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393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部分《蜀道难》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

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表现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据此,《蜀道难》的语文课程目标价值定位于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与能力。

《蜀道难》作为乐府旧题有别于李白的其它诗作,借鉴中有创新,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参差错落,卷舒自由,气势贯通凌厉,情感一泻千里。

因此,初步掌握诵读此类诗歌的要领是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纵横开阖的艺术手法尽显李白的才情。

因此,从诵读中了解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夸张、复沓等,并进一步培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应该是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

二是过程与方法。

诵读是本课贯穿始终的学习方式,因此指导诵读、诵读实践、师生评价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

指导诵读,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在学生多样的诵读活动中激发丰富想象、鼓励多元联想、倡导大胆表达,引导学生体景悟情,把握作品主旨。

通过师生诵读、质疑、研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饱含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气势恢宏,情感丰富。

既有惜别友情、忧时伤国的情怀,还有壮志难酬的悲叹。

反复诵读、体悟,走近李白,感受诗人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对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义重大。

第四部分《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学习中要兼顾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学习起示范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的呈现,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

李白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李白以其成名之作《蜀道难》展现了他豪放洒脱的风格,从中领略盛唐诗歌的万千气象。

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学会诵读、鉴赏其他唐诗作品,提升学生诵读、鉴赏能力。

李白,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把浪漫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古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蜀道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肆,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蜀道难》作为传统篇目,学习资源及其丰富。

比如关于作品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艺术手法等等,名家名师都有大量分析研究。

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取符合学生实际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信息大有研究。

根据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在预习导学案、课堂探究和作业布置三个环节中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学习资源,以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发展能力。

如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历来史家有多种解说,课堂上不宜过多纠缠,因此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将其放在预习导学案中,便于学生多元交流探究。

夸张、想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在本课中运用突出,尽管有不同解说,但它是理解文本的重要载体,因此放在课堂中重点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三方面:

一是从学习诗歌的诵读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放飘逸的气势;二是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三是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本课的教学难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二是探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主旨的表达。

本课的教学为一课时。

就课型来看,可以设计为诵读型、比较型、展示型、表演型等。

本次教学采取诵读型与展示型结合的方式。

第五部分《蜀道难》学情分析

在诗歌学习上,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也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文意理解上没有多少困难,只是对他们来说,还停留在机械识记和浅层理解的层面,有必要以学习《蜀道难》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蜀道难》中了解盛唐气象,体味李白的豪放风格,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培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高一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高声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加之《蜀道难》属于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想借此消解诗歌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第六部分《蜀道难》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导学活动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读准本诗的字音、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诵读品评赏鉴,探究豪放飘逸的风格、复杂的情感、深远的主旨,鉴赏想象、夸张等艺术特色,创新概括全诗内容;

3.情感培养目标:

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培养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习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和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学习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本课的情感和主旨。

【学习方法】1、朗诵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知识链接】

1.一代诗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自青年时,仗剑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

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召到朝廷为官。

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

”李白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时,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题目解析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旧题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旧题,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

即“拟古乐府”。

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

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

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性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

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

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蜀道难》形式上的创新:

一是句式创新。

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而《蜀道难》句式以七言为主,兼具四言、五言、九言等杂言,形式自由,错落有致,舒卷自如,有利于情感抒发。

二是一咏三叹(情感强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反复咏叹起到强调作用,使诗歌情感不断加深。

这种语言风格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

 3.与“乐府诗”相关的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

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4.关于写作背景的研究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当时,李白仕途受阻准备离京之际,好友陆调设宴为他饯行。

在宴席上李白与陆调的同乡好友王炎相识。

王炎也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作纪念),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此时的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

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感情在《蜀道难》中有所表现。

5.关于写作主旨的研究

对《蜀道难》的主旨,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

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丁.此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开元、天宝年间,人们都说锦城之乐,而不知路途之险、异地之凶。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

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

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

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初唐以来,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告诫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

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白稍后的著名诗人姚合写过一首诗《送李余及第归蜀》:

“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可作重要参考。

【自学过程】完成“课前导入练习”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夸张、复沓等;

2.初步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

3.培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激发丰富想象,鼓励多元联想,倡导大胆表达,引导学生体景悟情,把握作品主旨;

3.通过诵读、质疑、研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诗人奔放的感情和恢宏的气势;

2.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3.培养学生与文本、文人、文化的亲近之情,激发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在诗歌学习上,高一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也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文意理解上没有多少困难,只是对他们来说,还停留在机械识记和浅层理解的层面,有必要以学习《蜀道难》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蜀道难》中了解盛唐气象,体味李白的豪放风格,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审美情境,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培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高一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高声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加之《蜀道难》属于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想借此消解诗歌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由表及里,表理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诗人“奇之又奇”的绝妙艺术。

四、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一咏三叹、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放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体味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和其作品奇伟至绝的艺术魅力;

2.探究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主旨的表达。

五、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二)点拨法

(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四)多媒体影音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激发

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唐人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自己也说“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可见,此人雄神伟俊,气宇非凡,自有一股飘飘仙气。

同样这位仙人的作品自然不同凡响。

当老诗人贺知章在长安第一次看到李白写的《蜀道难》时,便大叹一声: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清代的《川蜀诗话》这样评价《蜀道难》,“奇之又奇,奇之又奇也!

