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94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docx

中学生安全教育篇

预防溺水死亡事故

题记:

 有人不慎落水,你该怎么办?

有人会水但却突然抽筋,你该怎么办?

有人落水,不会水的你怎么办?

救上落水者,你又该怎么办?

有的时候,正在你犹豫不知所措时,可能一条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读了下面的文字,或许你会镇定明智地多。

那么,溺水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杨某会游泳也溺死的原因:

溺水是常见的意外,会水者与不会水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要了解一些溺水的基本知识和学会一些溺水救助技能,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一、什么是溺水?

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所引起的窒息。

这种窒息会造成人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溺水后,溺水者面部会出现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等症状。

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

临床表现患者有昏迷、皮肤粘膜苍白和发绀,有的口、鼻充满泡沫或淤泥、杂草,腹部常隆起伴胃扩张。

二、溺水种类:

(一)、不会游泳的。

这些溺水者多是因为疏忽,有的是因为钓鱼或钓龙虾,有的是因为在河边玩耍,一不小心就掉到河里去了。

(二)、水性不太好的人。

这类人溺水多半是因为逞能,在水中游一段时间,又游得较远,因体力不支游不回来而溺水。

(三)、水性好的人。

这些人在水中由于腿部突然抽筋,一时紧张慌乱而导致溺死。

(四)、在水中嬉戏。

这些人自认为水性好,在水中玩耍、取乐而发生溺水的事件。

三、如何预防溺水?

1、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单独在水边玩耍;没有大人的监护,不要和伙伴们玩水。

2、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

如果发生抽筋,要镇静,不要慌乱,边呼喊边自救。

常见的是小腿抽筋,这时应做仰泳姿势,用手扳住脚趾,小腿用力前蹬,奋力向浅水区或岸边靠近。

3、中小学生参加游泳应结伴集体活动,不可单独游泳,最好要有成人的带领。

游泳时间不宜过长,20到30分钟应上岸休息一会,每次游泳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4、中小学生不宜在太凉的水中游泳,如感觉水温与体温相差较大,应慢慢入水,渐渐适应,并尽量减少次数,减低冷水对身体的刺激。

5、中小学生一般不要跳水,可以在水中玩抛水球的游戏,但不能起哄瞎闹、搞恶作剧,不能下压同伴、深拉同伴或潜水“偷袭”同伴。

对刚学会游泳的同学更不能这样做。

6、游泳应在有安全保障区的游泳区内进行,严禁在非游泳区内游泳。

农村的少年儿童应在选择水下情况熟悉的区域。

7、参加游泳的人必须身体健康,患有下列疾病的同学不可游泳:

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肝炎、肾脏、疟疾、严重关节炎等。

女同学月经期间不能游泳,患红眼病和中耳炎的同学也不能游泳。

8、在露天游泳时遇到暴雨是很危险的,因此应立刻上岸,到安全的地方躲避风雨。

四、自救与救护

同时,学会一些自救、互救和救护技能。

  

1、自救法:

(1)不会游泳者,落水后首先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

可边呼救边采取仰卧位,头部向后,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

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切记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因为这样反而会使身体下沉更快。

(2)会游泳者,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溺水。

如果发生小腿抽筋,应心平静气,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

同时深吸一口气,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并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

(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以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2、互救法:

看到同伴溺水,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应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观察清楚位置,从其后方出手救援。

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

如救护者游泳技术不熟练,则投入木板、救生圈、长杆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

如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3、救护法:

主要指救出水面后如何进行控水处理和尽快恢复溺者的呼吸。

(1)将溺者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溺者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溺者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

或者抱起溺者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

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溺者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有些农村将溺者俯卧横入在牛背上,头脚下悬,赶牛行走,这样又控水、又起到人工呼吸作用,更好。

(2)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未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

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

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3)如溺者心跳已停止,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作为救护者一定要记住:

对所有溺水休克者,不管情况如何,都必须从发现开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预防火灾事故

火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同时,用之不当也会带来灾难。

所以,对于火,人类要千方百计地发挥其作用,使其造福于人,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防止其酿成灾害。

一、火灾的概念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物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分为一般火灾、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

二、火灾的分类

1、特大火灾指:

烧死1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火灾。

2、重大火灾指:

烧死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火灾。

3、不具备以上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三、火灾中致人死亡的原因,除少数特殊的情况外,主要有以下四种:

 

(1)有毒气体(特别是一氧化碳)。

火灾中,一般认为最有毒的气体是一氧化碳。

在死者身上,虽然也能检查出氢氰酸以及其它有毒气体,但这些对导致死亡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2)缺氧。

由于燃烧氧气被消耗,因而火灾中的烟有时呈低氧状态。

由于吸入这种烟而造成缺氧,有时可致人死亡。

(3)烧伤。

由于火焰或热气流损伤大面积皮肤,引起各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4)吸入热气。

如果在火灾中受到火焰的直接烘烤,就会吸入高温的热气,从而导致气管炎症和肺水肿等而窒息死亡。

 

四、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

 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

 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

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

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

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

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

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

格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

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五、火灾中的脱险方法

小学生不得玩火。

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

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坚持先逃生的原则。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

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

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

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

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

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

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儿歌:

第一诀: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第二诀: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第三诀:

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第四诀: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第五诀:

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第六诀: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第七诀: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第八诀: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第九诀:

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第十诀:

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第十一诀: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第十二诀:

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第十三诀:

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预防地震、危房倒塌致意外伤亡

地震与房屋倒塌灾害的应急与对策

地震灾害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长期以来,人类在同地震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平时,要树立“宁可千日不震。

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制定家庭防震避震预案;高处勿放重物,大家具应放在墙体薄弱处,桌、床下勿放物,床靠近门摆放;应急物品摆放有序,记住水、电、煤气开关和疏散通道位置;如果处在地震短临预报地区,应准备食品、药品、应急用品等。

  大地震出现的场景,凡是没有经历过强烈地震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当人们听到或看见可怕、强烈、怪异的地声或地光,心理产生巨大恐惧时;当地面强烈运动,有人坐不定又站不稳,居住的房屋剧烈晃动并在瞬间倒塌时;当居室门窗变形,有人急于逃离而难以开启时,当居住房间的物品纷纷坠落、倾倒并发出巨大声响时;当地震恰恰发生在黑夜,有人正在醋睡,突然发生断电断水,四周陷入一片漆黑时;当空气污浊,弥漫着大量尘土、烟尘,令人窒息时;当人们身体失控,不能自主行动,跑不动站不稳时;当有人被晃倒,甚至有上抛、失重的感觉时,当你有以上同感时,您会采取怎样的应急行动?

1976年唐山级地震时,被埋压的人数高达57万。

通过自救与互救,脱险人数达到45万左右,占79%。

据对唐山地震中947位幸存者调查,其中,258人采取避震措施,188人获得成功而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采取避震行为者的72%。

 

如果您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能正确面对,还能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就可能幸存。

一、应急反应

1、大震预警现象

 地震虽然来势汹汹,但可能在短暂时间内给人们带来某些临震的宏观现象,称为大震预警现象。

主要有地面初期震动、地声和地光等。

1)地面初期振动:

人们感到大地在“颤动”;

2)地声:

持续几秒到几分钟,强烈、怪异,如雷鸣、大炮或机器轰鸣、狂风呼啸、大树折断声,好似刮风,但树梢和菜叶都不动;

3)地光:

持续几秒到几分钟,明亮而恐怖,五光十色,呈片状、带状、柱状、球状等,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大震预警时间一般为十几秒。

地面首先微动(先颤),此时伴有地声和地光;

然后地面大动(后晃);进而房屋倒塌,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1、地震远近与强弱

前已叙及,地震时人们感到“先颤”、“后晃”。

随着震中距的加大,“颤”与“晃”的时间差会加长,强度会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颤”,只感到“晃”了。

因此,地震时您如果感到颤动不明显,只感到晃动,且比较轻微,说明这个地震离您较远或刚刚开始,一般有十几秒“预警时间”,您可选择合适的避震场所;反之,地震时您如果感到上下颤动,又感到晃动,并且比较剧烈,说明这个地震离您较近或地震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如果颤动和晃动都不太强烈时,说明震级不大。

