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93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docx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

正确应对新媒体要转变观念和认识

应对媒体的问题,实质是适应新的执政环境的问题;应对媒体的人和部门,不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和宣传部门,而是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不再仅仅是提高素质和技巧的问题,而是转变观念和认识的问题。

    一、新媒体是民意的直接反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廉价性,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特权,使个人信息发布与传播自由成为现实。

人们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只要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或者手机等新媒体设备,就可以跨越传统媒体的“把关”和限制,通过新媒体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有条件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新媒体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及匿名性,避免了种种利益保护驱动下对于消息的封锁,消解了人们发表言论和看法的各种顾虑与风险,使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都能够化身为网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使信息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而使平民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重大议题结合起来并予以升华。

同时,新媒体解构了传媒机构议题设置和舆论导向的特权,形成了一种公众舆论自我议程设置的新方式。

新媒体通过点击率和回帖数量,自动凸现热点问题,又通过超级链接、即时传输工具(QQ、MSN等)以及手机短信等广为传播,使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新媒体的上述特性,使其迅速形成一种新型公共领域。

公众可通过网络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言论、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对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干预。

    二、新媒体使执政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新媒体改变了公众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执政环境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第一,新媒体使决策民主化被强调。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必须以民意作为依据。

因此,政府必须与公民进行协商,共同对公共事物做出决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使政府的公共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

新媒体所形成的新型公共领域,为民意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表达与交流平台。

民意由此获得话语权,并由此聚合成强大舆论力量对政府决策进行干预,使民意在政府决策中得到体现。

新媒体民主意志所凸现出的强大决策干预力,将决策民主化推上了一个新的进程,政府决策面临着由单纯的精英式决策向与公民协商共同进行决策的模式转化。

政府必须更加重视推进决策民主化的方式与方法。

    第二,新媒体使政府责任被强调。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全体人民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公正、公平的公共服务。

因此,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是否对民意负责,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由于新媒体为民主监督提供了更为直接、广泛和深入的条件,使政府责任被进一步强调。

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且加快了公民获取信息的速度,人们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种来自于一线的原生态信息,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所作所为。

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公民要求公平、公正,以及保障自身权利不受侵犯的民主意识,增强了进行政府监督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性与自觉性。

民众对政府是否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是否依法行政、合理运用权力等,越来越关注。

另一方面,政府责任的强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是否存在不作为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要求、是否规范等方面更为重视,同时也要求政府对加强问责制以及建立受公众社会监督的法律、体制、机制建设等,进行新的思考。

    第三,新媒体使政府公开性、透明性被强调。

公民享有知情权是参与决策与进行政府监督的前提,而政府的公开、透明是公众享有知情权的基础条件。

因此,在决策民主化与政府责任被强调的同时,也自然导致了对政府公开性、透明性的强调。

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而其行使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权利。

因此,公民有权利获得政府信息,监督政府的行为;政府有义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接受公众的监督。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的公开、透明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相关文件以及政府部门、职能简单化地公布,而是要主动与公民进行对话与沟通,把社会普遍关心、关乎公众利益、涉及公平正义的政府事项,以公众能够获取、解读和明了的形式与方式向公众公开,以接受社会公众的评议、评价和监督。

新媒体对政府公开性、透明性的强调,要求政府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而这种转化是从理念到行动,从被动行为到主动行为,从临时性到常态性的转变。

    三、转变观念和态度,提高素养和能力

    由上可见,应对新媒体的问题已经成为应对新的执政环境的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转变应对新媒体的观念和态度、提高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对于执政能力的要求。

    首先是转变观念。

建立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标,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

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本位”观念,强调政府意志的体现和贯彻,政府替公民作主。

政府施政行为“唯上”不“唯下”,重管理轻服务,忽略公民的意愿与权力。

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活动必须充分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与意志,政府工作的成效必须根据公民的满意度衡量。

    其次是转变态度。

服务型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

政府行政必须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以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职责、正当使用权力;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防止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和滥用。

因此,政府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主动、全面地公开政务,为社会公众的监督提供途径,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

