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938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docx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光伏企业探营美国

  2010年11月25日 00:

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钟荣

  在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企业进行“301调查”这一敏感时期,保利协鑫日前宣布,公司将与SolarReserve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40个不同的地区开发总计1100兆瓦的光伏系统,第一批400兆瓦系统将于近期开工。

  “海外投资一块主要由保利协鑫下属的GCLSolar负责,我们在美国基本是以投资商的角色出现。

”11月24日,一位保利协鑫高管坦言,保利协鑫先前已在美国两个学院做了8-9兆瓦的屋顶项目,“其运作模式为保利协鑫控股,并引入其它合作伙伴”。

  进入美国市场的不仅仅是保利协鑫,无锡尚德在美国的光伏生产线已于2010年10月顺利投产,规划在“不久的将来”或将产能从目前的150兆瓦倍增至300兆瓦;CSI阿特斯也将在美国设立自己的生产线以及研发中心,中盛光电亦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团队。

  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希望通过在美设厂,增加当地的工作岗位来改善中国光伏的形象。

  “保利协鑫已在美国成立研发中心,所聘用的几乎全部是美国人;GCLSolar在美国的公司大部分也都是美国人。

”前述保利协鑫高管说,中国光伏产业95%以上均是出口,在当地投资设立研究中心或是投资电站,并雇用当地员工,有助于融入当地市场与文化。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申请,美国政府宣布,将正式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针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洁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相关部门将在90天内与中国政府展开磋商。

  据记者了解,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到光伏和风能行业。

  施正荣透露,近期,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到其公司考察时,美方非常关注中国对光伏行业的利息、环保等情况,“这与301法案调查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必须小心”。

  一位匿名的光伏高管表示,301条款固然出于政治原因发起,有其不对之处,但中国企业也需要反思。

“过去10年里,美国崛起的光伏企业只有15-20家,但每家都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技术专长,而在中国则是数百家光伏企业一哄而上,买同样的设备、做同样的产品”,使得产业利润高端还在欧美。

  “现在争取在欧美立足特别是成立研发中心,可以利用当地研发力量,思索企业产品的方向和差异化生存”。

该高管说。

  根据知名调研公司iSuppli的预测,2010年美国的光伏安装量将比2009年增长152.3%,2011年则将新增光伏1.9G瓦的安装量,较之2010年的1.1G瓦上涨了79.3%,位居世界第三位。

  尚德电力项目开发部总监龚学进解释,未来汇率和国际间的贸易、政策会是影响我们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美国设厂,“团队和生产的前移也是为了更迅速地反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中投证券认为,美国光伏市场容量的增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却有大量光伏企业先后布局美国市场。

除了中国光伏企业外,很多其它国家的光伏企业已经陆续登陆美国。

美国光伏市场的竞争将日益白热化。

  “未来十年内,市场主要仍在国外。

”天合光能CEO高纪凡提醒,中国企业一定要在质量上抓好内功。

如果形成中国光伏产品品质差的印象,国内光伏企业将会丢失大量国外市场份额,“一旦国外形成中国光伏产品的负面舆论,那国外市场就会拒绝中国产品,连带封杀品质过硬的好产品。

301调查“双刃剑”:

能源企业在美投资将受阻

  2010年10月20日 00:

17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晓明

  就美国启动对华新能源301调查,国内企业开始回应。

  10月19日下午五点,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下称“机电商会”)副会长姚文萍表示,美国对于中国绿色产业的调查既没有根据也不负责任,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业界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根据301调查的条款,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下称“美钢联”)应该在90天时间内完成相关调查。

根据该调查结果,如果美国商务部认为相关投诉具有正当理由,则美国政府将与中国政府进行双边磋商,并可能向WTO提出针对中国的起诉。

  中国机电商会机械行业一部主任孙广斌表示:

“美国启动对华清洁能源政策的301调查,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国行业各界都在针对美钢联提出的申诉书,积极准备相关材料,进行逐条批驳。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这项调查涉及154家中国清洁能源企业,但由于美国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对于行业的实际影响有限。

  相反,此举一旦施行,将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造成影响。

在中国出口太阳能组件到美国的企业中,产能50%以上的企业都为美国上市公司。

企业对美投资热情遭到不小打击。

  尚德能源北京分公司客户代表郭凡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这一调查最终通过,将对该公司在美投资发展预期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将会慎重考虑下一步在美国的发展。

”该公司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设了组件加工厂。

  中方积极应对

  “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和机电商会都邀请美钢联以及相关机构到中国来看一看,中国的绿色产业究竟是怎样的,是不是同他们自己设想出来的一样?

