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687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余杭南苑中学徐敏霞1文档格式.docx

占调查人数69.8%的学生表示能认真分析考试成绩找出不足;

占调查人数7.0%的学生表示能经常阅读关于科学方面的课外书;

占调查人数51.2%的学生表示对任课的教师喜欢;

占调查人数12.8%的学生表示课余时有经常动手实验和制作的习惯。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是适应教师的教,仅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

因此,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

从而无法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这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的:

“中小学要立足未来对人才的需要去培养学生,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我们要彻底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一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是首要任务。

教育学家布鲁纳也说过:

“我们教一门科学,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性。

让科学课的教学成为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呢?

因此,我们提出了“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Modelsofteaching)作为教学论的一个术语,于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有关“模式”的概念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国内学者界定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型。

因此,教学模式既对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使人们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思考教学活动;

同时,又要为教学实践提供操作程序和策略。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功能。

它可以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起“桥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模式可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更利于切合不同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适应时代的需求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表明:

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在内的一场及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而是要在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突破。

请看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

1.教师讲授为主;

2.说教式教学;

3.分学科定时教学;

4.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

5.教师作为知识的龚断者和传授者;

6.按年龄和成绩分组;

7.对学科知识与分类技能的评价。

(考知识点和熟练程度)

现代教学模式

1.启发学生探究为主;

2.交互式学习;

3.真实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式学习

4.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

5.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

6.可以混合编;

7.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

(考能力和整体素质)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文化的继承,现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实现以下五个突破。

(1)价值追求:

从知识获取走向充分发展。

过去,我们把人的发展简单化为知识获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但知识是学不完的,唯有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把人的充分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

(2)理论基石:

从偏于一隅走向系统科学。

教学模式理论认为一定的教学模式是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产物,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性,因为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或观点,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模糊不清,致使具体教学“顾此失彼”、“左右摇摆”,难以真正发挥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从整体处理教学活动,既要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作出规定,又要对教学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其他因素,如教学物质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加以说明。

(3)本位状态:

从物化固态走向人化活态。

对于教学模式,人们往往把它当作物化了的固定格式,拟出了多种稳定模式,但它们大多在课堂上难以实施,束之高阁者比比皆是。

如今技术的自主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种特征,为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因此,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标准样式”、“稳固结构”了,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交互性等多种特点,呈人化活态,它处处贯穿着人的精神,不但有智,而且有情。

赋予现代教学模式感情色彩,将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4)形式建构:

从标准样式走向模式生成系统。

定型情节的、固定程序的教学“标准样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也与具有灵活性、交互性等特征的现代教学模式相抵触。

因此,教学模式中应注重多样性,形成各种系统。

当遇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景时,则从该系统中生成出相应的模式来。

(5)操作实践:

从机械照搬走向智能运作。

当今不少教师教学总是照搬已建好的模式,教学结构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往往不相融,出现不少专家痛斥的“程式化”、“刻板化”倾向。

实施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不应是机械照搬,而应是智能运作,灵活运用。

与此同时,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也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时,一要遵循学习的过程规律,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予以“完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只有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融洽,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建构的现代教学模式应是“创造发展”型的,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

(三)“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是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来的,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学校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知识,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力。

教学质量低,就有“教法”的原因,课堂教学中主体倒置,气氛沉闷,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学习效率低下,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须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3)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无法学习完所有的知识。

同时,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的加快,所学过的一些知识也已过时,为适应现代世界潮流的需要,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构建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

(4)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对某些问题的解决,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5)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和品质。

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而学生要主动发展,就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自学﹑自探﹑自评”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新知,养成能力,发展个性。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呼唤。

但从我们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思维易定势,没有创新思维的习惯和定向。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学会创新,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即让学生能自己学习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究问题的结论,自主评价论证的正确性。

本研究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为此,我们是这样做的。

三、实践操作

(一)学理论、转观念、确立教学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改变教师的观念是实施该研究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过程而形成的,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有一种超常的稳定性,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迫切地需要整合形成一种既能突破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揭示当代学科教学实质,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系,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得到发挥和体现,其关键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教师和学生)观念的重新确立。

为此,我们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见附件)。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仍有10%的教师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怎么学。

学生只能是如何适应,如何受训。

从而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身心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实行“填鸭式”的教学。

不仅自己教得很累,而且学生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全无,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而呆板、平淡而乏味。

有36.6%的教师虽然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不时的穿“老鞋”;

有41%的教师能把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是还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12.4%的教师能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教学中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因为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为此,我们首先统一思想,采取了学习有关课改精神,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有关理论及经验材料,外出考察等方式进行培训来改变教师的观念,明确与课题有关的教学指导思想。

(1)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学得生动。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虽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了,但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的:

“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主要的负责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会质疑、会探究、能创新。

从而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喜欢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

(2)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

学有常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有主体的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从“教”堂变成学“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并使学生朝着“五动”的方向努力。

所谓“五动”就是:

动手——让学生做实验,做练习;

动脑——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提问的办法,使大家始终处于悬念之中,不断思考;

动口——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别出心裁、大胆怀疑,积极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或辩论。

这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常常会使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动笔——提倡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外充实笔记内容,每学习一章后进行小结,把知识理成线、织成网。