党政领导干部应转变对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态度,必须认识到公民对于政府行政活动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律高度规定了行政机关公开信息的义务,明确了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责任。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公众的提问,不能简单拒答、回避和敷衍,而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耐心予以解释和回答。

    最后是提高素质与能力。

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可或缺性,新媒体对于执政环境的改变,源于网络新型公共领域的出现,网络成为公民表达与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

抛开网络,单纯采用传统方式,难以与聚集在网络中的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

因此,党政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素质与能力。

一是提高对于新媒体及特征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其社会影响,从而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执政策略、方式和方法。

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和方式应对新环境的挑战,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对话和沟通。

仅依靠听汇报、看报告、召开座谈以及有限的实地考察等传统方式来了解体察民情、民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要求。

三是学习网络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与新媒体交流、沟通的技巧。

党政领导干部应亲身加入到新媒体社会中来,成为一个普通网民,才能应对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如果还是高高在上,置身于新媒体之外,只能被这种环境所淘汰。

    应对新媒体的问题,不仅仅是提高素质、能力和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的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上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挑战。

(来源:

学习时报党校教育专刊295期综合文化版)

领导干部要大力提升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与通讯业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

新媒体正以新时代信息革命领军者的咄咄姿态,渗透到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改变着我们党原来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对我们党的执政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新的要求。

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是在新的信息和社会舆论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新课题。

   一、 要认真正视新媒体对党的执政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手机短讯等第四代、第五代新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前三代传统媒体之后强势崛起的全新信息传播新媒体,是依托于网络运行基础上的数字化复合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的精英控制格局与议程设置方式,使个人信息发布及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新媒体成为民意表达、民权维护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正以其与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平等互动性、传播快捷性、虚拟隐匿性、自由开放性、海量无界性等独有特性,与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大势和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不期而遇,在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格局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和作用,对党的执政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重视网络舆论引导,不积极、不善于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小冲突也能酿成大事件。

近几年发生的震动全国的一些群体性事件,最初往往就是网上一个小小的发帖引起的。

   1、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主流媒体,根本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舆论引导格局。

据官方统计,到2009年6月末,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38亿,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2亿,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手机持有量突破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1.5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5%。

按照传媒界的标准,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大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阵地。

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使网络舆论引导更加艰巨、困难和被动。

在现今的中国,新媒体如互联网网站绝大部分为体制外的商业网站,有着自己独特的利益取向和运行规律。

传统媒体大多为体制内的宣传媒介,被称为党的喉舌。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前的传统媒体信息单向传播,现在多向、共享、互动;以前官方发布,现在人人都是记者编辑;以前“点对面”传播,现在“点对点”、“多对多”传播。

这些因素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开展新媒体舆论引导往往不如使用传播媒体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 新媒体构建互联网政治平台,网络舆论深度介入社会政治生活。

亿万网民通过互联网参政议政,高、中级领导干部包括总书记、总理通过网络与广大民众在互联网上互动(交流对话)的互联网政治现象,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常见景象,推动着党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网络反腐开辟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的有效途径。

网络维权因其成本低、用时少、影响大而成为人们利益诉求表达的新渠道,所谓“信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

运用网络放大社会问题的影响,“人肉搜索”与“网民网络通缉”、“网络审判”等,从舆论监督走向法外舆论造势、施压,从网络监督演变为网络强制干预,从“说说就罢”到“不处理当官的就不罢手”,对现行行政体制和法律法规的底线构成了一定的胁迫。

   3、 新媒体是社情民意的显示器,承担着调节社会情绪减压器的角色。

网络是党委政府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

网上的社情民意未经筛选、修饰和加工,原汁原味呈现出来,是人们真实的心理情绪流露,是领导干部在“正常渠道”难以听到的逆耳之言、“铁骨铮言”。

由于社会分层、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需要一定的渠道加以释放、渲泄。

互联网、网络博客在客观上承担起了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和调节器作用,其中难难免夹杂着社会各种消极情绪甚至错误思潮,给凝聚全社会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4、 新媒体跑在信息的最前面,使政府的工作显得迟缓和被动。

一些重大事情、危机事件都是互联网上先曝光,然后引起传统媒体(党的喉舌)的关注,最终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才促进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既成了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成了传统媒体的思想材料。

