,又用这只手蘸着油墨将其一页页复印出来,装订成册。

  学生眼里的最美妈妈

  韩老师的爱人在村卫生所工作。

王洪雨同学小时候受过惊吓,时常头痛,并神志不清,韩老师便经常把他带到她爱人那里,安排救治,王洪雨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

  王洪雨的家长动情地对我们讲:

“一天外面下起了大雨,我们正在担心小洪雨该怎么回来呢,就听到一阵敲门的声音。

打开门一看,韩老师浑身湿漉漉地把小洪雨给背了回来。

看到韩老师一只胳臂,背负着小洪雨的样子,我的眼泪一下子便流了下来……”

  韩老师的女儿从小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

回到家里,韩老师也很少顾得上她。

一次,一位名叫张丽的女生突然发烧晕倒。

正准备下班的韩老师急忙找来医生进行抢救。

随后,她一直守在张丽旁边。

3个小时后,张丽的父亲才赶到学校。

等韩老师赶回家,却看到自己的女儿睡在了门外的院子里……

  “您把人生的春天奉献给了芬芳的桃李”

  当一名教师,是韩春玲小时候的梦,这个梦把她一带就是32年。

  韩春玲确定自己现在每天就是生活在梦里了,因此,她感到十分地满足。

  韩春玲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给她一分爱,她会回报你百倍的力量。

  即使在她做甲状腺手术和患腹膜炎的时候,肚子里赘着8斤重的积水,她也从未耽误过一节课。

  几十年,梦与爱张起的隐形翅膀,就这样带着她在乡村小学的一方天上飞翔着。

  韩春玲就这样默默地奉献,执著地追求,在孩子们贫弱的心田上耕耘,播种智慧。

  有耕耘就有收获,如今的她,已是桃李满天下。

黑龙江省省级优秀模范班主任、省级优秀教育人才,依安县十大杰出青年等诸多荣誉也纷至沓来。

  春节期间,学生耿立寄来的贺卡上写道:

“您把人生的春天奉献给了芬芳的桃李,却给自己留下了冬的干净、雪的洁白、冰的清纯。

祝您新春快乐!

  

2、徐金英

  18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但在命运面前,她却选择留下来,留在了生她养她的南窑村,做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

29年,她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孩子,让村里的孩子们像庄稼一茬茬成熟,沿着她目光筑成的路,肩负祖国的希望奔向四方。

她,就是徐金英。

  2007年,徐金英和丈夫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南窖村建起“留守儿童之家”,先后有100余名留守儿童成为这个特殊大家庭中的一员,徐金英便成为这些孩子的“临时妈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孩子们的希望被她高高托起

  1968年,徐金英出生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镇南窑村。

198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长年累月的苦读,过度劳累,让她患上了眩晕症,头疼时眼前一片漆黑,无法上课,不得不休学回村,这成了她命运的拐点。

  在家里休养了半年,徐金英的病情有所好转,就在她准备重返县重点高中的时候,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调走了,班里的学生没人教,成为一盘散沙。

村支书代志友找到徐金英家,恳求她去给学生做几天代课老师,先把没人管的孩子拢住,等上级派来新老师就放她走。

当她第一次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课,她一“代”就是13年。

  选择,就需要放弃。

徐金英最终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将自己的大学梦寄托到每一名学生身上,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将村里孩子的希望高高托起,让更多像她一样的乡下孩子上大学,代她去圆大学梦。

当年,她代课的班在升初中考试中获全镇第一名,她个人荣获镇政府“教师新秀”称号。

  徐金英在南窑村做了19年小学老师,前13年代课,1997年才转正。

19年里,她由一名少女变成了妻子和母亲,由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变成共产党员,无论自己角色如何变换,她对村里的孩子们始终如一。

  徐金英做了29年乡村教师,从未计较过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她工作任劳任怨,与人为善,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她所教的班级每次统考均在全镇榜首,2008年她所教的语文和数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成为学生和家长心中最受欢迎的老师。