”姚文萍发出了邀请。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姚文萍也曾经陪同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多次前往美国,就清洁能源的发展与美国进行沟通。

  “在上个月的访问中,美国许多州的政府仍然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抱有浓厚兴趣,合作共赢的邀请很多。

301调查的启动,震惊的不只是中国业界,事实上,今天来自美国的电话已经把我的手机打爆了。

”姚文萍说。

  但这样的合作邀请,并没有在美钢联厚达5800多页的申诉书中得到体现。

  孙广斌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机电商会已经联系了相关行业内的主营企业,并针对美钢联申诉书积极准备相关材料,进行逐条批驳。

  孙广斌表示,在两国政府双边磋商之后,两国的商会也将会进行磋商。

目前准备的申诉材料,将为政府间磋商和商会磋商提供素材。

但由于调查是美国发起的,具体磋商时间表将由美国商务部决定。

  与此同时,中国能源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准备应对。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由于美方的一再延迟,两国部门间视频对话一直没有实现。

  能源局相关官员告诉记者,由于根据美国的贸易法规,美国政府可要求中国政府的顾问就上述投诉展开讨论。

目前,能源局正在组织相关的行业组织和专家进一步整理相关材料,以应对美方的调查。

而相关的调查对于我国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没有任何影响。

  “这样一份经不起推敲的申诉书,在经过调查后,美国向WTO提出针对中国起诉的可能性很小。

”孙广斌表示。

  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此前对记者表示,即使此案最终向WTO提出起诉,由于立案之后还要经过WTO一到两年的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中期选举就过去了,推动这项议案的主要动力就不存在了。

  低价之谜

  在301调查涉及的风能、太阳能、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据机电商会提供的数据,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发育期,基本不形成任何出口。

而风能行业到目前为止,中国向美国只出口了三台风机样机。

  海关出口数据显示,2010年1-8月份,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全球出口总额达100亿美元,其中80%面向欧洲,对美出口只占全球出口的4.57%。

在这不到5%的份额中,75%为加工贸易。

  美钢联在申诉书中指责中国清洁能源制造企业得到大量政府补贴,主要体现在用地价格低、银行贷款利率低,又受到各个省的政策扶持。

同时抱怨美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和项目竞标中遇到阻碍等。

  孙广斌表示,由于可再生能源是一个新兴产业,各国政府对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这种扶持政策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间接补贴主要是在于政府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

这样的扶持政策不只在中国,在欧洲所有的新能源产业中都存在。

而直接补贴的方式,目前只有美国使用过。

  机电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对绿色产业进行补贴最早就是由美国开始实施的,而且补贴数额巨大,在美投资的新能源企业获得几千万的补贴在美国早已是公开的事实。

  所有的申诉中,美方一切的疑问最终都指向一点:

对于中国产品低廉价格的不解。

  但保利新能源市场部总经理贺卫宁告诉本报记者,和很多业内的企业一样,该公司的所有产品都没有接受过中国政府在任何意义上的补贴,其客户和政府也对进口产品没有设置任何限制。

  对于产品的低廉价格,他表示,这与中国企业所享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规模大带来的成本下降有关,并不是政府补贴所造成的。

  赴美投资预期受挫

  虽然贸易保护的大棒再次砸向中国,但这次受伤的,却未必是中国企业。

  姚文萍介绍,中国的太阳能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特点。

在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多晶硅原料中,80%从美国进口,这些多晶硅原料在中国进行加工,成为太阳能电池板后,绝大部分销往欧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绝大部分利益还是由美国企业获得。

  同时,在中国出口太阳能组件到美国的企业中,产能50%以上的企业,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都是美国上市公司。

姚文萍表示,由于中国公司与美国市场联系密切,他们在与主要企业联系时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对调查结果持观望态度,考虑重新规划其在美投资远景。