3、瞬间抉择

(1)室内避震

室内房屋倒塌以后,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被称为避震空间或“安全岛”。

例如,炕沿下、床下、桌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角;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图2-10)。

例如,唐山地震时位于Ⅺ区、住在4楼的陈元学说,地震那天半夜3:

30左右,正准备从厕所出来时发生地震。

当时很清醒,用手捂头下蹲,后来听到房屋倒塌声,就随着房子往下降,降到不到2层楼高时,房顶被甩到一边,厕所墙也倒,脚底下预制板随着下沉,自己落在废墟上蹲着。

这栋楼大房间全部倒塌,小房间、厨房、厕所只倒了3,4两层。

全楼幸存者绝大部分躲在小房间。

注意:

不利于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地板;地震时不要乘电梯,一般也不要选择跳楼这一避震方式。

  

(2)室外避震

  拟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到至高点。

  注意:

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胡同、架空管道、高压线、变电器、桥梁、山坡陡崖、危岩滚石、河岸地带。

汽车司机拟在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拟采取紧急制动措施。

  例如,唐山地震时位于XI区,居住平房的孙荣珍说,地霞那天天气闷热,半夜起来洗了澡,再躺下睡不着,忽听到像是刮大风的声音(地声),就起来关窗,可是没风,又见窗外红亮(地光),以为弹药库失火,就往外跑。

她跑出去又回来喊丈夫和儿子,这时听到脚下有声响,感到地动(地面初期震动),意识到地震。

由于门变形打不开,于是四人跳窗而出,刚到院内房子就倒了。

  (3)学校、工作岗位避震

  拟躲在桌下或大设备下;特殊部门应按地震应急预案运作。

  注意:

关闭机器和易燃易爆有毒物阀门、切断电源。

  (4)公共场所避震

 拟选在排椅下、舞台脚下、课桌下、讲台旁、柜台下(图2-11)。

  注意:

停止一切正常活动;撤离有序,切忌拥挤。

图2-11在学校、公共场所、室外避震正确方式

  例如,唐山地震时,位于X度区的唐山钢厂干部张士勤正在食堂用餐。

他那天晚上(3:

30左右)没吃几口就听到隆隆声响,像打雷(地声),感到地面颤动(地面初期震动),意识到发生地震。

刚跑出5m灯熄了,地连跳带晃,脚底下像没了根,心里着急步子迈不开。

食堂门窄,平时只能一人通过,地震时拥挤谁也出不去。

当摸到门以后刚迈出前腿,整个食堂趴了架被压住。

门内侧最惨,有许多人被埋压,惨不忍睹。

从听到声响到被埋压,仅十几秒时间,在食堂用餐者有30~40人,跑出去十几个人,一位老者未跑,蹲在饭桌下未受伤,其余二十几人均被砸死在门口。

(5)“伏而待定”法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级地震的老者描述:

“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图2-12)。

  此外,地震时也可以蹲下或坐下,蜷曲身体,降低重心;还可以抓住牢固物体,防止摔倒而致伤。

二、困境脱险

  震后自救,指地震后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的措施。

1、震后困境

 强烈地震以后,打破了人们日常的平静。

(1)失去联系

  如家人伤亡,或找不到亲人;或独自在外,无法与家人联系;或没有交通工具,无法回家。

这一切给幸存者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创伤。

(2)危险境地

  地震使自己身体受伤;或被困在高层建筑内、断桥上,或其他危险环境中;或被埋压在废墟中。

(3)次生灾害

  譬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毒气泄漏、爆炸等;社会治安混乱,坏人趁火打劫,实施犯罪等。

2、应急求生

(1)被埋压对策

如果地震时不幸被埋压,在精神上千万不能崩溃,要树立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千方百计保持正常呼吸,等待救援;争取暴露双手和头部;保存体力。

不要大声呼喊和勉强行动,当听到地面有人时,想尽一切办法发出呼救信号;防止灰尘呛闷窒息;如与外界联系不上,要分析并判断自己被埋压的位置,开辟通道,寻找脱险捷径。

万一费时费力,难以脱险时应立即中止;寻找食物、水、药品,当面临被渴死的危险时可以饮尿求生;尽力扩大生存空间;寻找利器,保持空气流通。

  例如,唐山地震后,由于煤矿塌方使开滦煤矿陈树海等五名矿工被困在井下,他们靠矿井中的水维持生命,熬过15个昼夜以后终于获救;又如唐山地震时,田惠英年仅12岁,全家被埋在倒塌的楼房里,父母和哥哥相继死去,她牢记母亲嘱托“不管怎么样也要挺着!

