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717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三百首文档格式.docx

不改书生本色。

其二是做官。

孙洙做官,所到之处,都能谘访民间疾苦,与百姓

谈叙如同家人。

任大城知县时,捐钱浚河,民享其利。

孙洙一生,虽

为官数任,终究淡若寒素,两袖清风。

每逢离任时,百姓都攀辕泣送。

其三是著书。

著有《蘅塘漫稿》,辑有《唐诗三百首》。

需要特别

提到的是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时,其继室徐兰英参以见解,互相

商榷,具有一定的功劳。

徐兰英是江南才女,平生工诗善画。

但他的

《梁溪漫稿》现在已经无从找到,只是顾光旭的《梁溪诗钞》还收录

孙洙的两首诗:

《补庄并序》、《奉檄送定北军出居庸关马上作》。

(二)《唐诗三百首》的编写缘起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原序是这样的: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

废。

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

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万要

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

俾童

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胜远耶?

谚云:

“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请以是编验之。

序称其编选的目的是作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因此所选之

诗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

问世以后,就风行海内,流传之广,罕

有其比,二百余年来,未曾稍衰。

《唐诗三百首》收诗家七十七人,

而选诗数量,现传各本,稍有不同。

其原编共三百一十首,其后章燮

注疏,又增七首,清李盘根注本增至四百首。

其实,后增之诗,并不

符合孙洙本意。

因为他编选《唐诗三百首》,是要继踪《诗经》的传

3

统。

朱自清先生曾作《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为编者在模仿“三

百篇”。

【【《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六篇算上,共得三百一十

一篇;

《唐诗三百首》选诗三百一十首,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编者是

怕人笑他僭妄,所以不将这番意思说出。

(三)《唐诗三百首》与《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是为了代替《千家诗》而作的,序称超过《千家

诗》很远,为了进一步了解《唐诗三百首》,我们先介绍一下《千家

诗》。

《千家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选格律诗的诗歌选本。

性质属于

启蒙读物,故而所选的篇章都是一些通俗易懂之作。

同时又是分门别

类编纂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

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

【【有《千家诗》虽然号称千家,实际只录有122家。

按朝代分:

代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

者无名氏作者2共家。

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

共白,共8首;

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

宋代人编书好

大喜功的特性就是如此。

其作者署称“后村千家诗”,后村就是南宋末年的刘克庄,号

后村居士。

但现在流传的《千家诗》是经过后代人改编的,其中

曹寅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后村千家诗》

就是流传最广的本子。

《千家诗》影响很大,但具有明显的缺点,

在于体例庞杂,唐宋杂糅。

故而孙洙想摒其弊端,专选唐诗,故

而有《唐诗三百首》之作。

迄今为止,诗歌选本汗牛充栋,但仍

没有超出《唐诗三百首》者,正如文选尚未有超过《古文观止》

一样。

二《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标准

一个很好的文学选本,不仅仅要选择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体

现选家的思想和特定的取舍标准。

《唐诗三百首》作为一个著名的选

本,不仅有编者的选诗标准,而且体现了选家的诗学观点与当时诗坛

风气的映照。

其选诗标准与诗学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取正不取变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目的是便于初学,因为学慎始习,故入门

须正。

当时的家塾学僮,后来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并步入仕途,因此

从小学习,思想就必须纯正。

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违背儒家正统思想

的诗都没有选入。

本于这一原则,编者对于盛唐诗,尤其是李杜诗选

得最多,而对中唐时期代表诗坛“新变”诗作选得很少。

白居易诗仅

选六首,元稹四首,韩愈五首,柳宗元五首。

数量不仅与盛唐无法相

比,甚至比晚唐李商隐的诗还少了许多。

现在有些书常常批评《唐诗

三百首》很少选反映历史风貌与民生疾苦之作如白居易的《新乐府》、

《秦中吟》等作,实则是不了解该书的选诗标准而枉为批评之词。

体地说,《唐诗三百首》这一选取标准,也与另外选本《唐诗别裁集》

具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唐诗三百首》的蓝本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