  郭凡表示,2005年以前,美国市场所占份额很小,尚德90%的产品都是向欧洲出口的。

直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他庞大的新能源政策之后,公司才开始有意识地逐步扩大美国市场份额。

  “但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后,能够明显感觉到美国市场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为了平抑美国市场的排斥心,公司才决定在美国建立组件加工厂。

”郭凡说。

  但这一加工厂10天前刚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开工投产建设,美国的301调查就骤然而至。

  “原计划这一加工厂在今年产量达到50吉瓦,并雇佣了75位美国员工,明年将在此基础上将规模扩大一倍。

如果301法案最终通过,无疑会对公司在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郭凡说。

光伏大佬争议行业拐点内需启动过慢遏制发展

  2010年11月19日 00:

08  21世纪经济报道

  郁鸣

  “光伏产业还未成形,今天的世界第几,明天可能什么都不是。

”11月18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上,尚德电力CEO施正荣警告处于热潮中的中国光伏业。

  施正荣称,未来,光伏产业规模可能数倍于现在,并且随时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因此,任何一家光伏企业都有可能被淘汰。

  2010年,无疑又是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容的一年。

包括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在内的国内主要光伏电池生产商均表示,现有的产能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

它们都有产能倍增计划。

  而大量外部资本仍在不断涌入光伏产产业。

三星、台积电、友达光电等传统高科技企业,也已纷纷抢滩登陆。

阿特斯CEO瞿晓铧称,“强势的新人证明,光伏产业是有远大前途的,但光伏企业将迎来更严重的挑战”。

  不过,在中国光伏产业的一片繁荣背后,不少问题已浮出水面,野蛮生长的中国光伏产业,或将进入拐点期。

  品质风险

  “品质,是国内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天合光能CEO高纪凡称,光伏行业由过去5年产量翻8倍的初始高速增长阶段,转入未来5年翻2到3倍的稳定发展阶段,客户对光伏产品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

  “现在,我们已收到不少客户的抱怨。

”高纪凡称,光伏产品要求高达25年的质量保证,但才几年就有不少客户反映中国光伏产品已出现质量问题,“国内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估计有30%左右,未来一两年,可能就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发生,甚至会有法律索偿”。

  在高纪凡看来,光伏产品的品质保证分为两块,转换效率和安全。

  转换效率是衡量光伏电池产品品质的核心指标,是指单位面积里把光转换为电也能力,现在一般为17%左右。

光伏产品一般要求提供25年左右的质保期,即在25年的时间里,转换效率的损失不得大于20%。

  据高纪凡介绍,国内大部分光伏电池生产商均未建立可靠的质量管控系统,“甚至连个质量管控的专业人才都没有”。

  而且,由于竞争激烈,光伏电池生产商往往会追加5年、10年质量保证,比如,承诺5年后转换效率损失不超过5%等,“看别人承诺了,国内不少企业也跟着承诺,但却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能实现这种承诺”。

  而且由于在光伏产品的辅助材料上把关不严,高纪凡称,他非常担心国内光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美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就是因为产品引发火灾而被市场抛弃”。

  在高纪凡看来,光伏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给国内光伏产业带来重大影响,虽然在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劣质光伏产品最终会失去市场,但当中国光伏产品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来时,“如果质量包袱太大,对国内整个光伏行业将带来很大的损害”。

  此外,瞿晓铧、高纪凡、施正荣均称,其品牌遭到国内光伏企业的仿冒,“拐了很多个弯进入国外市场,逼得我们花很多钱去打假”。

  被遏制的市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由民营企业支撑的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改观。

在瞿晓铧看来,至2010年,“现在应该说是一头在外了”。

  瞿晓铧称,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多晶硅已转移至国内,预计有超过国内需求一半的原材料由国内生产,而且还在大量产能会陆续释放,“中国成为多晶硅主要供应地,应是可以确定的事”。

  在他看来,“中国的光伏产业链已非常完备”,从多晶硅原料到光伏系统安装,以及玻璃板、封膜等配件,中国都已占据世界优势,“现在只有市场在外”。

  不过,就是这“一头在外”,却让中国光伏企业面临颇多无奈。

  “未来十年内,市场主要仍在国外。

”高纪凡称,如果形成中国光伏产品品质差的印象,国内光伏企业将会丢失大量国外市场份额,“一旦国外形成中国光伏产品的负面舆论,那国外市场就会拒绝中国产品,连带封杀品质过硬的好产品。