”“照顾外甥,实在渴了,你们喂他点唾液。

他的尿也想法留着,渴极了也顶用”,就这样在废墟下坚持三天三夜,终于获救。

(2)防止新侵害

  震后一般余震不断,生存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待救援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尽量改善生存环境,设法脱险;闻到有毒有害气体的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稳定的悬挂、易倒塌物品;扩大并保护生存空间,设法支撑残垣断壁;不要随便用水、用电,不要使用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气体充溢;长期处于黑暗中的眼睛,不能立即受强光刺激;进水进食要循序渐进,以免肠胃受害。

(3)迅速脱险

从危房中撤出,到开阔的地方去。

临走时要灭掉明火,关闭煤气开关,切断电源和火源;在有关人员指挥下,撤离教室或公共场所,防止拥挤造成伤害;不要轻易回到危房中,谨防余震威胁。

尽快与家人团聚并按震前家庭计划行动,或与服务处所联系,到规定的疏散地点避震。

地震、房屋倒塌事故现场急救

一、地震、房屋倒塌事故伤害类型

地震或房屋倒塌发生以后,人们往往会引起不同的伤害。

1、机械性外伤

  指人们被倒塌体及其各种设备的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

受伤部位有头面部伤、骨折。

其中,颅脑伤的早期死亡率很高,骨折发病率占全部损伤的55%~64%,软组织伤占12%~32%,其余为内脏和其他损伤。

地震伤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休克。

2、埋压窒息伤

  指人们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压身体、或口鼻,从而发生窒息。

在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能将整个人体埋在土中,虽无明显外伤,但可能窒息死亡。

3、完全性饥饿

  指人们在地震中被困在废墟空隙中,长期断水断食;环境或潮湿、寒冷,或闷热、污浊,使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濒于死亡,被救出以后口舌燥裂、神志不清,全身衰竭,往往在搬动时死亡。

4、精神障碍

  指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刺激出现的精神应激反应。

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5、淹溺

  指地震诱发水灾引起。

要创造条件实施空中或水上救护,但由于地震淹溺者往往有外伤,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

6、烧伤

  指地震诱发的火灾、或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乃至爆炸引起。

由于地震火灾往往难以躲避,因此,导致砸伤、烧伤的复合疾病,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譬如,海城地震后因防震棚失火,烧伤980人,烧死341人。

7、冻伤

  指地震发生在严冬,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引起。

譬如,海城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正是严寒的冬季,由于人们临时住在防震棚中,故冻伤578人,冻死372人。

二、避震要则

  当人们生命面临着巨大威胁时,强烈的求生欲望将会支配人们作出各种应急反应。

至于如何避震,由于情况复杂多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法、一成不变的模式。

下列原则可以参照:

1、避震地点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选择。

但不能一概而论,要在比较中选优。

如果居住在不坚固的平房,遇到白天发生的地震,室内又没有避震空间,距房门很近,室外开阔且安全,一般选择室外避震;反之,如果居住在坚固的楼房,恰逢夜晚发震,室内又有避震空间,人距房门远,室外不开阔或不安全,则应选择室内就地躲避。

2、避开人流

  因为在各种场合,人流容易乱挤乱拥,可能遭到意外伤害。

为防止在人流中摔倒,可以把双手交叉于胸前,用肩、背顶住外部压力,随人流而动;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如果万一摔倒在地,不要追究责任,要立即爬起来。

地震、房屋倒塌时的应变要领

 1、保持镇静,迅速熄灭火源后关闭电源开关。

 2、立即躲在坚固家俱下,或靠建筑物中央的墙站着或站立于走道口。

 3、切勿靠近窗户或站于外门口,以防玻璃震破,堕物击伤。

 4、不可慌张跑至户外。

 5、不可搭乘电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