集》,沈氏之选即以儒家的“温柔敦厚”作为选诗宗旨,更宗盛唐,

主李杜。

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沈德潜还在世,其影响更是很

大。

这里,我们举一正一反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正的例子,孙洙选诗

与沈德潜崇尚的“温柔敦厚”的宗旨完全一致。

孙洙在【郑畋《马嵬

坡》诗“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

宫井又何人”的批语中说:

“唐人马嵬诗极多,唯此首得温柔厚之旨,

”故录之。

”】】反的例子,孙洙受沈德潜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于沈氏错

误的因袭。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实际上,这

首诗题目为《台城》,而《金陵图》另有其诗: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

”人长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后者才是题《金

陵图》绘画的诗。

而检这一误植,实始自《唐诗别裁集》。

而今上海

古籍出版社的本子则已将“金陵图”改为“台城”。

但孙氏也不为沈

氏所囿,而有所突破。

如沈氏不选李商隐《无题》、杜牧《赠别》,盖

因其从礼教出发,摒弃艳情之作,且矫枉过正,以至于描写恋情诗也

弃之不取,而孙氏则更注重艺术,注重影响,故选诗较为公正。

(二)取易不取难

《唐诗三百首》既为家塾课本,为一般学子指导治学门径,故所

选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并无艰涩难懂之句。

选诗时,大概遵从

取易不取难的原则。

凡是历史背景过于复杂,典故本事过于广博,文

理过于艰深,用意过于隐晦之诗,都不在选取的范围。

所选之诗,都

当时一般学童易于理解的。

在艺术形象方面,凡怪怪奇奇,质木无文,

缺乏审美价值的作品也不选入,所选作品的艺术形象都能为一般读者

所欣赏领会。

在声调方面,凡诘屈聱牙,不便吟咏,难于记忆的都不

入选;

所选者一般都是音节和谐,富于音韵感的作品。

在语言方面,

也选取一些较为通俗而不是故意作难的文字。

有些书认为《唐诗三百

首》的缺点还在于没有选杜甫的《洗兵马》、《北征》等作品。

其实并

不是编者没有注意到,而是这些作品比较艰深,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

受。

编者所选的每一首诗,都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但是,《唐诗三百

首》与《千家诗》不同的是,除了启蒙的作用外,还是唐诗的一部精

选本,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习和利用,即编者序中所说的“白首

亦莫能废”。

(三)取情不取理

编者在序中特别提到了《千家诗》,说它的优点在于“易于成诵,

故流传不废”。

但随后又批评其唐宋兼选,殊乖体制,工拙莫辨。

孙洙选诗,专主唐人。

孙洙摒宋而专选唐人,是与其选诗标准主情相

关。

一般认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取胜。

通观古代诗歌,历代作者,多有制作,各自名家,

而大致不能超越唐宋之范围,诗选家也不得不于此有所抉择。

孙洙处

于王士祯、沈德潜主盟文坛之际,流风所及,宗唐派处于极盛阶段自

不得不受其影响。

而且当时的科举考试,也深受王氏神韵说、沈氏格

调说所左右,颇为崇尚唐诗,故士子学童不得不由此路而行。

孙洙身

为教谕,自不得不出入于沈、王之间,而以宗唐为其选诗宗旨。

因此,

选诗时当然以表现唐诗主情的特点为主,凡丰神、情韵、格调高雅之

作,皆入选其中。

而孙洙极力诋毁《千家诗》“殊乖体制”,主要原因

在于《千家诗》所选之作,多为杜甫开宋诗法门的七律以及具有理学

意味的七绝。

但对以富有理趣的佳制,孙洙也是注意到的,如选了刘

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杜牧的《赤壁》、李商隐的《贾生》等作。

见编者既以唐诗的格调情韵为主,又门庭较广,才使《三百首》能取

代《千家诗》而广泛流传,风行海内。

上面我们是从正面来阐述《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下面我们

再提出两个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标准:

一是《唐诗三百首》为什么不选唐诗名家李贺之诗?