  “在美国政府看来,中国光伏产业已是一个重大威胁。

”中环光伏总裁顾华敏则称,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提出的301法案调查,以及近期用“国家资本主义”来解读中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已经说明,美国已视中国光伏业为重大威胁。

“当然,这也是个荣誉,光伏是国内不多的几个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行业”。

但顾华敏强调,中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远少于欧美。

  而施正荣则把美国的新能源贸易保护归结为“政治情绪”。

据其透露,近期,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到其公司考察时,美方非常关注中国对光伏的利息、环保等情况,“这与301法案调查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必须小心”。

  不乐观的内需

  “10月7日,我们已宣告在美国加州设立工厂。

”施正荣称,希望通过在美设厂,增加当地的工作岗位来改善中国光伏的形象。

  瞿晓铧也称,阿特斯亦计划在加拿大建立一个300MW的光伏电池生产厂,凭借加拿大176MW的地面光伏电站等项目储备,将可保证加拿大光伏电池生产厂的运转。

  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之时,对与国内市场的启动,包括施正荣、高纪凡、瞿晓铧在内的多位国内光伏企业负责人,均并不乐观。

  此前的280MW的光伏招标结果,显然对他们是个不小的打击。

据了解,尚德、阿特斯、天合光能、中环光伏等企业均参与竞标,但它们的单独竞标均告失败。

  “价格太低,国有企业拥有特殊的资源可以做,但民营企业不行。

”施正荣称,虽然低价竞标280MW的光伏项目可能是表面亏,深层次获利,但“民营企业没有这样的获利能力”。

  施正荣认为,要想政府出台可行的光伏上网政策,国内光伏行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声音,“A公司报一个价,B公司报一个价,C公司还有另外一个价,差别都非常大,政府搞不明白哪个才是合理的价格,只能选择低价的”。

  对于光伏标杆电价,施正荣呼吁,“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只有一个声音,政府得到的也应该只有一个数字”。

  不过,施正荣亦认为,光伏产业仍处在初始期,“如果真的给个5%的电力市场给光伏,现在的光伏产业也没能力做”。

在他看来,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过渡时期,国家应减弱对成本的考虑,推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早日启动。

尚德施正荣的10年与光伏“帝业”

  ●编者按●

  新创业时代

  21世纪头10年,是个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投资的时代,更是个创业英雄、创业明星辈出的时代。

  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陈天桥、施正荣、江南春、季琦、牛根生……这个名单长得几乎数不胜数。

  与他们的创业前辈们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是,借助了资本的孵化或助推。

  尽管原拟于2000年推出的创业板,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最终在9年后才得以推出。

但与此相关的那一波风险投资热潮,点燃了国内创业激情的火种。

  不过,直到2005年之前,主要还是一个VC的时代,一个由外资VC占主导的海外上市时代。

  2005年,高盛、英联等投资无锡尚德以后后者的上市,给国内大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PE普及课”。

  自此,“VC”开始“PE化”,“PE”开始“普及化”、“VC/PE”开始“本土化”。

本土人民币基金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遍地开花,成为主流。

  2009年,随着创业板正式推出,国内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打通,创业富豪们的批量产生,更是将国内创业、人民币投资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于是,创业圈几乎言必称“创业板”,投资圈几乎言必称“人民币基金”。

  10年,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他就是施正荣。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从澳大利亚来到无锡,经洽谈筹备,于次年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

  此前,他的身份是,太阳能科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执行技术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没做过生意。

  如今,47岁的他,被贴上了更多“标签”,比如,光伏企业领袖、中国首富、环保英雄等等。

  近10年来,尚德经历过高歌猛进,也遭遇过行业低谷,亦是中国光伏产业兴起、调整和发展的缩影。

  首次闯荡纽交所的民营企业家

  2005年12月14日,纽交所犹如一壶沸水。

  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尚德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举行庆祝Party。

这是被纽交所总经理JosephFung破例批准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迎来的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

当日,尚德在纽交所挂牌,股价大涨40%,收于21.20美元。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登录纽交所。