到2009年,徐金英教过的学生中已有26人考上了大学。

  29年前,她选择留在了南窑村,让自己的大学梦碎了。

但是,如今她却用自己的双手将村里几代孩子们的希望高高托起,让他们梦想成真。

  “爱心妈妈”为百名孩子构筑一个温暖的家

  2006年,旺清门镇成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村里再没有小学,十里八村的孩子们每天上学坐“校车”(通往各村的长途客车),调到镇上任教的徐金英夫妻俩为了比学生们提前到校,每天骑一辆摩托车往返于南窑村与旺清门镇。

看到班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生活在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戚身边,大部分成了“双差生”,变得自卑,孤独,逆反,直至逃学。

徐金英再也坐不住了,决定为外出打工的老乡解除后顾之忧,做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2007年秋天,徐金英和丈夫将南窑村的三间房子装饰一新,创建了“留守儿童南窑之家”。

每星期六接十五名孩子回“家”,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预习功课、心理咨询、精神关爱、养成教育、生活关心、特长教育等,帮孩子们打亲情电话,开展亲情视频聊天,对孩子进行成长全程呵护。

  徐金英创办“留守儿童南窑之家”,不图名,不图利,不收孩子一分钱。

孩子们在她这里吃饭是免费的,她一年为孩子们准备300斤大米。

孩子们在她家里给远方的父母打亲情电话,电话费都由她出。

她还为孩子买来图书、杂志几十种,买回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教孩子唱歌,舞蹈,让孩子们在“家”里快乐成长。

孩子们每次回家,她都带孩子们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站在国旗前讲话,增强自信心与使命感。

  徐金英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她采取“三多”、“二知”、“一沟通”的办法与孩子们交流。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如数家珍。

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徐金英创办“留守儿童南窑之家”至今,为孩子买学习用品,买礼品花掉了上万元钱,每位留守儿童过生日都是在她家里集体过的。

2009年徐金英荣获抚顺市年度“百姓雷锋”称号,被评为抚顺市十佳好母亲,抚顺市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新宾满族自治县政府优秀教师,新宾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被抚顺市委、市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抚顺市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被评为新宾县好母亲、新宾好人,新宾县模范共产党员。

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2010辽宁教育年度人物”称号;辽宁省十大优秀母亲,抚顺市十大慈善人物,抚顺市十大孝老爱亲模范。

  如今,徐金英组建了“徐金英爱心团队”,目前已有志愿者20人、辅导员9人、义工1人,他们在徐金英大爱的感召下奉献着对留守儿童的无限爱心。

  

3、阎乃富

  阎乃富坚守深山35年,教出70多名大学生。

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柳树岭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距卫辉市城区70多公里。

这里只有7个自然村、六七十户人家、二百来口人,不通公共汽车。

柳树岭小学就建在这7个自然村中间的一个山头上,一间教室、5张课桌、一根木头旗杆,一名老师、7名学生。

在这里,没有运动场地、没有体育器材、更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所有的年级要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53岁的阎乃富,学校唯一的老师兼校长,1976年高中毕业后就来到这里,35年过去,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守着一份孤独,也守护着一份希望。

  

4、项发全

  49岁的项发全坚守大别山深处28年。

在安徽省大别山深处,金岩小学现在只有10多个学生,开一、二两个年级的课,目前只有项发全老师一个人。

既是主任、教师,又是炊事员、保姆兼报账员,每天从早晨7点多要忙到下午5点,一天也不能耽误,有时感冒发烧也带病上课。

虽是一人,但项老师教学上有板有眼,他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诗歌的配乐朗诵、童话故事的角色表演、词语大赛等教学活动在他的课堂尤为常见。

虽然别的老师陆续离去,但项发全28年的坚守,在乡亲们心中镌刻下了温暖和感动的记忆。

上山之后就没想过下山,段同山27年的独自坚守结情缘。

  

5、段同山

  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报木村地处崇山峻岭中,“对岸一栋屋,喊得应走得哭”,是对沟深路陡的生动写照。

