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655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检测题 30812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D.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9.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10.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

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11.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道路两旁栽行道树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

C.机场员工佩戴耳罩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

12.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二、填空题

13.“泰坦尼克号”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这种装置的名称叫_____,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_____声波。

这种装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

利用这种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地形,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

14.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根柳条,拧松后抽出木芯,用刀片修齐整,就制成了“柳笛”,如图所示,“柳笛”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的振动产生的;

用不同的力吹“柳笛”,改变了发出声音的____;

粗细或长短不同的“柳笛”发出声音的____不同。

15.歌手温岚和周杰伦演唱歌曲《屋顶》,一个女高音,一个男低音,音域互补,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两名歌手发出的声音都是由声带的____产生的。

16.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如何变化?

__________。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不到完全抽真空,即使做到完全抽真空,仍会听到微弱的铃声,这是通过__________传出的。

17.学校最近举行了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地震会产生次声波,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_______大,有些同学感觉警报声刺耳,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8.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

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钟声是由钟的_____而产生的,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_____m/s。

(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

19.2019年8月3日“同唱祖国好幸福舞起来”东海县党建惠民广场舞大赛隆重举办,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的纸盆____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大赛在封闭的东海县体育馆内举行,这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

20.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_____的声音,波形如图所示,HereOne降噪耳机能阻止特定的频率的声音进入人耳,同时允许其他频率的声音(如工友的指令等)进入人耳,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_____Hz即可。

三、简答题

21.长期以来,实心粘土砖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建筑材料.由于粘土砖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减少粘土砖使用率、倡导新型材料的要求.如图所示的空心水泥砖就是新型建筑材料的一种.请你从节能与环保等方面分析,使用空心水泥砖比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哪些好处.(至少写出三条)

四、实验题

2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F

100

B

0.89

G

80

1.02

C

H

尼龙

D

I

E

J

23.如图所示,用细线将一小球静止的悬挂在空中,用一个未敲击的音叉慢慢的接触小球,小球未发生任何现象。

当用敲击后且发声的音叉慢慢的接触小球,发现小球被弹动,这一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

五、计算题

24.小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v1=1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t=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2=340m/s。

求:

(1)5s内,汽艇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2是多少?

(3)他向山崖大喊时,离山崖的距离s是多少?

(4)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s0是多少?

25.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该区域行驶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六、综合题

26.阅读《压电陶瓷》回答问题

压电陶瓷

1880年,居里兄弟首先发现电气石的压电效应,从此开始了压电学的历史。

压电陶瓷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陶瓷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声传感器、声换能器、超声马达等。

压电陶瓷最大的特性是具有压电性,包括正压电性和逆压电性。

正压电性是指某些电介质在机械外力作用下,介质内部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而引起极化,从而导致电介质两端表面内出现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

当给陶瓷片施加一外界压力F时,片的两端会出现放电现象;

相反加以拉力F时会出现充电现象。

这种机械效应转变成电效应的现象属于正压电效应。

如图(甲)所示。

另外,压电陶瓷具有自发极化的性质,而自发极化可以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发生转变。

因此当给具有压电性的电介质加上外电压时会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压电陶瓷会有变形。

压电陶瓷之所以会有变形,是因为当加上与自发极化相同的外电压时,相当于增强了极化强度。

极化强度的增大使压电陶瓷片沿极化方向伸长。

相反,如果加反向电压,则陶瓷片沿极化方向缩短。

这种由于电效应转变成机械效应的现象是逆压电效应。

压电陶瓷具有敏感的特性,可以将极其微弱的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可用于声纳系统、气象探测、遥测环境保护、家用电器等。

压电陶瓷对外力的敏感使它甚至可以感应到十几米外飞虫拍打翅膀对空气的扰动,用它来制作压电地震仪,能精确地测出地震强度,指示出地震的方位和距离。

声音转换器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像传声器、耳机、蜂鸣器、超声波探测仪等都可以用压电陶瓷做声音转换器。

如儿童玩具上的蜂鸣器就是电流通过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产生振动,而发出人耳可以听得到的声音。

煤气灶上用的一种新式电子打火机,就是利用压电陶瓷制成的。

只要用手指压一下打火按钮,打火机上的压电陶瓷就能产生高电压,形成电火花而点燃煤气,可以长久使用。

所以压电打火机不仅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而且寿命长,例如一种钛铅酸铅压电陶瓷制成的打火机可使用100万次以上。

在海战中,潜艇能长期在海下潜航,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袭港口、舰艇,使敌方大伤脑筋。

如何寻找敌潜艇?