彼时,施正荣已经在太阳能行业浸淫10多年。

  1988年,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领域“教父”级人物马丁·格林。

博士毕业时,马丁·格林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

当时,他们筹到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施正荣担任薄膜课题组的组长。

  2000年,想回国做事的施正荣,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浑身的技术”和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回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无锡市政府,在他们的帮助下,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国企纷纷参与,共投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开始尚德的“逐日”之旅。

  负责经营的施正荣,“从建厂、技术、市场、管理,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亲自操心”,当时他向董事会承诺,多晶硅的转换效率是14%,结果,试产一个月他就做到了。

  2002年9月,尚德的首条封装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兆瓦。

  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施正荣经常在海外市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

  “到2003年5月,已经把2003年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都卖光了”。

此前的2002年12月,尚德就开始盈利,当月即盈利20多万元。

  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施正荣大胆决定扩产。

为此,他从法国NBP、高盛、普凯等机构那里融资8000多万美金。

  “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一位投资人解释,这是当年投资尚德的理由之一。

  投资机构的介入帮助尚德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尚德的上市也为他们带来巨额回报,使得尚德成为中国PE界标志性的投资案例之一,很多投资机构一度言必称尚德。

  当然,尚德也赶上了好时机。

  比如,2004年德国出台《上网电价法》,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随着德国市场的崛起,尚德的第二条15万兆瓦的生产线和第三条25万兆瓦的生产线相继投产。

  紧接着,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采用了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扶持光伏产业。

  “尚德过去7-8年的发展是抓住了机遇”,但施正荣认为,技术先导很重要。

  直到今天,施正荣也从未从学界抽身,他经常出入国内外的各种行业高端会议。

他早前就公开表示,尚德要保持领先,“每5年要有一个杀手锏的技术”。

  目前,尚德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有4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袖地位。

  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至19%,而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它成本要高得多,且只适于单晶硅;冥王星产品将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了17.5%,远超过业内“一般都在15%”的水平。

  这让一位分析师感到“Toogoodtobelieve!

(好到难以置信!

)”。

美国著名的光伏分析师JesseW.Pichel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冥王星将给尚德带来可观的毛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按照尚德的计划,到今年底,冥王星产品的产能将扩张到200MW。

  科学家创业

  尽管曾经一度高居“首富”位置,施正荣认为,那不过是“数字游戏”。

  “我不是一个商人,没想过要赚多少钱”,施正荣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当年回国创业冲动,就是把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以获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满足感。

  但尚德的资本神话显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紧随其后,江西赛维、天威英利、天合光能、CSI阿特斯、江苏林洋等光伏企业迅速崛起,并先后有10多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

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事实上,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助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

  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一哄而上,数量多达几百家。

而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光伏行业爆炸式的发展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也随之暴涨,2004年仅30美元/公斤,2008年9月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这导致国内硅料生产投资趋于疯狂。

  光伏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海外光伏市场众多光伏发电项目暂停,市场需求出现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硅料价格暴跌,2009年第二季度曾跌至50至70美元/公斤。

  金融危机让光伏泡沫“提前6-10个月”破裂。

尚德也成为这次危机的受袭者之一。

  2008年第四季度,尚德单季净亏损6590万美元,硅价暴跌后第四季度的毛利润率仅剩0.6%。

2009年3月,尚德股价下跌至5.34美元的低谷,而2007年12月曾一度高达85.16美元。

  这场危机也让施正荣遭遇“创业之最大考验”,曾经的“中国首富”似乎一夜间被贴上了“失误”、“反思”、“煎熬”等标签。

  面对这场危机,他展开一系列自救。

在产业链上,施正荣的策略是,向下走,进入光伏产品系统集成与安装,参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新市场开发。

  “我只懂技术,办企业可以说是赤膊上阵”,施正荣常这样自嘲,他更喜欢被人称为“施博士”而非“施总”。

  这样一个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在经历了高歌猛进之后,2009年,内部管理问题也集中爆发,人员流失、企业向心力和管理力遭质疑。

  这背后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施正荣认为,尚德的商业价值观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赚钱”,而“赚钱”的冲动恰恰是光伏行业泡沫起来的原因。

  事实上,从2005年上市之后,他已经在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