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691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四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第十四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热点聚焦练]

热点一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

2014年8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的制定和调整,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服务价格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新规加大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减免力度,让利银行客户,包括小额账户管理费、转账汇款手续费在内的13项服务费用出现大幅减免或优惠。

回答1~3题。

1.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属于(  )

A.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中的生产实践活动

C.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中的变革社会的实践

解析:

选D。

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属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2.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活动,保护银行客户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这表明(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

选C。

注意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关键词。

材料主要在阐述“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目的,关键词“旨在”,体现了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具有能动性。

3.以往,人们认为,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细则来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是提高银行服务意识和水平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准入门槛高,中小银行发展不足,导致中国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是银行业服务意识欠缺、水平较低的根源。

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

选B。

注意把握材料中“以往”“近些年来”这两个时间段。

由注重国家制定规定和细则到认识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性,体现了认识的深化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题意。

热点二 我国对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据此回答4~5题。

4.新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部分先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多个阶段的尝试,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认识发展的趋势。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②③正确。

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错误。

5.“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C.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答案:

C

[限时规范练]

一、选择题

1.(2015·河南南阳期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说: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②③        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B。

材料中李克强总理的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①“要躬行”,要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实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论述的是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③强调勤奋、思考的重要性。

该题选B。

2.(2015·山东临沂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  )

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不怕慢,就怕站

解析:

选B。

回答该题需要准确解读选项中的俗语意思,抓住关键字眼进行理解,“干、甩开膀子、站”这些都是实践,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件事的意思,A、C、D三项体现的是重视实践的观点;B强调了“志气”的重要性。

该题是反向选择题,故选B。

3.(2015·山东临沂重点中学联考)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

选C。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4.美国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据观测该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表面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温度在“宜人”的22℃。

可见(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 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 ④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具有替代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选C。

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宜居类地行星,说明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也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确。

③与题意不符。

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来说仅仅是一种工具,④观点错误。

5.(2015·山东省日照市二模)孟子说: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下列名句反映的哲理与其—致的是(  )

①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③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④天时人事同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A。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蕴含的哲理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①②与孟子名言蕴含的哲理一致;③蕴含的哲理是: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意不符;④蕴含的哲理是:

规律是客观的,与题意不符。

该题选A。

6.(2015·福建省南平市5月质检)由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已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办公和娱乐的需求,更无法抵挡花样翻新的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微软于2014年4月8日停止了对XP的技术支持,改用新的操作系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认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代替谬误的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由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已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办公和娱乐的需求,更无法抵挡花样翻新的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微软改用新的操作系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说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需要推动认识的向前发展,故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选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选A。

7.(2015·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期中)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他的观点错误在于(  )

A.否认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不懂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

D.不懂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解析:

选B。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故B正确;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不是循环往复,故C错误;A、D两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B。

8.(2015·北京朝阳区期末)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C。

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从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来讲,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讲,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①③④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9.(2015·临沂市联考)有人说: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

”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解析:

选A。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A符合题意;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少数人意见未必是真理,B的观点错误;超过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的观点错误,不选择C;真理的基础是实践,D的观点错误。

本题选A。

10.(2015·河南省南阳市期末考试)科学家使用雷达测距新技术来测量地球和行星之间的距离。

在分析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之后,天文学家发现二者之间的距离正在以每世纪7米的速度增长。

换句话说地球正在以这个速度离开太阳。

在考虑了所有已知的相互作用之后,目前天文学家依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这体现的哲理有(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真理会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④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A。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家使用雷达测距新技术发现了新现象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说法正确;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说法正确;真理也是认识的一种,而真理只适合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落后和超前它适合的时代都不能成为真理,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11.(2015·湖北省孝感市二模)人们一直在寻找暗物质,并对其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

中国科学家正在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的暗物质探测地下实验室进行一项粒子和天体物理学氙气试验项目(简称PandaX):

寻找暗物质的存在证据。

暗物质是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物质之一,科学家试图找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存在的证据,但科学家对其粒子知之甚少。

PandaX已于2014年年初开始收集数据,项目的第一批结果将在2014年年底公布。

对暗物质的认识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是推进人类对暗物质认识的动力 ②人们对暗物质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制约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使盲目的实践也是存在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C。

“人们一直在寻找暗物质,并对其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的限制,②正确;“科学家对其粒子知之甚少”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使盲目的实践也是存在的,④正确,选C。

①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12.(2015·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

这说明(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选D。

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永无定论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①②错误。

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体现了D。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4月15日,河北省组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着力解决制约全省及区域科技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工作实现新提升、新跨越,形成一批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全省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扎实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切实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可行性强,对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河北省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这一原理的运用。

解答本题,需要构建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微观知识体系,并根据这一知识体系在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进行对应分析。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获得相关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发现新问题,推动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可行性强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14.材料一 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纸折叠的方式来检验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不管我们以前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从实践中获得了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真理性的认识。

(1)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如何理解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

材料二 我们知道了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19世纪初,德国数学家指出: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我们在地球仪上随意选择三点构成三角形直观感悟内角之和的情况,可以看到赤道、经线90度和0度经线构成270度的角。

(2)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这一认识是否表明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就不再是真理了呢?

为什么?

材料三 随着农林畜牧业的发展、土地丈量和利用的增多,使人们逐渐确立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认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提出:

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3)综合三则材料,关于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4)这个过程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制约?

解析:

(1)该题需要回答真理的含义及对真理客观性的理解。

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这是真理的含义,需要准确、全面表述。

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对真理的客观性加以理解。

(2)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真理适用于平面图形,对于球面图形来讲则是谬误,该题以这个为材料,考查学生对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识记和理解。

注意材料与原理的结合。

(3)该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过程的理解。

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这个学生要准确掌握和概括,这个过程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4)该题要紧扣上一题的内容回答,人类的认识之所以要经历漫长反复的过程形成,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学生需要具体从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是如何制约认识的进行回答。

答案:

(1)①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同一侧面、同一属性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

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

因为真理具有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在平面上的条件下是真理。

真理具有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这个认识经过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

说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4)这个过程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其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