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72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生物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复习.docx

《生物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复习.docx

生物复习

◆生物大分子

一、蛋白质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蛋白质是信息转化成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表达者

蛋白质:

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0种氨基酸分类:

非极性,极性,带电荷(酸性,碱性)区别:

側链基团不同

4.2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螺旋、折叠片、转角、无规卷曲

●三级结构,多肽链借助各种次级键(非共价键)盘绕成具有特定肽链走向的紧密球状结构。

●四级结构,寡聚蛋白质中各亚基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结合方式。

二、核酸

●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A=TC≡G(氢键)磷酸与五碳糖之间以磷酸二脂键链接

●核苷酸有多种类型:

DNA—储存信息;RNA—蛋白合成(mRNA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tRNA结合活化氨基酸(3´-CCA-OH),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识别mRNA密码子:

参与蛋白质的翻译;rRNA:

参与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ReviewQuestions:

●1.染色体由什么组成,怎样组成?

—蛋白质+DNA—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杆状=染色体

●2.DNA的结构是怎样的?

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

●3.蛋白质是如何组成的呢?

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特征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核膜,核仁,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骨架

核糖体

70S(包括50S与30S的大小亚单位)

80S(包括60S与40S的大小亚单位)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氨基糖与壁酸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与果胶

核外DNA

细菌具有裸露的质粒DNA

线粒体DNA,叶绿体DNA

染色体

由一个环状DNA分子构成的单个染色体,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

2个染色体以上,染色体由线状DNA与蛋白质组成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以有丝分裂(间接分裂)为主

特征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DNA量(信息量)

DNA分子数

1

2个以上

DNA分子结构

环状

线状

基因组数

1n

2n,多n

基因数

几千

大于几万,十万

大量“多余”的“重复”的DNA序列

基因中插入内含子

DNA与组蛋白结合

不与或与少量类组蛋白结合

与5种组蛋白结合

染色质与染色体

DNA复制的明显周期性

转录与翻译的时空关系

转录与翻译同时同地进行

核内转录,细胞质内翻译

转录后与翻译后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细胞复制与分裂(DNA传递与分配)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ReviewQuestions: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见上表)

2.非细胞型生物包括哪些?

——病毒

四、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一)片层结构模型;二)单位膜模型;三)脂筏模型

四)液态镶嵌模型——

1、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

脂质分子亲水的头部向着膜的表面,疏水的尾部向着膜的中央。

2、蛋白质附着或镶嵌在脂质双分子中——优:

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缺:

§忽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忽视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五、生物膜的特性

☆流动性㈠膜脂的流动性——膜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①侧向扩散运动:

磷脂分子在脂平面内的平移运动;

②旋转运动:

磷脂分子绕其本身长轴进行旋转

③翻转运动:

磷脂分子从双层的一边翻转到另一边。

④摇摆运动:

分子围绕与膜垂直方向(法线)的左右摆动

㈡、膜蛋白的运动——运动方式:

①侧向扩散:

指膜蛋白在生物膜二维流体的侧向移动

②旋转运动:

指膜蛋白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与侧向扩散相似,不同膜蛋白由于本身及微环境差异,旋转扩散速度差异大,其周围的一层脂分子,由于脂分子和蛋白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分子的转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㈢、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长短

①短脂肪酸链能降低脂肪酸链尾部的相互作用,在相变温度下不易凝聚;

②短碳链的疏水性弱,碳少链短的呈液态,而碳多链长的则逐渐变为固态。

2、脂肪酸链的不饱和程度:

不饱和程度↑膜流动性↑

3、胆固醇的影响:

双向调节

4、环境温度:

温度↑膜流动性↑

5、膜蛋白的影响:

膜蛋白含量↑,膜流动性↓

6、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

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膜流动性↑

7、其他因素(膜脂的极性基团、pH、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

☆不对称性————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组成和功能有明显的差异

膜分子分布不对称性:

(1)脂双层的不对称性:

内外层所含的磷脂种类不尽相同;糖脂全分布于非细胞质一侧

(2)膜蛋白分布不对称性:

《1》跨膜蛋白跨越脂双层有一定的方向性。

《2》细胞骨架与膜结合的蛋白,只位于细胞质一侧。

《3》糖蛋白只分布在非细胞质的一侧。

《4》外周蛋白分布在细胞膜两侧,但其化学性质、结构、功能有所差异

(3)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膜功能的方向性

六、细胞膜的功能

基本功能:

保护作用—将其内含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使之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独立个体。

保护细胞或细胞器不受或少受外界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保持它们原有的形状和完整结构。

高级功能:

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识别

ReviewQuestions:

1.什么叫生物膜?