一些重要信息最先在网络上发表,随之又在传统媒体上面世,形成互动关系,二者相互呼应,促成政府出手解决,形成“媒体出题目,政府做文章”的工作格局。

   5、 新媒体保障了社会公民的知情权,也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国家内政、外交等方面透明度越来越小,所受到的牵制和约束力也随之增大。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较大程度上不受管理和控制的,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这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政府对信息的控制力下降。

政府在处理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危机性事件时往往经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关键时刻的网络谣言传播,搅得人心惶惶,对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极大挑战。

   6、 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现有社会动员体系受到冲击。

传统的权威性社会动员主体是国家或政党,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新兴社会动员主体提供了机会和场域。

借助于网络舆论,一些利益集团获得了全新的社会动员条件和机会,各种声音都可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社会基础。

而社会分化使传统的社会动员显得十分困难。

   7、 新媒体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民本意识,也对执政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新媒体公民意识的觉醒,使领导干部主动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主观意识增强。

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执政方式,那种依靠听汇报、看报告、召开座谈会以及有限的实地考察等传统方式来了解民情、民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这个高度信息化时代的面对面互动和高效率、快节奏要求。

   8、 新媒体改变了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对党和政府的执政形成了挑战。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上的舆论意识形态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动权,扭转劣势的难度成倍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

   

   二、 要迅速清除领导干部对新媒体认识上的误区

   面对新媒体民众参政的热情与日俱增,大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存在着对新媒体认识上的严重误区,主要是轻视或拒绝利用互联网推动工作与解决问题,在新媒体的舆论阵地上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成了新时代信息革命的落伍者。

   1、 借口工作忙,几乎不上网,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和闲心上网(听民意,察民情)”。

现行工作制度职责规定也没有领导必须上网理政的条款。

   2、 观念很陈旧,抗拒加回避。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看不清互联网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对新媒体产生了“先入为主,老子为大”的思想,先天性地拒绝和回避新媒体,仍然惯于采取堵、捂、盖、封、删、躲、推、压等传统官僚作法来管理和压制互联网舆论,置自己与新媒体于对立、不合作地位,导致众多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引导与危机事件处置不到位。

   3、 惧怕听批评,委屈焦虑症。

一些领导干部害怕网民群众在互联网上反映问题,害怕被批评、被指责、被人骂。

惧怕自己或小团体的“家丑”被放到互联网上曝光、评理。

一些县处级干部怨言“现在工作压力和强度比过去高得多,要完成的考核指标也比过去难得多,就这样累死累活,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让人想不通”。

由此感到郁闷、委屈、焦虑不安。

   4、 互联网弊多,网民非主流。

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网络对热点问题过于“放大”、“夸张”和“激进”,偏重“炒作”,认为网上信息缺乏权威性、专业性,因而不足不信,可以不理。

认为网民只是全体公民的一部分,看不到新媒体跃居主流媒体行列的新形势,看不到主流媒体“一呼百万应”的强大压力和声势,藐视网络民意,造成工作被动。

   5、 感觉边缘化,本领恐慌症。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网络理政的能力奇缺,深深感到被网络边缘化。

在网络群体事件的处置手段上,对互联网网络,他们感到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因而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一些领导干部对新媒体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怕出错”的问题,产生失落感、无奈感。

   6、 应对不积极,问题小变大。

有的领导干部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对网民的信息公开和回应不及时、不充分,群众被蒙蔽的情况屡有发生。

对媒体隐瞒事实真相,放任媒体炒作,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

   三、 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言而喻。

新媒体“中坚读者”呈现高知化、年轻化特征,众多的年轻网民可以一天天不读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不能一天不上网。

所以谁不重视新媒体,谁就失去年轻人,也就失去了未来。

提升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1、 要重视网络理政的政治意识和自觉性,开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新途径。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上网听民意、察民情、处理问题、引导舆论作为本职工作天份内的职责加以对待,并与日常工作的推进有机结合起来。

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四种老习惯之外养成上网的第五种习惯,即每天至少安排2小时上网的新习惯,真正把互联网变成理政工具和联系群众的桥梁。

