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821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

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

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

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

“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

”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

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

“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

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

“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

“你听见人家唱了没?

‘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

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

”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

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

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

秀梅笑着坐下,说:

“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

”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

”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

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

别的妇女也说:

“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

小五说:

“你不是干部吗?

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

秀梅说:

“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

”小五说。

“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

说:

“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

”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

“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

特等功臣。

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锻,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

接着就是原生讲话。

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

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

“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

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

这问自己就行了。

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

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已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

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

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

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

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

”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

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

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

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

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

“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

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

光荣!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生当兵后,小五不知打仗何时结束,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回娘家住,最后和原生离婚了。

B.小说主要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C.小说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将秀梅与小五进行对比,突出了秀梅的秀与美——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

5.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

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

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

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

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

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

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

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

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

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

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

“上下并进,一气呵成”。

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

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

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

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

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

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

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

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

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

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

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

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

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

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

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

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

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

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

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了“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C.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

D.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设计、建造的,也是他决定炸掉、抗战胜利后重修的,大桥承载着茅以升太多的悲欢。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他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9.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

“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②一渔竿:

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

“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E.全诗抒发了诗人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

15.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集中概括陶潜内心不得自由、深感怅惘悲伤的做官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为例说明“小大之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投资者在抛售美国短期国债而转向期限较长的国债,市场上1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涨幅高于6个月期国债,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B.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C.一位住建部的专家确认,如果某一地方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过热,而未出台限购政策,住建部就会做相应的督促工作。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被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19.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3分)()

⑴泉上有桥,泉边有楼,桥是竹桥,楼是木楼,_______,竹与竹撞击,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

⑵我认为,一切已经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人士,都是创业者努力“颠覆”的目标,因此,要鼓励大家去______,而不是去敬仰和朝圣。

①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楼前植竹  

②楼前植竹,海风从山隙处吹过来

③挑战微软、挑战联想、挑战海尔

④挑战海尔、挑战联想、挑战微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

彩虹

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

正面:

反面:

21.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漫画内容。

(不超过50个字)

(2)这则漫画意在提醒人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喜鹊每天都为大树唱赞歌:

“你长得多么高大,多么挺拔!

你的枝叶多么繁茂!

”这歌声使大树深深地陶醉了。

一天,正酣睡的大树被一阵“咚、咚、咚”的响声惊醒了,原来是一只啄木鸟在不停地用它那又尖又硬的长嘴啄着树干。

“啄木鸟,你吵得我心烦意乱,啄得我皮肉疼痛,快滚开吧!

”啄木鸟含着泪水飞走了。

此后,大树成了蛀虫的乐园,树干几乎被蛀空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它在痛苦的呻吟中倒下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

(一)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信息在第二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分析错误,文中有“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的信息,因此选项以偏概全。

B项,信息在第四段,“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曲解文意,文中多处提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C项,信息在第四段,对应原文分析会发现“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于文无据,文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