2.什么是液态镶嵌模型?

3.细胞膜的两大特性分别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跨膜运输

★小分子的跨膜运输(穿膜运输)——选择性半透膜

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小分子物质通过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特点:

⑴不消耗代谢能;⑵不需要膜蛋白协助;⑶运输速度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脂溶性

*运输对象:

CO2,O2等气体,水,甘油等可溶性物质

2)膜运输蛋白

1.载体蛋白:

能与特定的溶质结合,然后通过其自身构象的改变,而介导该溶质穿过膜进入膜的另一侧。

2.通道蛋白:

能形成贯穿膜脂双层的充满液体的孔道,当孔开放时特定的溶质(一般为无机离子)可以通过孔道穿过细胞膜进入胞质。

I、载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

⑴易化扩散概念: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通过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

载体蛋白:

是一类运输蛋白,它也是跨膜蛋白,能与特定的分子,如糖、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

结合通过膜。

载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上有结合点,只能与某一种物质进行暂时性的、可逆的结合和分离。

2特点:

①不消耗代谢能②需要膜蛋白的协助③具有特异性

④具有饱和性⑤可被竞争性阻断剂阻断

⑶运输方式——单向运输、协同运输(同向运输、对向运输)

Ⅱ通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

1、离子通道的特点:

⑴离子通道的转运速度比载体蛋白快1000倍⑵离子通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⑶离子通道的开放受“闸门”控制⑷均为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特点①主动运输为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能量③需要膜上的特异性载体

★大分子的跨膜运输——转运过程中都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与膜融合或断裂来完成的,故又称膜泡运输、囊泡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分类:

1、细胞摄入大分子或颗粒性质物质的过程称为胞吞作用——

A.吞噬作用B.胞饮作用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细胞排出大分子或颗粒物质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

※信号传导

一)细胞信号:

物理信号;

化学信号(细胞间最广泛),也叫第一信使或配体——

从化学性质上分:

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衍生物、类固醇激素、NO等。

功能上分:

激素、神经递质、局部化学介质(细胞因子)

细胞信息传递:

细胞外化学信号或细胞表面信号→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受体转换信号并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靶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

二)受体:

一类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

激活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

根据受体位置分:

膜受体:

位于细胞膜上;胞内受体:

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内膜系统。

膜受体根据信号转导方式分:

离子通道型受体;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酶关联受体

细胞识别:

配体进入细胞内;细胞间粘连;信息的跨膜传递

三)相关病症——重症肌无力

一种神经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重复活动后肌肉无力或易疲劳,休息后症状缓解,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积累的大量证据表明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存在乙酰胆碱抗体,该抗体作用于运动神经原末梢和骨骼肌细胞所构成的运动终板,尤其是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果是功能性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动作电位产生障碍,乃至神经肌肉传导障碍。

从而出现症状。

ReviewQuestions:

1.大分子、小分子穿越细胞膜的运输有什么不同,各有些什么运输方式?

2.受体、配体、化学信号的定义?

七、细胞器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

是细胞代谢、增殖和生长的调控中心。

细胞核的形态、数量和在细胞质中的位置因细胞类型而异。

细胞处于间期才可见完整的细胞核结构,包括:

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

1)细胞核的核膜

化学组成:

脂类、蛋白质,与内质网相似;

形态结构:

多孔状的双层单位膜。

外层:

与内质网相连,外附核糖体;内层:

有核纤层依附。

2)细胞核中的核仁——光镜下能见的结构,近球形,数目不等,位置不定。

由蛋白质、RNA、DNA和脂类组成,一般1——2个,是细胞内r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组装的场所,核仁大小可以直接反应细胞内合成的状况。

*结构:

@纤维成分(RNA+蛋白质)——网架@颗粒成分@核仁区染色质(载有rRNA基因即rDNA,称为核仁组织区)@核仁基质

*功能:

(1)细胞核中rRNA合成的中心

(2)是rRNA加工成熟的区域

(3)核糖体大小亚基装配的工厂

*周期:

分裂间期,rRNA转录,形成核仁——分裂前期,染色质形成染色体,核仁消失——

分裂末期,染色质解旋,核仁重现。

*核基质:

又称核骨架,是细胞核内除去核膜、染色质、核仁以外的部分,由多种蛋白质构成的核内网架结构。

基因的复制、表达,细胞分裂,染色体和细胞核的构建都与核基质有关。

*染色体、染色质——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比较:

细胞不分裂时是以染色质状态存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将组装,浓缩成染色体。

它们都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组成。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1)DNA——染色质中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构成染色质的核心;在细胞中的含量是恒定的。

基因组的概念:

人的基因组含有23对DNA链;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约3万到4万个基因。

(2)RNA是染色质中含量极低的生物大分子(3)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

着色浅,位于核的内部,从结构上来看,其螺旋化程度低,从功能上看,是具有转录功能的染色质区域。

异染色质:

着色深,靠近于核膜,从结构上来看,其螺旋化程度高,从功能上看,基本上不进行转录的功能。

①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在所有细胞类型及全部发育阶段中均处于永久凝集状态,无转录活性。

②兼性异染色质——那些由常染色质凝缩、丧失基因活性后形成的异染色质,在一定程度下能向常染色质转变并恢复其转录活性。

(巴尔小体)

2.核糖体——非膜性细胞器,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病毒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核糖体。

*化学组成——核糖体由蛋白质、RNA组成。

*形态结构——颗粒状,有大、小亚基。

大亚基有中心突、柄和嵴。

附着核糖体、游离核糖体

*功能定位——A位:

氨酰基位或受位,大亚基上;P位:

肽基位或供位,小亚基上

肽基转移酶(T因子)位:

大亚基上;GTP酶(G因子)位:

大亚基上

核糖体上还有起始因子、延长因子、释放因子的结合部位。

遗传密码:

mRNA分子中每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称三联体密码或密码子。

特性:

(1)方向性:

5`~3`

(2)简并性(3)不重叠(4)通用性

3.内膜系统——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核膜

▲内质网

1.化学组成—由脂类和蛋白组成。

富含磷脂酰胆碱,鞘磷脂含量少。

标志酶:

葡萄糖-6-磷酸酶

2.结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内质网的形态变异很大。

有单位膜围成的小管、小泡和扁囊状结构,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的膜系统。

内腔相通,有的与核膜相连。

3.类型

(1)粗面型内质网(rER):

呈扁囊状,膜上附着有核糖体。

其腔常与核周腔相连。

(2)滑面型内质网(sER):

呈分支管状,内质网上无核糖体颗粒。

4.功能

(1)粗面型内质网的功能:

合成蛋白后,在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腔。

之后多数都要进行糖基化(N-连接糖蛋白)、多肽折叠、二硫键形成等过程。

(2)滑面型内质网的功能:

A、脂类的合成B、解毒作用C、胆汁生成

D、横纹肌的收缩E、水和电解质代谢

▲高尔基复合体——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系统,电镜下由小囊泡、扁平囊和大囊泡组成。

1.化学组成:

由蛋白、脂类和多种酶组成;标志酶:

糖基转移酶。

2.功能:

1.)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2)对蛋白质的修饰加工.

(1)糖蛋白的合成与修饰。

O-连接的糖蛋白2)蛋白质的改造。

3).对蛋白质的分拣运输。

4)参与溶酶体的形成。

5)参与了膜流。

▲溶酶体——膜性细胞器,由单层膜构成,内含许多酸性水解酶。

1.化学组成——内含60多种酸性水解酶,有磷酸酶类、核酸酶类、核苷酶类、蛋白酶类、脂

肪酶类和硫酸酯酶类。

酶大多是糖蛋白,活性范围为:

pH3—6;标志酶:

酸性磷酸酶。

2.形态结构——形态多变,共同特征:

1.单层生物膜包裹2.内含酸性水解酶

3.类型1)初级溶酶体:

溶酶体中只含有酶,不含底物。

又称为原溶酶体或非活动性溶酶体。

2)次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与底物结合的溶酶体,又称活动性溶酶体。

(1)异溶酶体:

底物是外源性(细胞外)物质。

(2)自溶酶体:

底物来自于细胞内物质(内源性)。

自身物质形成自噬体。

(3)后溶酶体(三级溶酶体):

酶耗尽,底物有残留的次级溶酶体,又称终末溶酶体。

4.功能:

1)消化作用:

(1)异噬作用

(2)自噬作用

2)自溶作用:

细胞自溶作用3)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

▲线粒体——双层膜的膜性细胞器,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场所。

1.形态、分布——正常细胞约有1000—2000个,精子有25个左右。

代谢旺盛的细胞和细胞内

区域分布较多。

大小不一致。

光镜下呈粒状、杆状或线状。

2.超微结构——

(1)外膜

(2)膜间隙3)内膜(4)基质

3、线粒体的功能

是细胞呼吸的重要场所。

对能源物质进行氧化,转换成高能化合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呼吸是细胞在对能量物质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消耗O2,产生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4.细胞呼吸的特点:

1.本质是由酶系所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2.反应是在恒温37度进行

3.分步进行的,能量逐步释放4.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5.线粒体遗传上的半自主性——受到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

6.母系遗传——mtDNA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其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

父系从不将mtDNA传递给后代,这是因为精卵结合时精子提供的只是核DNA,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全部来自卵子,即使精子中有少量mtDNA,与卵子所含的上万数目相比,几乎对基因型不产生影响。

7.相关疾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主要症状为视神经退行性变。

患者多在18~20岁发病,男性较多见,个体细胞中突变mtDNA比例超过96%时发病,少于80%时男性病人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为双侧视神经严重萎缩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双侧中央视力丧失,可伴有神经、心血管、骨骼肌等系统异常,如头痛、癫痫及心率失常等等。

八、细胞骨架——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它对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成

(一)微管:

由微管蛋白(α蛋白和β蛋白,它们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组成的中空小管

1)微管的动态性:

微管是以异二聚体为单位,可自由组装和拆卸。

2)微管的极性:

微管具有极性,+极生长速度快,-极生长速度慢,也就是说微管蛋白在+极

的添加速度高于-极。

+极的最外端是β球蛋白,-极的最外端是α球蛋白。

3)微管在细胞中的三种存在形式:

单管:

由13根原纤维组成,是细胞质中常见的形式,结构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而降解。

二联管:

由A,B两根单管组成,A管由13根原纤维,B管有10根原纤维,与A管共用3

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纤毛、鞭毛内。

三联管:

由A,B,C三根单管组成,A管有13根原纤维,B、C各有10根原纤维,主要分

布于中心粒及鞭毛和纤毛的基体中。

纤毛与鞭毛:

细胞表面的运动器官,二者结构基本相同,在电镜下都可见9+2的结构,中央为二联微管称为中央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

4)微管装配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形成的核心位点,微管的组装由此开始,常见的为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

作用:

是帮助细胞质中的微管在装配过程中成核,接着微管从微管组织中心开始生长。

中心体:

⑴结构:

中心体位于细胞核的附近,在细胞有丝分裂时位于细胞的两级,包括两个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

它是细胞内重要的微管组织中心。

⑵功能:

是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它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关系密切,主要参与纺缍体的形成。

5)功能

(1)支持和维持细胞形态:

微管不能收缩,有一定的强度。

(2)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组成(3)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6)相关疾病——微管与疾病

阿尔茨海默症:

微管蛋白磷酸化与其他配体形成TAU蛋白。

人类不动纤毛综合症:

鞭毛纤毛中的ATP酶的动力蛋白臂缺失或缺陷。

慢性气管炎和男性不育

(二)微丝:

肌动蛋白纤维,由肌动蛋白组成。

1)功能1.构成细胞的支架(微丝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在形成网络结构或成束状结构时才能发挥作用。

2.参与细胞的运动(细胞整体的移动和位置改变,如变形虫、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以及器官发生时的胚胎细胞等。