报木小学就建在这里,从建校至今,一直是一个老师一个复式班,隔年招生,办到三年级。

1984年秋,段同山来到这里,在狂风一吹就吱呀吱呀作响的破烂板屋里,一守就是27年。

27年中,段同山与村子里的每一户人,都结下了情缘。

  

6、邵军

  独臂代课老师邵军坚守深山“麻雀小学”13载。

坐落在安徽省巢湖市散兵镇银屏山蜿蜒的山路边的董山小学,是一所由13名学生和两名代课老师组成的“麻雀小学”。

今年43岁的邵军便是其中的一名代课老师。

董山小学现有10名一年级学生和3名二年级学生,邵军一个人担负3名二年级学生的所有课程。

13年来,邵军把这所山村小学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并把孩子们喊出的每句“邵军老师”,当作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褒奖。

  

7、薛跃娥

  被人们誉为“山村教书25年的‘傻姑娘’薛跃娥”。

这也是一个坚守在贫困山区第一线上无怨无悔的乡村教师,而且是一位美丽的女教师。

她有着一副优雅文静的外表,如果从外表上看,你会对人们称呼她为“傻姑娘”深感诧异。

但是,如果你知道了她的事迹,你知道了一名美丽的女孩扎根山村25年,在勤奋敬业15年之后才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经历,你大概也会认为她傻。

因为,一个有文化有志向的女孩儿若是到了大城市去寻找工作机会,怎么也会比在山村当代课老师强。

薛跃娥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很傻的美丽姑娘,在她刚刚走进山村小学代课的头3年里,她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还倒贴了100多元。

她在一个破烂不堪的、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教室里一个人教了6个年级……我想,被薛老师教过的孩子也一定会像她那样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有一腔爱人、爱美、爱知识的人文情怀,她的心灵美会影响一代学生,为我们的乡村培养出有知识、崇尚文明的后生娃。

  

8、赵世术

  生活在大巴山深处的乡村教师赵世术却把教师这个光明的职业干得有声有色。

他爱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教师可以传播文明的种子,因为教师可以帮助懵懂混沌的心灵走出蒙昧,因为他知道他可以用知识改变那些山里孩子的命运,不光是好好的做教师为孩子们答疑解惑,他还用一颗慈悲之心对待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条件艰苦,孩子们上学要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为了帮助那些年纪小的孩子平安的渡河,赵老师硬是一个一个背孩子们过河。

孩子们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学年又一个学年,可是,因为经常浸泡在冰凉的河水里,赵老师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

为了继续给学生们上课,他让妻子背着他去上课,他对妻子说:

“把我背到讲台上去,我不能躺在床上等死。

”这绝不是赵世术的豪言壮语,这是一个乡村教师把忠诚献给祖国、献给乡村教育的誓言。

9、徐其军

  “做吹笛人,把牧童引向山外”,“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三尺讲坛上!

”这是徐其军老师的话语,平和、朴实,却十分真挚。

怀着这种对学生的感情,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眷恋,他依然坚守在讲台上,支撑着患尿毒症的他、原本只有三四年时间的他走过了9个春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其军为了不耽误学生们上课,果断地选择了腹膜透析,为此他自己还学会了透析,每次透析时将两公斤的药水注入体内,休息一会,就拔掉针管去上课,上完课,再把代谢出的血水放出来。

这种非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徐其军每天要做两次,这一做就是九年。

当孩子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当教室成为他生命的舞台,当他在患病初期得知自己时日不多时,是什么,令他一直坚持了这么久?