二是《唐诗三百

首》为什么不选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

4

李贺是中晚唐之际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在唐诗发展史上,也与

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故而当代学者,不少人对试图对《唐诗三百

首》不选李贺做出解释。

如《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刊载了李

德辉的一篇文章《唐诗三百首为何未选李贺诗》。

他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李贺诗虽有诸多的优胜,,可接受性却不强;

二是李贺诗歌在写法

上也存在某些不可取之处;

三是《唐诗三百首》选诗侧重近体,,所选

各体中近体多于古风,短篇又多于长篇。

我觉得在选诗标准上,李贺

的诗歌并不符合孙洙“取正不取变”和“取易不取难”的原则。

因为

李贺虽然是在中晚唐是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但对于唐诗发展来说,

李贺最突出的成就在“变”,他通过变来创新,而且变得过分,专门

朝“鬼”“怪”等特殊的事物上写。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王思任语评李贺云:

“贺以哀激之思,

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

【钱钟书《谈艺录·

长吉字法》也说:

“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

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

故忽起忽结,忽转

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

”】】

钱钟书还认为李贺即“好取金石硬性物作比喻”。

例如诗句“昆

山玉碎凤凰叫”,“荒沟古水光如刀”,“羲和敲日玻璃声”,“皆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剑走偏锋,