太白蜀道语绝,是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PPT展示关键词)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这篇“奇之又奇”的诗歌——《蜀道难》【板书】

下面先欣赏有关蜀道的图片。

(PPT展示蜀道图片)

好,再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声音,穿越时空隧道,去感悟诗仙的奇文华章。

活动2初读——感悟整体

1、教师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2、学生分组朗诵,整体感知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学生初读体会,分享体会成果。

【师生互动】——探究诗歌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

这种豪放飘逸的风格,是用主旋律来呈现的。

请大家标划出显示全诗主旋律的三处句子,然后诵读、探究一下它们之间表达的不同情感。

(学生深情诵读、品读、展示,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提示指导】

第一处: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这两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

强调的是蜀道之高,表现出惊异与赞叹,读时要有气势,全句音调高亢。

“噫吁嚱”,三个惊异感叹词,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读时要高、缓、长;“危”即是高的意思,重读“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难于上青天”声音应该扬起来,但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

高【板书】

第二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PPT)

(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险,应读出“害怕”“恐惧”之感,全句语速可以放慢一些,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

“凋朱颜”三字要深沉缓读,一字一顿,停而不断,音调渐低,以颤音读出。

空、险【板书】

第三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PPT)

(这一句强调的是蜀道之凶。

剑阁蜀道,战祸频繁,社会混乱,应读出“无可奈何”的叹息感。

“侧身西望”蕴含着诗人的担心和恐惧,“长咨嗟”是长叹息的意思。

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

既然是“长叹息”,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缓慢一些、低沉一些。

凶(乱)【板书】

【师生齐读三个主旋律句子】

活动3精读——探究意境风格

“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突出了“蜀道之难”?

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蜀道难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一节的重点内容,找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句子,组内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

可以描绘诗句表现的画面和意境;也可以结合手法、炼字,来说一说诗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结合诗句,谈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PPT)

第一节 【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蜀道之高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之久之奇。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句运用神话传说极言秦蜀两地隔绝之久,无路可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两句运用奇特想象、夸张叙说蜀道无人能攀越。

最后两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再次运用神话传说,渲染蜀道来历之奇——五丁开山,惊天动地。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

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蜀道历史悠久,开始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峨嵋巅”可以高亢点。

“地崩山摧壮士死”当读快速、顿读,读出悲壮意味。

“天梯石栈相钩连”当读得慢而悠长。

【师生活动】齐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前两句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

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后两句是非常工整的对偶句,用黄鹤飞和猿猱攀缘之难来突显蜀道山峰的险峻。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可蜀道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

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这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

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前两句在读时要有气势,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词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尚”“愁”二字要拖长音读。

用心体会山峰的险绝,高危,读出诗境来。

【师生活动】齐读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这几句诗近似镜头特写,形象描写了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凸显蜀道的曲折盘旋,以及山的高危。

作者用了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

后两句的诗境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颇为相似。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

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

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相较于前几句,读的要更加缓慢,同时突出重音“何”

“萦”“ 坐”几个字,读出惆怅感和惊异感。

“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师生活动】齐读

【小结】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师生互动】

【提示】突出了蜀道之险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不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师生活动】齐读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几句诗的意境和前面稍有不同,总体看,它从蜀道的环境入手,营造了一中悲凉、阴森的氛围,鸟儿悲鸣,杜鹃啼血,愁满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

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

【深入探究:

“雄飞雌从绕林间”展现了鸟的什么心境?

有人认为是欢乐?

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

连常住林中的鸟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都缺乏安全感,不敢失伴独行,何况是人呢?

【师生互动】分析鉴赏过后,教师给予评价。

请同学谈谈这几句诗在诵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并诵读诗句,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诵读指导】这几句诗在读时要注意情绪上稍作改变,将愁绪融入诗中,读出悲凉的意境。

节奏要缓慢,“号”“啼”要重音读,“愁空山”三字要顿读,读时做到停而不断,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师生活动】齐读

3.“连峰去天不盈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