是热爱。

正因为他全身心的热爱着他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英语上多学一点,不落下功课才毅然再次走上了讲台。

正因为他热爱着他的职业,所以在生命的打击面前,他选择了坚强面对。

2011年3月,医院通知徐其军有合适的肾源,并为其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

他说,“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

”开心的看到徐老师已经成功接受了手术,将开始新的生活。

衷心的祝福徐其军能早一天好起来,回到他所热爱的三尺讲台,回到学生们身边。

最真的祈祷送给最美的乡村教师----徐其军。

  

10、王烈莲-坚守沙海廿七年

  大格勒乡中学距离格尔木市区90多公里,坐落于沙漠之中。

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和市区的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1986年,王烈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被分配到大格勒乡中学。

  残破的土坯教室、破落的桌椅、寥寥无几的教学实验设备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

雨过积水,风吹留沙,满眼尽是土黄色。

看到这些情景,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藏族女教师并没有被吓倒,相反地,瘦弱腼腆的她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开始了漫长的农村教育工作。

27年来,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迟到过一次,即使有病也坚持上班,年年都得到学校的全勤奖。

  任教以来,王烈莲始终从事复式班教学工作,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副科,最多时要承担三组复式的教学,正常的休息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王烈莲见证了乡村学校的历史变迁,也用无私大爱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如今,并不年轻的她依然奋斗在教书育人的一线,用五彩的梦想编织着孩子们美丽的人生。

  关爱学生胜过关爱家人

  大格勒乡中学是一所西部地区的特殊学校,除了有中学,还有小学和学前班。

  “高年级的教师早上是7点半上班,学前班的教师都是9点上班。

王老师是学前班的班主任,我来学校上班6年多了,她一直都是7点半准时上班,虽然她带的是学前班,可是她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和我们一样的时间上班,早早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以前冬天,我们学校没有暖气,她在孩子们没来之前,就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暖暖的,她对孩子们的关怀真的是无微不至,许多点滴小事让我们大家深受感动,我们也把王老师当成学习的榜样。

”大格勒乡中学的物理老师张锴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烈莲刚参加工作时,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校舍简陋,室内阴暗潮湿,冬天许多孩子手脚都冻坏了,王烈莲的双手也冻得裂开了口子,看着孩子们的小手冻得红肿,她打心眼里心疼。

为了让孩子们减少疼痛,她每天早早到教室里点燃炉子,在孩子们到教室之前,就烧好一大壶开水,给孩子们洗手。

上课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的手冻得连笔都拿不好,她就会让孩子们到炉子边烤烤火……类似的小事不计其数,虽然王烈莲没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平凡的她,却用自己善良朴实的心默默地感动、感染着许多人。

  这几年,大格勒乡村民依靠种植枸杞富裕了起来,但是王烈莲家中仅有9亩薄田,种植枸杞收入并不多。

大多数时候,王烈莲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丈夫和孩子没有什么怨言,主动承担起地里的农活。

看着丈夫和孩子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王烈莲心里很是愧疚,虽然自己平时休息的时间很短,可她还是尽量抽出时间给家里人做点好吃的,闲了尽量到地里帮帮忙。

生活不富裕,可一家人还是过得十分温馨。

  还记得第一次去大格勒乡中学采访的情景——当记者到学校门口打听王老师时,恰巧一个学生正在那儿玩耍,记者只询问“王老师”是否来了,那个学生立刻就问:

“你是不是找王烈莲老师啊?

”记者问学生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

“因为在学校里,王烈莲老师和大家都很亲近,所以一提起王老师,第一个就会想到她。

  见到王烈莲的第一印象便是瘦弱。

但身着运动服的她,眼神流露出的坚毅让人难以忘怀。

  记者跟随王烈莲来到教师公寓,很多老师正聚集在一起聊天。

谈起王烈莲的工作时,大家都流露出敬佩的表情——有爱心、有创新精神是她最独特的品质。

工作中,她教学能力很强,认真负责,精通业务,教学成绩也很突出。

作为一名女教师,她在这么艰苦的地区,长期从教,有时候不得不牺牲个人和家庭,真的很不容易。

  王烈莲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这个只有500多户的乡村里,她已经带过了千余名学生。

许多学生的家长还和王烈莲成了好朋友,大家都深深地被这个藏族女教师的认真负责而感动。

  多年的兢兢业业,王烈莲为了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为休息的时间少,每天课时长,经常和粉笔“打交道”,王烈莲患上了高血压和慢性咽炎,现在上课时间长了,她还会头晕,可她还是坚持着。

