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66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docx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

网摘之个别习题详解

1.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D )。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每个阶段及其主要发展任务和所实现的体验

阶段名称及年龄范围

主要发展任务

所实现的体验

⒈婴儿期(出生~2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希望

⒉儿童早期(2~4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

意志

⒊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的

⒋学龄期(7~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

能力

⒌青年期(12~18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忠诚

⒍成年早期(18~25岁)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爱情

⒎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怀

⒏老年期或成年晚期(从50岁直至死亡)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智慧、贤明的品质

2.“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B )。

  A.感觉和知觉分化B.感觉与动作分化C.动作与语言分化D.形象与表象分化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乃至成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特点是: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个月,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6、7岁)的特点是:

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的特点是:

儿童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活动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乃至成人)的特点是: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4.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5.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布鲁纳 B.维果茨基 C.奥苏伯尔D.布卢姆

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主要体现他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中。

第一,学习观。

⑴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⑵学习包括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第二,教学观。

⑴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而所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6.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B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7.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D)。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8.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B)。

 A.苛勒B.斯金纳 C.布鲁纳D.奥苏伯尔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主要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代表性理论有:

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B)。

 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

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主要体现他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中。

10.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B)。

A.感受器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并转变为神经信息。

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

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

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C )。

 A.迷箱实验B.迷宫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

12.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B)。

 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13.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4.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A)创立的。

A.巴甫洛夫B.列昂捷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是条件刺激(铃声)与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之间形成的巩固联系。

也就是,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原理中包含着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的学习规律。

15.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

桑代克的联结说的基本观点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规律的认识上。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联结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地盲目尝试与逐步减少错误实现的。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和五条副律(或五条学习原则)即多重反应律(或多重反应原则)、选择性反应律(或选择性反应原则)、同化或类化律(同化或类化原则)、定势或态度和倾向律(定势或态度和倾向原则)、联想交替律(联想交替原则)。

16.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

A.班杜拉B.斯金纳C.华生D.皮亚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行为和环境是联结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的三个决定因素,三者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系统,三个决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行为的改变。

三者之间互相渗透,起的作用大小因具体情境而变化,会因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环境条件而不同。

班杜拉把他的这种观点称之为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学习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在学习动机方面,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类型,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

17.下列概念中(D)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

18.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9.(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

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主要体现他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中。

第一,学习观。

⑴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⑵学习包括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第二,教学观。

⑴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而所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程序原则;④强化原则。

⑵教育含义:

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和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师必须深入分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要注意运用反馈的原理,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2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C )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B.认知派C.联结派D.建构派

2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A )。

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性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七个层次;马斯洛又将前四种需要归为基本需要(亦称缺失性需要),将后三种需要归为高级需要(亦称成长性需要)

2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

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

24.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B )。

A.惊喜和感激B.满意和自豪C.内疚和无助D.学习没有积极性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 1935-)对人的归因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人们多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控制点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维度(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归因所引起的期待变化和情感反应会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的动机,影响下一步成就行为的强度、选择性和持续性。

25.需要层次理论是(D )提出的。

A.罗杰斯B.班杜拉C.奥苏伯尔D.马斯洛

2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

27.下列哪位不是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

( D)。

A.默里B.麦克里兰C.班杜拉D.布鲁纳

28.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班杜拉B.麦克里兰德C.奥苏伯尔D.阿特金森

2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

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

30.教育心理学家(A)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A.奥苏伯尔B.安德森C.贾德D.桑代克

31.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B)提出来的。

A.加涅B.布鲁纳C.斯腾伯格D.弗拉维尔

32.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

33.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B)。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四阶段学说”的基础上,采用两难故事法提出了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⑴前世俗水平(主要指0~9岁的儿童),分服从与惩罚的定向和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两个阶段;⑵世俗水平(主要指9~15岁的儿童),分社会习俗的定向和秩序与法规定向;⑶后习俗水平(主要指15岁以后的儿童),分社会契约的定向和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

34.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

35.D)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

36.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B)。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

皮亚杰的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⑵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⑶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⑷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37.国心理学家(C)于1990年提出了品德三维结构理论模式。

A.李伯黍B.邵瑞珍C.章志光D.肖风

38.对偶故事法(临床叙述法)”是(A)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

A.皮亚杰B.科尔伯格C.斯陶布D.班杜拉

39.皮亚杰认为(B)。

A.儿童在判断行为对错时是从客观造成的后果追究行为者的责任的

B.儿童的道德是从他律性向自律性按阶段发展的

C.研究道德问题不宜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两难故事法

D.一般情况下,6~7岁儿童处于从权威阶段向自我中心阶段过渡时期

40.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D)。

A.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B.中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公正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41.皮亚杰研究发现,8~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B)。

A.权威阶段B.互惠或可逆阶段C.自我中心阶段D.公正阶段

42.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D)。

A.道德行为B.道德体验C.道德情感D.道德判断

43.柯尔伯格(科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是(B)。

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C.临床法D.心理测验法 

44.柯尔伯格(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D)。

A.二阶段B.三阶段C.四阶段D.六阶段

45.柯尔伯格(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最高阶段是(D)。

A.惩罚和服从定向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D.良心或原则定向

46.柯尔伯格(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B)。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47.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D)。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48.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B)。

A.斯金纳B.沃尔朴C.艾里斯D.雅各布松

49.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C)。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

50.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C)是最高水平的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B.应用C.评价目标D.综合目标

51.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B)。

A.二个等级B.五个等级C.三个等级D.四个等级

52.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A)。

A.斯金纳B.普莱西C.加涅D.布鲁纳

5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B)。

A.科尔伯格B.勒温C.普雷斯顿D.苛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