3.参与细胞分裂(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膜沿赤道面向内收缩,在由微丝组成的收缩环的作用下完成。

4.参与肌肉收缩

(三)中间纤维:

又称中等纤维,中丝,直径介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

本节要求

▪【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和膜分子分布

的特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运输机制、信号跨膜转导机制、细胞识别机制),核膜的形态结构和染色质的化学成分、分类,细胞核的功能,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骨架等细胞器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障碍所导致的疾病。

▪【熟悉】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代表生物,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成分(膜脂、膜蛋白

和膜糖)及其性质,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细胞内膜系统的定义及其所属细胞器。

九.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通过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并且使子细胞获得和母细胞相同遗传特性的过程。

一)细胞周期时相

◆间期:

G1期——(DNA合成前期)指上一次分裂完成到DNA合成之前的一段时间。

限制点(R点):

G1期是对一些环境因素的敏感点,可限制正常细胞通过周期,是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是决定细胞周期长短的关键

*为DNA合成准备所需要的RNA、蛋白质、脂类、糖类等

G1早期:

细胞的生长;G1晚期:

为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DNA聚合酶、胸苷

激酶、细胞周期蛋白、钙调蛋白、触发蛋白)

S期——(DNA合成期)从DNA合成开始到DNA合成结束的全过程,是细胞增殖

周期的关键阶段。

*DNA合成(复制);染色体蛋白的合成:

组蛋白、非组蛋白等;中心粒的复制

G2期——(DNA合成后期)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开始前时期,为分裂进行物质条件。

*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合成;微管蛋白,促有丝分裂因子(MPF)中心粒向两极移动

◆分裂期:

M期又称D期——(有丝分裂期)细胞经过分裂将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NA、RNA、蛋白质合成停止。

细胞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结构建成。

将加倍的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TS2+TM+TG2相对恒定;早期胚胎细胞周期最短,没有G1和G2期

◆细胞在体内的增殖特性——从增殖的角度来看,可将高等动物的细胞分为三类:

①连续分裂细胞(周期性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可在细胞周期中连续运转的细胞(早期胚胎细胞,植物分生组织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②暂不分裂细胞,称G0期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进行生长、分裂,但仍能执行生理功能,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

(肝细胞,淋巴细胞,肾细胞等)

③不分裂细胞(永不增殖细胞)——停止分裂不能再返回细胞周期的细胞(神经元,肌纤维,红细胞,表皮细胞等)

二)细胞分裂

定义:

是细胞增殖周期的重要阶段,即通过分裂的方式,将细胞的遗传物质及其它组分等量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1)过程:

核先拉长,后缢裂为二,同时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2)特点:

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低等生物中较常见

2、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是高等真核生物主要的分裂方式

<特点: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装置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

<有丝分裂过程:

包括核的分裂、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以及胞质分裂。

<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是:

有丝分裂装置的产生——有丝分裂器。

<人为的划分为四个时期: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①间期:

②前期:

染色质凝缩;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③中期:

染色体排列到在细胞的赤道面上。

④后期:

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

⑤末期:

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至形成两个新细胞。

主要标志:

子核的形成和胞质分裂。

两现:

核膜、核仁出现;两失:

染色体纺锤丝消失(与前期相反)

3.减数分裂——有性生殖个体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特殊分裂方式。

特征: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只复制一次。

结果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

★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

持续时间较长。

进行染色体配对和基因重组,合成一定量的蛋白质。

⊙细线期:

染色体开始凝集,配对

a:

染色体呈细线状,相互交织呈网状,染色质丝开始凝缩。

b:

DNA复制已完成,每一条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但光镜下仍呈单线状。

c:

细胞核和核仁增大。

⊙偶线期:

出现联会和SC,二价体,四分体,合成0.3%的DNA,称Z-DNA。

同源染色体:

大小形态相同、结构相似、一条来自父,一条来自母,上面有等位基因的一对染色体

联会:

同源染色体在相同部位上准确地从某一点开始相互靠拢,相配成对的过程

联会复合体:

在联会的过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了一种蛋白质的复合物

联会的结果:

每对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

⊙粗线期:

出现交换和重组,合成DNA,称P-DNA

⊙双线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