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801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文档格式.docx

将更加重视教育学的原创性研究;

将把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人;

更加重视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

重视校本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教师

名词解释

教师:

教师是向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专业劳动者。

教师权威: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感召作用

④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

2、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劳动对象的主动性②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③劳动过程的持久性④劳动成果的创造性

⑤劳动价值的潜在性;

⑥劳动方式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3、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哪些?

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哪些要素组成?

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

精神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

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教学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6、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哪些?

逻辑性;

情感性;

规范性;

科学性;

启发性;

教育性。

分析论述题

结合你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没给答案,自己整理,用时修改下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培养思想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专业劳动者,因此作文一个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人类文化传承者创造者作用,对人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发挥在人格教育中的感召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拥有精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备优秀的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四学生

1,学生观----学生观是指人们对学生的总体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2儿童中心论---杜威的教育观点,认为儿童是太阳,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从旁协助学生的助手。

这种观点重视儿童及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但矫枉过正,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最终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

3,学习(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是指后天习得的行为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以罗杰斯为代表。

主张

(1)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

(2)学习是愉快的事,即不应该有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能用威胁、蔑视、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

(3)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5)学生自我引导,即学生自我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6)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1学生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

(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2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1从经验角度来说,有人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

不严格管教孩子就会变坏,二有人则认为树大自然直,等到孩子长大了小时候的毛病自己就慢慢的改正了。

同样在学校中老师也具有类似的观点,因此有的老师是铁腕式管理学生,有的则是放任式管理,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

提示---利用几种相反的学生观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并得出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主要结合卢梭的自然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赫尔巴特的烈性观进行分析。

见课本105—110页

《自己总结的》》》-----卢梭的自然观认为儿童只有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新人。

1、在卢梭看来,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的目的是是儿童的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卢梭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对人的身心发展束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对人有决定意义的是心理水平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的程度,主要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与树大自然直观点想似。

2、儿童中心观认为教师要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当做教育过程的素材和出发点,认为儿童是太阳,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3、赫尔巴特烈性观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趋使的不驯服的烈性,他认为要通过管理,约束其烈性,他采取五种措施

(1)惩罚性威胁

(2)监督(3)命令和禁止(4)惩罚(5)安排丰富而紧凑的活动,使儿童无暇去干蠢事或坏事。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

(1)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可能的人;

(2)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

(3)把他们看做是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4)新的学生观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差异个别性的尊重。

2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教育应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

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适时而教;

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既求稳又善变;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性差异,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章师生关系

简答

1.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含义主要包括

(1)教育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

(2)人际关系:

是建立在师生作为普通人基础之上的,目标是指向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需要;

(3)社会关系:

指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和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角色关系等。

(4)心理关系:

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2.影响师生关系构建的因素有那些

⑴教师方面:

教育观念;

领导方式和智慧;

个性特征;

⑵学生方面;

⑶社会及学校环境方面。

3.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及标准

⑴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⑵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⑶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⑷心理关系:

宽容理解

论述

1.如何理解师生关系的定义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师生关系的定义:

教师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

⑵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2.结合你的观察和经历,谈谈不良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要点:

疏远与冷漠;

实用与功利;

对立与冲突

3.你认为当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教师应有哪些要求

树立现代教育观;

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采用公平民主的教育方式;

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做教育沟通;

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

第六章

1.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间的衔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义务教育:

是由国家法律保障的普及教育,即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其一生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使其潜能能初步的开发。

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寓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之中;

(2)教育具有全民性;

(3)有性别差异,根源在于分工;

(4)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

2.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

(2)教育有了阶级性,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教育依然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

(2)学校教育制度日起完善;

(3)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5.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2)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3)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论述:

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

2.在发展方针上,把普及作为重点;

3.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4.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

5.在管理规范上,要强调统一性;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教育规律:

指教育发展过程中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一种本质的必然联系.其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是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2教育平等:

教育民主化的一种重要内容,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1.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绝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课堂设置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

(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利和机会。

总之,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在、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

4.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他并非消极的反应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传播和灌输一定的社会意识,使受教育者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教育赔养大量的统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5.概括而言,不外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

两个方面,其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影响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6.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对教育的影响

(2)中国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3)文化素质和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与整理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融和创新功能

第八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它以一种自觉观念的形成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1,简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蕴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

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2)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齐头并进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4,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

(1)突出个性的培养

(2)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讨论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因而必须努力克服这种消极的社会现象:

(1)这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中小学校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第九章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

1、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1、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有: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教学的中心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3)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

(2)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

(3)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4)认识主体具有特殊性

3、教学实践活动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

(2)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

(3)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

4、教学过程功能:

(1)传递功能,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发展功能

(3)教育功能

(4)审美功能

5、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的规律。

6、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大多数表现为书本知识;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

(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7、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种类趋向多样化;

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形成途径趋向演绎化;

师生地位趋向合作化;

目标指向趋向情意化;

操作程序趋向灵活化;

教学手段趋向现代化;

研究趋向精细化。

8、教学模型的特征:

(1)操作性;

(2)简约化;

(3)针对性;

(4)整体性;

(5)开放性。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通过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本身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教学模式;

正确的理解和辩证地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

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完善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并构建“学会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十章

1.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行动准则

2.教学原则体系是指深化与优化教学工作所要遵循的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若干条原则所组成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规格的同时,注意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量力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与效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补短、学有所获,得到充分、和谐、自由、全面的个性发展。

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4.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生动活泼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展能力。

它是由知识与智力辨证统一的发展规律和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决定的。

5.交往性原则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坦诚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彼此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也正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和“学习型社会”的体现

6.探究性原则是以师生共同的探索和研究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原则。

1.简述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1)依据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2)依据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

3)依据科技发展水平和学生年龄特征

2.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依据:

1)教师要在统一教学要求基础上因材施教;

2)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集体教学,又要照顾“两头”抓好个别辅导。

3.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依据

1)教师要注意正确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里状态;

循循善诱,进行启导性设问;

层层递进,运用揭示性讲析;

环环紧扣,开展探索性研讨;

步步深入,获取科学性结论,以切实抓好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

分析论述

结合实际,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贯彻交往性教学原则?

交往性原则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坦诚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彼此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贯彻这一原则的进本要求是:

1、正确理解“交往”;

2、积极借助“对话”;

3、教师主动转换“角色”;

4、创造“闲适”氛围;

5、克服交往“误区”。

第十一章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2发现法:

发现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来的。

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其一般过程是:

确定讨论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4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读讲、讲演、讲评五种形式。

5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1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答:

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2、教学方法选用的基本依据。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依据教学目的与课型任务;

二是依据学科性质与教材内容;

三是依据学生水平与班级状况;

四是依据教师素养与教学风格;

五是依据教学设备与办学条件。

3、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