  努力让学生飞得更高

  多年的教师生涯,王烈莲老师在教学方面所获得的表彰和奖励不胜枚举。

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她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上级和同行的公认。

  如今的大格勒乡中学飞速发展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更加齐全了,不再是以前荒凉的模样了,可王烈莲还是像以前一样,怀着炙热的心,忙碌在黑板之前。

  岁月的痕迹像刀子一样刻在了她纯朴的脸上,但岁月的流逝却没有带走她火一般的热情。

  王烈莲告诉记者:

要想在学生管理、学生教育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作为乡村教师的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1、胡永锋

  这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山村小学——陕西省绥德县义合镇党家沟小学。

  “汽车上,新气象,座位不够互相让,大人让小孩,叔叔让大娘……”近日,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笑声欢畅,童心荡漾,一位“大阿姨”正在与一群懵懂的孩子们念着儿歌,做着游戏,其乐融融。

  这位“大阿姨”就是党家沟小学的“掌门人”——胡永锋。

  在像这样的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里,胡永锋默默坚守了30多年,既当老师又当妈妈,无怨无悔地扎根大山,教书育人。

  说起胡永锋,党家沟村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无不动情。

  为了留守儿童,她选择了留守

  1980年,年仅17岁的胡永锋,带着对乡村教育特殊的理解和情感,成了绥德县义合镇胡家沟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

  1985年,22岁的胡永锋与该镇党家沟村的青年张保林结为连理。

她的婆婆,正是在该村开办家庭幼儿园、获得“省级模范教师”称号的优秀教师常明芳。

  婆婆的幼儿园每天义务接管70多个孩子,这不但减轻了村民们的监管和劳动负担,更为孩子们开辟了幸福乐园。

  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常明芳的举动立即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全县幼儿保育工作做出了表率。

  刚过门的儿媳妇胡永锋,成了婆婆的有力“帮手”。

久而久之,常明芳发现这个儿媳妇不仅做事干净利索肯吃苦,而且非常有爱心和耐心,这足以让她感觉欣慰。

婆婆暗下决心:

“一定要培养儿媳妇,让她成为常家教育事业的第二代接班人。

  1991年,党家沟幼儿园成功迁入村小学,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经过多年的磨砺和打拼,此时的胡永锋羽翼渐丰,她不但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能手,而且还通过努力,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2006年,因农村适龄儿童减少,需要撤点并校,党家沟小学成了教学点。

为了再次减轻村民的负担,防止留守儿童失学,胡永锋无怨无悔地选择了留下。

  随着师资力量的缩减,胡永锋只能“一人一校”,开始了她的“独角戏”生涯。

她一个人承担了幼儿保育和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

这一教,又是7年。

  为活着的人活着,无论如何要尽这份责任

  说起学生,胡永锋有着无限的兴奋与激动。

但谈到家庭时,胡老师却充满了伤感与无奈。

  与丈夫结婚后,胡永锋夫妻俩恩恩爱爱,生活幸福而美满。

然而,2002年,她的丈夫突然因车祸撒手人寰。

  噩耗传来,她顿觉天旋地转。

她无法相信,她的幸福生活竟是如此的短暂。

最大的孩子14岁,最小的才8岁,而且还有双方的四位老人需要照顾。

  胡永锋强忍着泪水,硬是靠着一种信念、韧劲和毅力,逐渐挺了过来:

“我要为活着的人活着,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老人需要关心和照顾,无论如何都要尽这份责任!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办完丈夫丧事的第二天,在婆婆和家人的鼓劲和安慰下,胡永锋抹干了眼泪,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学校。

  “我无法割舍下孩子们,他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另一种希望和寄托。

”胡永锋说。

  丈夫去世的一个月后,公公也因深受刺激,悲伤过度,患上了脑血栓瘫痪在床。

对于这个不幸的家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多舛的命运面前,胡永锋没有言败。

一方面,她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托起了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她还为学校里的事情操劳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