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72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docx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10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6名学生。

学生学习风气较好,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学习往往浅尝辄止,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同学凤毛麟角。

有几名学生虽然有着聪明的脑袋,却总是不能安心于学习,作业常常草草了事,反而不如一些个虽然思维反应慢、但踏实学习的学生。

个别同学存在作业拖拉的现象,缺乏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想使本班的学习成绩更上层楼,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在今后不断努力。

二、全册教材简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圆。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有:

折线统计图。

联系上述3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和整理与复习。

三、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四、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

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认识分数

重点:

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

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4.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

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

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5.统计

重点:

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难点:

能对复式统计折线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6.分数加法和减法

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7.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

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转化"策略的合理解题步骤

8.圆

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指定大小的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活实例

七、课时安排:

1.简易方程--------12课时

2.折线统计图--------3课时

蒜叶的生长--------1课时

3.因数与倍数--------1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球的反弹高度--------1课时

5.分数加法和减法--------4课时

6.圆--------3课时

7.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8.整理与复习--------5课时

 

单元

周次

单元内容

课时安排

1—4

简易方程

12

4

折线统计图

4

5—7

因数与倍数

13

7—1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5

12

分数加法和减法

5

13—15

11

16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7

整理与复习

5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题:

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

第1页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

第1课时第1周2月22日总1课时

教学流程:

复备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

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

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

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

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0+50=100。

提问:

你是怎样想的?

(2)教师小结: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x+50=150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

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

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

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

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

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提问:

天平的平衡说明了什么?

那么失去平衡呢?

引导学生观察例1图加以说明。

 

指导同桌讨论后进行分类,并通过分类充分理解方程性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中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板书设计:

等式与方程

例2:

x+50>100x+50=150

 

 

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

教学内容:

第2-3页例3,例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

第2课时第1周2月23日总2课时

教学流程: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什么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

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a=50+a。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

x+a=50+a→x+a-(a)=50+a-(a)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

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

为什么填“+25”和“-18”?

加、减号如何确定?

可以填写其他数吗?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3页例4,提问: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2)提问:

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40)+10=50,x=40。

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谈话:

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

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同桌可以互相提示什么交方程。

 

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天平两端增加砝码,使天平依然平衡?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等式把每个天平所表示的相等关系准确表示出来。

 

重点让学生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在等式两边同时加25或减18,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

x+a=50+a→x+a-(a)=50+a-(a)

 

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教学内容:

第2-3页例5,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等式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对等式性质

(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第3课时第1周2月24日总3课时

教学流程:

复备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75+x=105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

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

(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

(2x=20×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

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

用等式怎样表示?

(3x=20×3),也就是3x=60。

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

两边同时除以0呢?

为什么?

指出: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

40x÷40=960÷40

X=24

检验:

40×24=960

答:

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在讲述方程概念后,可以多举例。

 

课件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四组天平物体质量变化情况,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

 

指导学生观察例题图,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进而启发学生列出相应的方程。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教学难点:

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解方程时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第4课时第1周2月25日总4课时

教学流程:

复备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之前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找出解方程的过程中有省略步骤的解法,集体评价。

提问:

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教师小结:

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题目。

谈话:

要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0题。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1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2题。

提问:

你能找到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与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3题。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等式的性质思考并口答。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时,要关注学生对方程的掌握情况,在巡视中加以指导。

 

提问:

谁来说说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列出合适的方程。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12-a=4x+12=38

45-x<30x=14+2845-13=x+162

2.当=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18÷x=0x+15=3

3X-10=8x-18=18x+3=18+3

 

 

课题:

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7,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第5课时第1周2月26日总5课时

教学流程:

复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