靠眼睛不行,用雷达也不行,因为电磁波在海水里会急剧衰减,不能有效地传递信号,探测潜艇靠的是声呐——水下耳朵。

压电陶瓷就是制造声纳的材料,它发出超声波,遇到潜艇便反射回来,被接收后经过处理,就可测出敌潜艇的方位、距离等。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压电效应实现了_________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文中提到的煤气灶上一种新式电子打火机利用了________压电效应(选填“正”或“逆”);

(3)通过阅读文中信息,以下不属于压电效应应用的是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蜂鸣器B.声呐C.地震探测仪D.LED灯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根据音色来辨别物体。

(4)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都可以控制噪声。

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婉转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故B正确。

C、通过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是什么乐器在振动发声。

故C错误。

D、考场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故D错误。

2.A

A.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错误,符合题意;

B.小提琴、大提琴都是弦乐器,都靠的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力敲鼓时,鼓面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3.B

A.B超发出的是超声波,不是次声波,A错误;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这是在传递信息,B正确;

C.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与地球之间是真空,所以利用B超不可以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C错误;

D.准妈妈听不到B超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不是振幅较小,D错误。

故选B。

4.C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则不振动的物体不能发出声音,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不可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安装噪声检测仪只能检测声音的大小,无法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D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低于20Hz的声音我们称之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我们称之为超声,它们都是振动产生的声音,只是人听不到而已;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

在声源处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A.声音的响度越大,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但是音调不受振幅的影响,只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项错误;

B.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其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到,故B项错误;

C.合肥市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项错误;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或按压不同笛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笛内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项正确。

故选D。

6.C

A.钢琴的音色取决于钢琴自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与演员的弹奏无关。

BD.力量相同时琴弦振动的振幅相同,振幅决定响度,弹奏的响度相同。

C.不同的按键对应不同振动频率的琴弦,振动频率决定音调,改变按键改变频率。

7.B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在听觉上为声音的粗细,故A错误;

响度是声音的大小,轻声和大声是声音的大小,指响度,故B正确;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用来辨别,故C错误;

声速是声音传播的快慢,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

8.B

(1)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物体发生振动;

②有传声的介质;

③良好的听觉器官;

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⑤有足够的响度;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4)“听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知其人的。

A.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包括:

因此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

C、在城市中禁鸣喇叭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故C错误;

D.“听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

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声音有关的一些现象与说法的理解,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可实例相结合,是解答的关键。

9.D

A.笛声是由于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B.重锤是增加打击力度从而增大振幅,使其响度增大,故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C.音色用于区分不同的发声物体,则区分不同的人是根据音色;

D.因为听见“犬吠”知道有人,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0.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声音通过空气传播,效果差,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

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声音通过固体传入耳朵,效果更好,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A.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不符合题意;

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符合题意;

C.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符合题意;

D.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11.A

A.道路两旁栽行道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符合题意。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机场员工佩戴耳罩是在耳朵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D不符合题意。

12.D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的,故C错;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故D正确;

13.声呐超不能信息

声呐超不能信息

[1][2]因为超声波的能量大,穿透性强,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装置是声呐,可以较早的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装置来进行月球等太空探测。

[4]利用这种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地形,可以得到海底地形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空气柱响度音调

空气柱响度音调

[1]“柳笛”属于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用力吹柳笛,空气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粗细或长短不同的“柳笛”,空气柱质量、体积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5.音调振动

音调振动

[1]男低音,女高音,指的是音调的高低。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两名歌手发出的声音都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16.增大;

玻璃罩

增大;

玻璃罩。

[1]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即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所以,听到声音将会减小;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由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增多,所以,听到声音将会变大;

[2]由实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即使做到完全抽真空,仍会听到微弱的铃声,这是通过玻璃罩传出的。

17.响度人耳

响度人耳

[1]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响度大。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而有些同学用手捂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8.振动;

1500

振动;

1500。

[1]钟声是由钟的振动而产生的。

[2]由题意知道,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s听到钟声,若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5km用的时间为t=10s,所以,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19.振动空气传播过程中

振动空气传播过程中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扬声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的;

[3]大赛在封闭的东海县体育馆内举行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20.dB12500

dB12500

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

计算出平均速度。

(1)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车间机床工作时发出响度达110dB。

(2)由波形图可知,机床工作时发出声音的频率为

,因此工人在车间只要把耳机阻止声音的频率值设置为

即可。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

计算,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为易错题。

21.①使用空心水泥砖,减少了水泥与沙石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

②用空心水泥砖垒墙,由于墙体内的空气为热的不良导体,使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从而节约能源.

③有隔音作用

④不挖粘土,不破换环境

从节能与环保等方面分析使用空心水泥砖比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哪些好处就可.

①在砖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空心砖比实心砖使用的材料少,即使用空心水泥砖,减少了水泥与沙石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

④由于使用的材料少,则少挖一些粘土,有利于保护环境.

22.ABCADF801.02控制变量法

(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

[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

(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

(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3.振动

敲击音叉后,音叉发声,泡沫小球弹起一个较小的角度,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4.

(1)50m

(2)1700m(3)875m(4)825m

(1)由v=

可得汽艇行驶的路程:

s1=v1t=10m/s×

5s=50m;

(2)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s2=v2t=340m/s×

5s=1700m;

(3)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为:

s=

(s1+s2)=

(50m+1700m)=875m,

(4)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为:

s0=s﹣s1=875m﹣50m=825m。

25.20m/s。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可得: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这17m共用时: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答:

该区域行驶时汽车的速度是20m/s。

26.机械正D

(1)根据题意,压电陶瓷是一种能够将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陶瓷材料,所以压电效应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文中提到:

机械效应转变成电效应的现象属于正压电效应。

煤气灶上新式电子打火机就是由机械外力的作用,最终转变成的电能,所以用了正压电效应;

(3)根据文中信息:

利用压电效应,提成声音转换器是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像传声器、耳机、蜂鸣器、超声波探测仪、地震探测仪等都可以用压电陶瓷做成,而LED灯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故选D。

答案:

(1).机械

(2).正(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