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7165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洪大沿银闪闪D.洪大攀亮堂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节奏均匀的弹拨乐在梯田里蓄满水B.弹拨乐的均匀节奏蓄满水的在梯田

C.弹拨乐的均匀节奏在梯田里蓄满水D.节奏均匀的弹拨乐蓄满水的在梯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介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技术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

“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

为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

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

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

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

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

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

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

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

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

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

狄德罗曾说:

“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

‘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

‘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

军不许陈,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去。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

“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

“敢问其目?

太公曰:

“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

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

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

白刃始合,士争先赴。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专:

独掌

B.敢问其目目:

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

D.白刃始合合:

交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则进B.是故智者为之谋

置杯焉则胶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做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的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器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

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

要求:

①要全面;

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17.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直线部分。

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

③与上文语意连贯;

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

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

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

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文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会完全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文人雅士在饮

茶上另有讲究。

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他们试图交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

即茶

②③

社要雅致,茶叶需上品,入茶之水最好是甘冽的山泉;

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

④⑤

书画助兴;

或会心赏鉴;

切勿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

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

⑥⑦⑧

也是犯忌之事。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和___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和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

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人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一双脚站在连城、清流、宁化与长汀交界处。

地远天偏,人少车稀,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生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俏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

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

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

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务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请市调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

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知道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那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

但再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

“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贩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

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22.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乡间有谚语:

“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

”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

“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

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