要善于与新媒体受众交流,建立伙伴关系,实现政府与新媒体的合作双赢。

   2、 要不断提高网络的工作技能,增强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使用不能停留在浏览信息、打字办文、批阅网上信访件、简单回应群众质疑的“初级阶段”,还应具备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络舆论的研制能力,网上互动交流引导能力等高级网络本领的养成。

   3、 要特别重视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体现政府亲民形象的关键点。

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必须在第一时间抢先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准确发出“主流声音”,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进展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公众的质疑和猜想。

做到真实准确才有公信力,透明公开才有话语权,传播及时才有影响力,努力成为引导网民公众的“舆论领袖”。

   4、 强化网络理政的沟通艺术,增强大事化小的本领。

领导干部在网上与网民交流、沟通和互动,要坚持平等原则,做到以理服人,绝不能摆官架子居高临下,打官腔以权压人,要善于运用网民听得懂、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与网民真诚坦率、开诚布公地交流,同时增强被网民责骂的心理包容承受能力。

   5、 广开网上纳谏渠道,积极依靠新媒体推动各项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个人网络、论坛和博客,开辟“民声通道”、“网上信访”、“人民心声”等网络互动栏目,扩展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实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从中了解民意民情,汇聚民心民智,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6、 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网评队伍建设。

地方和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注重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水平,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基层延伸,坚持政务公开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搞好政府网络建设,同时培养“网络写手”和“舆论领袖”等网评人才队伍,使政府部门成为引导网络公众舆论,宣传党和政府政策主张的网络旗手。

精心培育一批网络论坛,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引导社会公众舆论。

   7、 要重视网络媒体的建设管理,使其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

建立新媒体管理专职机构,形成党委对新媒体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

按照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守道德底线,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四条原则,推动新媒体管理立法建设,推进依法管理新媒体的法治进程。

   8、 要处理好两个“网络舆论场”的关系,使党和政府的声音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在涉及公共权力的互联网舆论阵地上,实际存在着两个“网络舆论场”,一个是党和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方式,自上而下释放信息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其信息的主要来源,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题材占统治地位;另一个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草根”网民和论坛版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话题多为涉腐、涉富、涉权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因而更容易被网民认可。

“官方网络舆论场”应当主动加入“民意网络舆论场”的“大合奏”行列,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以人民大众更看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以更加关注大众民生问题的网络姿态聚民心,暖人心。

   9、 建立领导干部网络教育机制,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终身教育体系。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执政能力的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使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新的社会环境氛围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积极、善于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借助新媒体做好网络执政治理工作,不断增强应对新媒体挑战的能力和本领,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伟大进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干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策略浅议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新范式。

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了的执政环境,努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社会稳定,成为当今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知网络媒体,更要学会用好和管理好网络媒体。

   一、认知网络媒体:

一把高悬于众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新事物,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共享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征。

它的异军突起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进程,使得我国公民在民权、民意等方面的表达较之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广泛和自由。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中假新闻频现,谣言诽谤泛滥,极端言论肆意,一方面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使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管控难度。

   网络媒体推动了政治民主和廉政建设。

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讲,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营造和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通过网络媒体监督,可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执政党拒腐防变能力;通过网络媒体资源,可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民情,推动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

从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党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

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以其平等性、即时性和极强的互动性等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及政治领域,最大程度地鼓励和保证了公民的参与,进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互联网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够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继而提升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网络媒体影响了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

网络新闻经常以自办新闻、自“扒”新闻等方式进行炒作,以求引起公众注意和社会的强烈反应。

更为严重的是,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无国界等特点肆意编造虚假新闻,煽动是非不明的群众制造社会混乱。

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云南孟连“7•19”群体性事件和2009年湖北石首“6•17”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其深层原因正如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言,是干部远离群众,不关心、不了解、不重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引起的,但使事态扩大的最重要根源还是网络媒体的推动。

这些事件发生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网络舆论泛起,真假难辩。

但此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官员不懂应对、不善应对,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舆论,公布真实信息,而且规避麻烦,封锁消息,刻意回避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结果导致错过了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件的负面走向。

从近几年来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