鼓励学生写小论文,编小报等。

动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进行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勘探、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这样,会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目的。

(3)让学生利用实验、上网、查资料等手段,获得新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播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教师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多提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要获得的信息需要自己去获得,而不是从教师手中提取。

这样才有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让学生参与教学,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我探求知识,享受成功,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和理想信念的形成。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

”所以要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不需要讲解和演示,可以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进行督促和鼓励。

(二)规定“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和实施策略

为了真正落实上述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根据科学特点,规定了“自学、自探、自评”的基本涵义:

(1)自学:

自主探求知识的发生过程,是认知前提。

让学生先从容易自学的内容做起,独立地研读教材,也可以在课前通过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做到概述,复现教材内容,提出疑点或问题,然后逐渐加深内容。

(2)自探:

自主探究问题的结论,是检验认知的途径。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可探究的学习材料,自己想办法,设计方案,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去发现新知识的规律,寻找结论。

(3)自评:

自主评价结论的正确性,是认知的升华。

它包括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讨论和评价。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结论在小组或向全班讲述,自我评价,对不同的观点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进行辩论和交流,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再自学、探究、验证,从而强化正确,纠正错误,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也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

根据“自学、自探、自评”的基本涵义,我们确立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与学的主体。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教师的主体性的弘扬为条件。

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

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它作为中介要素影响着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它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能成为学习的障碍。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安全感和积极性、参与性,来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价值,更易于充分体现个性与才能,为实现自主创新性的学习,提供必须具备的前提与基础。

(2)引学导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会学习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素养。

“它不再仅是储存知识,形成某种技能的过程,更重视身心发展,更重视思维方法、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更注重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因此,学生的学习,其根本目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还在于会学习素养的培养。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动探究即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归纳、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通过让学生自己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以科学研究为方式进行学习的主人。

(三)实施“自学、自探、自评”教学模式的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

他们总是辛辛苦苦地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而学生则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服从的逆反者。

因此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中本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当今“创新教育”的新要求。

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教学。

1、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才能的主要场所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因此在课堂上要把思维的过程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为了能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同步进行,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

如[案例一]:

在学习《金属和非金属》一节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家中或学校里的金属和非金属,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填写在资料卡中。

在课堂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

①互考:

一个组将记录在资料卡上的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读出,让另一组的学生回答是什么金属或非金属,正确回答出的得一颗星。

轮流提问,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分组记分如下)

组别

甲组

乙组

成绩

记录

②抢答:

教师制作部分资料卡,让两组学生抢答,回答正确的得一颗星。

附部分资料卡如下:

(1)炎热的夏天,晚上坟山上常会出现闪闪的“鬼火”这是什么物质在燃烧?

(2)奶片外面包有一层金属箔片,你知道是什么金属吗?

(3)我国制的火柴盒侧面有一层红褐色的物质,内有一种单质,使用时利用摩擦生热,引燃火柴头,该单质燃烧时会冒出白烟。

其中的单质是什么物质?

(4)漆黑的夜晚,一拉开关,白炽灯发出明亮的光,白炽灯的灯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它的熔点有什么特点?

(5)常温下,用于制造温度计的银白色液体是什么单质?

等等。

最后,要求全班学生将收集的金属或非金属的颜色和状态等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小组讨论后归纳金属或非金属的区别,并说出各自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同时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查找并制作资料卡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所认识的科学知识,虽然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

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按照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究。

现代科学教学,不仅要加强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体现出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因此基于上述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学会学习。

如[案例二]在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和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写在纸上)并上交。

全班推荐学生代表上台主持选择、修订实验方案,教师则转化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猜想和反驳,提出批评和质疑的讨论过程,甚至有意识的提出一些错误的猜想,让学生去反驳、证伪,最后进行实验。

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并给学生思考时间;

给学生发问时间;

给学生批判时间。

这样,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以学定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的场所。

但是,我们发现虽然以学了课本知识,但由于生活中的错误观念的影响或知识负迁移的作用,头脑中还有一些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这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继续探索,准确认识规律。

如在案例二中学生已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但是学生却有了这一些糊涂甚至错误的认识:

物体的浮力与浸入水里的深度有关,有人认为愈深浮力愈大;

有人则认为愈浅浮力愈大;

也有人认为漂浮物体受浮力大下沉物体受浮力小;

还有的认为物体体积越大,密度越大受到浮力也越大……为了纠正这些不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浮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就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并统计有哪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

设计的实验有:

(1)把石块部分和全部浸入水里,看浮力大小与石块浸入水里部分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2)把石块浸入水里不同深度看浮力变化;

(3)把形状、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分别浸入水里,看三者所受浮力是否相同?

(4)把铁块分别浸入水里和浓盐水里,看所受浮力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5)把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长方体、条状、球状分别浸入水里看浮力是否变化?

让各组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验并完成,然后小组内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对自己组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发表意见。

其他组点评,提出不足之处或补充其他意见。

学生们积极酝酿,踊跃发言,经过动脑思考,互相启发,互相完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理越辩越明。

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既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又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而且,我们发现,让学生相互评价有时会取得比教师评价更好的效果。

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