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43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现象》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6.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

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吸收,使人们听得更清楚

B.增强声波的吸收,使人们听得更清楚

C.增大声音的响度,使人们听得更清楚

D.装饰的一种造型,使看起来美观些

7.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3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行驶的距离68m

D.汽车的速度是28.33m/s

8.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将正在发声的锣面用手按住,响声消失了,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变慢了

D.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9.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脸上、后脑的头骨和牙齿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实验相符的是(  )

A.抵在后脑勺上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它离耳朵最近

B.抵在脸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脸最敏感

C.抵在牙齿上时听到的声音最大,因为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骨传导效果好

D.抵在哪里听到的声音都一样

10.在电视剧中,双目失明的武林高手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有特异功能

B.他是根据回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C.他的眼睛根本没有失明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判断声波传来的方位

11.平阴县各中小学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陶笛兴趣课上,小明用相同的力吹陶笛,手堵住不同的小孔,听到陶笛发出的“声音不同”,根据这一现象,他提出了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为什么陶笛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B.陶笛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小孔之间有什么关系

C.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2.某小提琴的琴弦a比琴弦b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高,推断此时琴弦a与琴弦b相比(  )

A.振幅一定更大B.一定更细

C.频率可能更低D.每秒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13.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14.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直至听不到声音,该实验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声音的响度B.他与声源的距离

C.隔声材料D.声音传播的速度

1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

B.“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调来判断说话者

C.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16.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C.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17.值“九一八事件”87周年之际,我校举行了“九一八”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呜﹣呜﹣呜﹣﹣”,上午十时,变化的警报声在校园鸣响。

声音的这种变化是(  )

A.振幅B.音调C.响度D.音色

18.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运用到了转换法

B.我们把人类能听到的声、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为声音

C.从环境保护学角度看,物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噪声

D.我们利用超声波来监测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20.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旁边的烛焰晃动

B.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

D.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21.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全国上下要燃放大量鞭炮,气氛甚是热烈!

据报道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国家提倡要改良。

今年小军同学放假回家,先到网上下载了别人录制好的鞭炮声mp3到U盘,到时插到身边听音乐用的随身听上播放,呵呵!

这电子鞭炮声效果妙极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声音音色的逼真

B.可随意调节声音响度到最合适

C.轻松避免了火灾,不留垃圾,更加环保

D.使声能转化成电能

二.填空题(共3小题)

22.人耳由  、  、  三部分组成。

23.噪声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

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朵,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  中减弱噪声。

24.物理学中用  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如图所示标志的含义是  ,这属于在  减弱噪声。

物理学中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  越大。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  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  。

参考答案

【分析】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

(3)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4)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

【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发声原因、声速、能传播声音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

(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①抽出罩内空气,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符合题意;

②用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应用转换法,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人摸喉咙发声,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应用转换法,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土电话验证固体可以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④符合题意。

故①④正确,故C正确。

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度不大。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人耳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只能听到20~20000Hz之间的声音;

(3)声音的特征有3个:

音调、响度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0m/s,故A错误;

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超出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有时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故B错误。

C、“低声细语”中的“低”,指的是小声说话,即响度小,故C正确;

D、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完全消失,它可能还在继续传播中,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基础的知识点,联系实例,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判断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分析】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光污染的状况多为由镜面建筑反光所导致的行人和司机的眩晕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灯光给人体造成的不适感;

③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与质量、体积无关。

A、声音传播需要在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

B、生活中的“光污染”,主要是镜面反射造成的。

故B正确;

C、显微镜的目镜是一个凸透镜,物镜所成的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以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故D错误。

B。

【点评】此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声音的传播条件、光污染的成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密度的概念,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础。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气体最慢,同一介质还与温度有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结合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知识。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将会发生反射,但疏松多空的物质能够吸收声波,降低杂音。

(2)由于会堂、剧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1)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将会发生反射,由于松软积雪中的缝隙很多,声音进入后,很难再反射出来,因此刚下的雪,能很好地吸收声音,所以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周围特别宁静。

(2)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增强声波的吸收,使听众听得更清楚。

因此ACD说法不正确,B说法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回声知识的掌握,松软多孔的物质易于吸收声音,也就是减弱了声波的反射,难度不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

(2)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

(3)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再找出行驶这段时间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

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

可得:

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

0.25s=85m;

故A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

0.15s=51m;

故B错误;

CD、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

t′=△t﹣t1+t2=1.3s﹣0.25s+0.15s=1.2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

≈28.33m/s,故C错误,D正确。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

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1.3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不是1.3s。

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

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不在这个范围内或响度太低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声音的发声频率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时或声音响度太低时,人无法听到声音,故A错误;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而不是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将正在发声的锣面用手按住,响声消失了,是因为锣面停止了振动,而不是声音的传播速度变慢了,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说明大钟仍在振动,故D正确。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条件、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的应用等进行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分析】人听到声音有2种方式:

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声音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做骨传导。

当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时,由于牙齿直接与颌骨相连,可直接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没有经过其它骨头的传播,因此听到的声音最大。

【点评】此题考查了骨传导的知识,以及哪些骨头传声效果最好,是一道基础题。

【分析】解答此题时,主要是理解双耳效应的概念,所谓的双耳效应就是:

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断出攻击者的方位,主要是因为声音传到武侠者的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他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

故A、B、C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双耳效应概念的理解和生活中盲人的双耳效应的了解。

【分析】明确用相同的力吹陶笛,手堵住不同的小孔,听到陶笛发出的“声音不同”,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的影响。

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如图的实验中,当小明用相同的力吹陶笛,手堵住不同的小孔时,陶笛内发生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当空气柱长度大时,空气柱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陶笛中的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故C正确。

【点评】在分析音调的变化情况时,明确振动的物体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探究时,则要选择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小提琴的琴弦a比琴弦b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高,

所以,此时琴弦a与琴弦b相比振动更快,即每秒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点评】此题考查频率与音调的关系,解决此类题目要根据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其中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与声源的距离逐渐变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的辨别,尤其是要知道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还包括距发声体的远近。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

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

故A正确;

B、“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通过音色来判断说话者的,故B错误;

C、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声音传递信息,故C正确;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内的污垢,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污垢振动而使它掉下来,说明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

【点评】声现象是中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物理知识,所以对声现象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习声现象从基础开始,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

(1)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