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D.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理环境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2、“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考点:
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上、中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上、中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上中游地区产生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的泥沙增多,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导致洪涝灾害多发,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答案选A。
考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B.地形C.气候D.生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考点:
主要考查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
4.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
A.气候为基础的B.水分为基础的C.光照为基础的D.热量为基础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考点:
主要考查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5.下列各山脉自然带谱最丰富的是
A.大兴安岭B.华山C.泰山D.珠穆朗马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考点:
主要考查了山地自然带。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山地自然带。
6.“五一”期间,游客乘火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更替现象反映了
A.纬度地域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游客乘火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更替现象反映了经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条件控制。
考点:
主要考查了经度地带性分异。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经度地带性分异。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下面小题
7.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布局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8.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出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走向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
C.环形——放射状D.环形
【答案】7.D8.A
【解析】试题分析:
...
7.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兰州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8.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兰州城区主要交通干道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考点:
主要考查了兰州的城市分布。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兰州的城市的分布。
9.冬季旅行时,最能感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的路线是
A.广州至哈尔滨B.成都至上海
C.福州至昆明D.包头至乌鲁木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冬季,太阳辐射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感受最显著的路线是广州至哈尔滨。
考点:
主要考查了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10.对公路选线限制较小的地形区是
A.山区B.高原C.平原D.丘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对公路选线限制较小。
考点:
主要考查了公路选线的限制因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公路选线的限制因素。
11.读下图,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B.河流C.气候D.矿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台湾中部为山地,即台湾山脉。
考点: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2.有关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大冰期
B.间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C.在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一直比较温暖
D.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人类历史时期,表现为比较寒冷的时期和比较温暖的时期;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
考点:
主要考查了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13.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化石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④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禁止燃烧化石燃料、加强国际间合作都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
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主要是保护森林资源。
考点:
主要考查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
废旧电池一般作为生活垃圾被丢弃,当电池壳体破裂后,汞、锌、锰等金属物就污染水源、土壤,亦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区域性的严重生态环境污染。
而据测算:
如果回收利用,1吨废干电池可回收131公斤钢,160公斤锌,375公斤二氧化锰。
我国锌矿资源逐渐枯竭,产量逐渐下降,按目前开采进度,专家测算,只能开采19年了!
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面小题。
14.下列关于锌矿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
15.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锌矿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A.目前我国锌矿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锌矿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锌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D.锌矿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16.上述材料说明,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到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的
A.地域差异性B.数量的有限性
C.整体性D.分布的规律性
【答案】14.C15.D16.C
【解析】试题分析:
14.锌矿资源属于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15.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锌矿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16.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到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考点:
主要考查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17.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合理的是
A.聚落就是小村庄
B.聚落就是各类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C.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商店、学校不属于聚落范畴
D.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种
【答案】D
考点:
主要考查了聚落。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聚落的定义、分类。
18.有关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呈网状分布B.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C.工程造价较高D.限制性因素较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限制性因素较少、工程造价较低。
考点:
主要考查了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
19.我国许多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
这表明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已经充分考虑到
A.河流对聚落的影响B.气候对聚落的影响
C.地形对聚落的影响D.资源对聚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我国许多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已经充分考虑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考点:
主要考查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2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后工业社会
【答案】C
考点:
主要考查了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煤炭时期以石油为主要能源
B.煤炭时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
C.后煤炭时期以水能为主要能源
D.从长远看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前煤炭时期以木柴为主要能源;煤炭时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后煤炭时期以石油为主要能源;从长远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
考点:
主要考查了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22.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的做法是
A.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经济的需要
B.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C.为了保护环境,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D.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考点:
主要考查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事件。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A错。
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不是自然异常变化,B错。
1976年唐山大地震,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C对。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是人为因素造成,D错。
考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
24.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植被D.河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较大的因素是气候。
考点:
主要考查了影响洪灾的因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影响洪灾的因素。
25.我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林业火灾C.农业灾害D.洪涝、干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干旱。
考点:
主要考查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史,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6.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
A.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770年
B.公元1770年到1950年
C.1950年到1999年
D.1999年到2011年
27.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
28.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1770年前由于出生率太低,人口增长缓慢
B.1770年到1950年间,由于美洲国家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加快
C.1950年到1999年,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大
D.1999年到2011年,世界人口出生率继续提高,人口增长迅猛
【答案】26.D27.A28.C
【解析】试题分析:
26.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时间段是1999年到2011年。
27.1770年前世界人口发展十分缓慢,属于原始低增长阶段,主要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
28.1770年前由于出生率太高、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1770年到1950年间,由于欧洲国家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加快;1950年到1999年,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大;1999年到2011年,世界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猛。
考点:
主要考查了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读不同国家出生率、死亡率统计图(图中1~12代表国家),回答下面小题。
29.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是
A.1、2、3B.4、5、8
C.7、9、10D.6、11、12
30.图中11、12两个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A.欧洲B.北美洲
C.大洋洲D.非洲
【答案】29.A30.D
【解析】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高低高模式,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
发达国家主要是低低低模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三低模式是的低,数值大约是1﹪左右。
29.图中呈现“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的一组国家,在图中的出生率、死亡率约是1﹪左右,可以判断是1、2、3国家,A对。
4、5国家死亡率高,B错。
9、10、6、11、12国家出生率高,C、D错。
30.根据图中数值,图中11、12两个国家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说明是发展中国家,最有可能位于非洲,D对。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低,A、B、C错。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
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分析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3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32.有关西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人口合理容量会永远很小
【答案】31.B32.C
【解析】试题分析:
3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B对。
3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生活、地区开放程度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影响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C对。
...
考点:
该题考查影响环境承载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33.中国科学院发布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这主要反映出环境人口容量的
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D.均衡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考点:
主要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分析下列行为①小王五一期间到世博园参观 ②农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援助青海玉树重建 ③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 ④郊区人民假期到城里大商场购物 ⑤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 ⑥从城区到郊区上班
34.分析下列行为①小王五一期间到世博园参观 ②农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援助青海玉树重建 ③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 ④郊区人民假期到城里大商场购物 ⑤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 ⑥从城区到郊区上班。
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①⑥B.①③C.③⑤D.②④
【答案】C
【解析】人口迁移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有户籍、定居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小王五一期间到世博园参观,是短时期的人口流动,①错。
农民自发组织志愿活动援助青海玉树重建,是人口流动,②错。
山东小张考取北京大学到北京读书,是长期性改变定居地,有户籍迁移,③对。
郊区人民假期到城里大商场购物,是短时间人口流动,④错。
王先生从青岛分公司调到上海总公司工作,是长期性改变定居地,⑤对。
从城区到郊区上班,是人口流动,⑥错。
C对,A、B、D错。
2012年1月8日,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正式开启,40天的春运中,全国旅客出行人次突破30亿人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我国每年的春运现象,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
A.城市→农村B.农村→城市C.农村→农村D.城市→城市
36.今年的春运中,春运压力最大的广东省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35.B36.B
【解析】试题分析:
35.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内陆到沿海。
36.造成广东省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考点:
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及原因。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迁移及原因。
2010年6月5日召开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部副部长高世楫认为,中国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就必然伴随巨大的人口跨区流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出现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7.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是
A.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
B.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C.繁荣城市第三产业
D.加大城市交通压力
38.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是...
A.严格限制农民进城
B.提高农民素质,合理控制规模
C.只允许进入小城市,不准进入大城市
D.大力发展城市房地产,满足农民进城居住
【答案】37.C38.B
【解析】试题分析:
37.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增强社会活力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38.我国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农民素质,合理控制规模。
考点:
主要考查了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读“中心地模式”图,回答第下面小题
39.图中四个中心地,级别最高的是
A.AB.B
C.CD.D
40.服务范围最小的是
A.AB.B
C.CD.D
【答案】39.B40.C
【解析】试题分析:
39.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40.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考点:
主要考查了城市体系。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市体系。
41.关于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处B.高档别墅区众多
C.以低层建筑物为主D.靠近居住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城市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处,建筑物高大稠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分区明显。
考点:
主要考查了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42.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B.3级
C.4级D.5级
4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