这对于初学者是容易接受其负面影响的。

故而不符《唐诗三百首》编

选“取正不取变”的原则。

因为《唐诗三百首》是要给初学者做示范

的,故而其不选李贺的诗歌是很有用意的。

这对我们的学习也是有启

发的,也就是无论什么学习,在起初打基础阶段,也是要强调走正路

的,我培养的学生,一般不建议其剑走偏锋。

其次李贺的诗歌很难读

懂,不仅是文字艰深难以理解,其意象的组合,文思的衔接,逻辑的

5

贯穿,想象的丰富,都是难以把握的,因而也不符合孙洙选诗“取易

不取难”的原则。

被闻一多《唐诗杂论》誉为“孤篇压全唐”的经典名篇《春江花

月夜》,《唐诗三百首》也没有选,这往往受到当阅读者的批评,也有

人没被选的原因是这首诗一直到清代还隐晦不彰,故而没有引起孙洙

的注意。

但是我们阅读了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

理解和被误解》,知道这首诗明代以后还是颇受重视的,作为诗选家

和诗论家的孙洙不可能不注意到。

同时《唐诗三百首》的蓝本是《唐

诗别裁集》,而《唐诗别裁集》是选了《春江花月夜》的。

故而这个

问题还有待于认真研究。

我觉得孙洙不选《春江花月夜》,是由于《春

江花月夜》的相关作者和题材问题,因为张若虚之前作《春江花月夜》

者,有陈后主和隋炀帝,他们的诗作不合温柔敦厚之旨,甚至还被指

责为亡国之音,而选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可能会引导初学

者去阅读和学习六朝时代期的《春江花月夜》,故而尽管张若虚诗写

得极为感人,孙洙也只能割爱舍弃。

三《唐诗三百首》的诗学思想

(一)注重诗体演变

因为以指示诗学门径为目的,故《三百首》以分体编排为主要特

点。

当然,这不单纯是简单分一下体裁而已,在选目方面也各有侧重,

本书编配各体诗的数目各不相等。

尤其是五言律诗的数目,超过七言

律诗的数目很多,几近一倍,七言绝句与乐府又相反,超出五言绝句

很多。

我们拿《全唐诗》各体的数量进行对照,就非常明白,这并不

是编者的偏好,而是反映唐代各体诗发展的情形。

因为唐诗中五言律

诗与七言绝句流传下来的多,可选的也就多,五绝与七律则相反,故

所选则少,从中也可以看出选家的匠心。

了解这种情形,就可以知道,

《唐诗三百首》所选符合唐诗发展演变的规律。

在每一种体裁中,选取的诗人与诗作也各有侧重。

如【五言古诗

及乐府共四十首,初唐仅选张九龄《感遇》二首,中唐韦应物以下选

十一首,其余二十七首都是盛唐诗,晚唐一首未选。

七言古诗及乐府

四十二首,初唐仅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首,中唐韩愈以下选七

首,晚唐仅选李商隐《韩碑》一首,其余三十三首都是盛唐诗。

】这

是因为晚唐以下诗人大多才短,尤致力于律绝,古诗之佳制极少,只

有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少数作者的古诗堪读。

即便如此也

不能与盛唐诗人颉抗,故有《韩碑》一首,亦已足矣。

五言诗八十首,

分布较均匀。

七言律诗及乐府五十一首,初唐除沈佺期《独不见》外,

一首未选,盛唐二十二首,中唐刘长卿以下十四首,晚唐李商隐以下

也是十四首。

因为律诗成熟较迟,七律尤迟,故初唐较少,晚唐人多

致力于律,故与古诗相比,律诗选晚唐要多得多。

至于绝句,晚唐诗

人杜牧、李商隐,佳制特多,故选得也多。

(二)突出盛唐气象

《唐诗三百首》入选的诗,一般都具有代表性,尤其能够表现“盛

唐气象”。

有关“盛唐气象”,我们列举袁行霈先生《中国文学概论》

加以说明:

【盛唐诗歌表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盛唐气象”,其标志有三个:

面向外部世界;

追求和表现新的体验;

呈现出大眼光和大格局。

……

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

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性情、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

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是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的诗歌相区别的特

)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几乎无一遗漏,所

选的作品也很多。

比如李白的诗歌,选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将进酒》、《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等,都是表现盛唐气象的

典型作品。

对于同一位诗人,能注意到不同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品。

王维,首选突出他恬静闲适的山水诗,也选了《洛阳女儿行》、《老将

行》、《桃源行》等早期清丽雄健的作品,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

其诗的整体风格。

(三)重视题材艺术

《三百首》所选之诗,题材广泛,分配也颇均匀。

如唐代士人入

仕前的隐居、干谒、应试,入仕后的恩遇、迁谪的情况,以及忧国忧

民的感情、思慕归田的思绪等都有所反映。

比较普遍的题材如相思、

离别、慕亲、友爱、怀古、咏史等也选了不少。

唐代社会生活的特殊

方面更不放过。

如唐代音乐、绘画、舞蹈特别发达,诗中颇有反映。

该书就选入了李颀著名咏音乐诗三首,杜甫咏绘画诗二首,咏舞蹈诗

一首。

这些都有助于学子和一般读者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也能提高

他们的阅读兴趣。

诗歌是最为凝炼的语言艺术,孙洙选诗,还非常注意平仄韵律,

全书以平仄韵律符合规范者为主,也兼及拗体,为学诗者提供法式。

当然,有一些特殊的诗,遵循“不以词害意”的原则,也酌情选入。

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句连用六个仄声,“白云一片

去悠悠”又以三平调结尾。

当是脍炙人口,故不抛弃。

又如李商隐《韩

碑》“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七个仄声,“封狼生貙貙生罴”,一句七

个平声】,而《三百首》也选入。

这不仅因为此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

更主要在晚唐七古中要算“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之佳篇。

四《唐诗三百首》的典范意义

(一)选诗典范

《唐诗三百首》虽然选目甚少,仅0300余首,但众体皆备,成为

古代初学诗歌创作时的典范,加以分体编纂,更易于初学者。

就各体

诗歌而言,《唐诗三百首》所选者多是在诗体方面的典范之作,而且

各体形式皆备,甚至在某一首诗中,综合其特点。

下面选取一些实例

11.长篇古风

比如中唐时期的长篇古风,选取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就非常有代表性。

因为这两首诗是入律的古风,最能体现中唐古体诗

律化的特点,也能说明白居易等人锐意创新的精神,更对我们进一步

理解“诗到元和体变新”有所帮助。

【王力《汉语诗律学》在古体诗律举例中说:

“《长恨歌》,全诗

0120句,入律者070句,似律者030句,仿古者020句,拗粘者737句,

拗对者88句。

一韵四句者323处,二句者66处,八句者两处,平仄相

间者525处,以平韵承平韵者两处,以仄韵承平韵者33处。

”】

22.乐府诗

对于乐府诗,《唐诗三百首》的选取是别具匠心的。

一般而言,对

于李白为代表的古题乐府选取较多,而就新体乐府而言,作者主要选

取杜甫的《丽人行》、《兵车行》、《哀江头》、《哀王孙》诸作,而我们

现在称道的《三吏》、《三别》,《唐诗三百首》没有选,我们建国以后

非常重视的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则一首未选,这是因为他们的新体

乐府诗虽然现实意义不亚于杜甫,但是艺术性却较杜甫诗稍逊一筹。

杜甫的这些新题乐府,既代表了乐府诗的新变,是新体乐府的代表作,

更在于这些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仿效和学习。

但那些在诗

体与韵律方面过于特殊,不便于初学,故没有选入。

再如我们现在非

常重视的《石壕吏》,《唐诗三百首》就没有选,受到我们当代人的批

评。

实际上,《石壕吏》虽表面上阅读起来较为通俗易懂,但就其诗

韵则变化较大,不易掌握。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分析其换韵情况说:

“村,平十三元韵;

人,平十一真韵;

看,平十四寒韵;

数句是真、元、寒通韵。

怒、戍,

去七遇韵;

苦,上七麌韵,麌、遇上去通韵。

至,去四寘韵;

死、矣,

上四纸韵;

纸、寘上去通韵。

孙,平十三元韵;

裙,

平十二文韵,真、文、元通韵。

哀、炊,平四支韵;

归,平五微韵;

支、微通韵。

绝、咽、别,入九屑韵。

这样的换韵方式,只有如同大诗人杜甫这样功力的人才能够驾驭,

而后人学习,只能望而生畏,更难谈得上学习模仿了。

其不选的原因

在于此。

(二)评点典范

《唐诗三百首》原书除了选诗而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出于孙

洙之手,注释、圈点和评点,注释以注事为主,未及释义,又非常少,

对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没有多大益处。

圈点主要指出好句和关键句,对

于初学者也有一定用处,但这种方式我们现在读书一般已经不采用。

评点则加于诗旁,指点作法,说明大意,品评工拙,对于理解作者的

文学思想和阅读《唐诗三百首》具有重要作用。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序》:

“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以“闻”

“见”“山”“水”等字,指点初学,颇具苦心。

其选诗大意具见旁注,

亦复要言不烦,间有笺释足资考证。

下面我们举几个实例加以说明: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评点:

“题本独

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

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

落纷纷。

”孙洙评点:

“以谪仙之笔作律,如豢神龙于池沼中,虽勺水

】无波,而屈伸盘挈,出没变化,自不可遏,须从空灵一气处求之。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

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世运之治乱,

年华之盛哀,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杜牧《秋夕》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

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评点:

“层层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画,

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元稹《遣悲怀》诗评点: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

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五《唐诗三百首》的流传和注释

《唐诗三百首》问世以后屡有刻印,注本也不少,其要者有:

《唐诗三百首注疏》,清章燮注,有常州宛委山庄本、光绪十年湖南

学库山房校刊本等。

⒉《唐诗三百首补注》,清陈婉俊注,有光绪十

一年四藤吟社本最为精审。

⒊《注释唐诗三百首》,清李盘根注,刻

本极少,有清咸丰庚寅(1860)三元堂刻本。

⒋《唐诗三百首详析》,

近人喻守真注,中华书局41984年初版。

⒌《新注唐诗三百首》,今人

朱大可注,上海文化出版社81958年33月出版。

⒍《唐诗三百首新注》,

今人金性尧注,上海古籍出版社01980年出版。

⒎《唐诗三百首集释》,

台湾严一萍注,台湾艺文印书馆11991年年11月出版。

⒏《唐诗三百首

鉴赏》,台湾黄永武、张高评合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61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