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655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知识点论述类文本综合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

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

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

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

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

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下列不属于茶道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 )

A.茶道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B.一整套饮茶技艺的形成。

C.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

D.《茶经》等理论著作的出现。

解析A项内容不属于茶道形成条件。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解析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

的观念。

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

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

良,说法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5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

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

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

“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

……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

……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

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不吉之言也。

”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

“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

”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

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

《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3.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解析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表述不当。

4.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解析“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解析“完全一致”错误。

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

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吴永福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

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

胡适曾说:

“白话散文很进步了。

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

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

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

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

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

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

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

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

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

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

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

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

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

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

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

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

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

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

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

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

他显然是过于着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有可能落入油滑。

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

但个人应当以自我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

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

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

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

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或道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

郁达夫曾说: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

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

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

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

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改)

6.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简练。

B.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的交流。

C.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创作风格。

D.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是比较自然的,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解析A项所述缺点属无中生有。

C项胡适提倡无依据。

D项题材并没有限定。

7.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解析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

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

解析A项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

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D项不

能完全转为言志。

1.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题干要求。

整合信息,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同一信息:

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

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2)遥远信息:

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

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

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

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3)潜在信息: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如20XX年高考试题中的《铜奔马正名》一文的开头几句话: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这几句话就隐含着下面这些意思:

为具有这样“身份”的文物命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有根据,切合其特点,又要文雅,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据云”“无奈之下”,即表明很多人对当时的命名并不认可。

这些意思原文都没有明示,但将其整合后却能表明为铜奔马命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分散信息:

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

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又是另一个问题。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本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①正反对比:

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②相似辨析:

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一般论述类文本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具体到高考选择题中,多数试题的选项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

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须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下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功夫。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

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

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

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

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

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

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

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

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

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

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

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

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

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了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解析 A项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无关。

C项是借助“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表达观念。

D项除犯C项之错外,“提供依据”与“极好”的“文字载体”不相关。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解析 继承发扬的不是“象征手法”,而是具有某种手法的绘画对象。

答案 C

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解析 因果混淆。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

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

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

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

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

有金文:

“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

”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

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XX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

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

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4.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解析 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5.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

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