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925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名校二模好题汇编专题09 论述类和科普类文本阅读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

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

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

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

中具有重要作用。

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

比“营养不足"

更受关注的时代。

“不天然、不野生"

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

老祖宗说“物极必反"

又得到了例证:

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

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

,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

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

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

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

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

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2.(14届广东深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爱的实践

(美)弗洛姆

一旦搞清了爱的艺术的理论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

这个问题更困难,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艺术的实践,我们除了去身体力行外,难道还有别的途径吗?

当今的绝大多数人,自然也包括本书的读者,都希望得到一个能指导自己“如何去做”的妙计良方。

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上,就是要别人教他们怎样去爱,这就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凡是抱有此种心情来读本书最后一章的人,恐怕都难免要大失所望。

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

事实上,很难有人完全没有体验过爱,至少在童年、青年或成年曾以最基本的方式体验过。

关于爱的实践,我们能够加以讨论的无非是爱的艺术的前提,实现这些前提的方法,以及如何实践这些前提和方法。

至于最后去实现爱的各个步骤,则全赖个人自己去完成,一旦到了需要采取最后的决定性行动时,讨论也就无济于事而只能到此为止。

不过我仍然相信,对方法的讨论将有助于掌握这门艺术,至少对于那些不再期待“妙计良方”的人是如此。

无论哪一门艺术实践,无论是木工、医术,还是爱的艺术,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

首先,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

不经训练,便会一事无成;

仅凭“一时高兴”而干某事,那只能算一桩不坏的兴趣爱好,决不会成为艺术大师。

但是,仅仅进行某项艺术实践的训练还不够(比如说每天坚持练习几小时),艺术实践还要求人们在整个生活中严于律己。

有人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再没有比循规蹈矩更轻而易举的事情。

人们不是每天都在最严格的纪律约束下从事最程式化的工作吗?

不过,同样也是事实的是,现代人在工作之余最为放荡散漫,很少自我训练。

只要工作一完,他们就变得懒惰懈怠、无精打采,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让自己“轻松一下”。

这种慵懒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严格程式化生活的一种反抗。

正是由于人们被迫每天8小时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以不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耗费精力,就范于规定的生产节奏,这才使得他们反抗。

只不过,他们采取了一种幼稚可笑的自我放纵的反抗方式。

而且,在这种反抗专制的斗争中,他们丧失了对一切训练的信任,既包括权威强加的不合理的训练,也包括他们为自己制定的合理训练。

没有后者,生活就变得杂乱无章和缺乏专一。

要掌握一门艺术,专一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每个学艺者对此都深有体会。

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专一甚至比律己更为难得。

与此相反,我们的文化总是引向一种见异思迁和朝三暮四的生活方式,这是其他社会很难与之相比的。

比如,同时干几件事情:

读书看报、听广播,与人交谈,抽烟,吃喝等等。

人成了贪婪的消费者,渴望着随时去吞噬一切——图画、酒、知识等。

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感到特别难耐,这种心猿意马的情况也就尤为显著。

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静坐无言,不抽烟,不看书,不饮酒;

他们常常变得敏感烦躁、非得动手动嘴地做点什么不可。

(抽烟就是这种缺乏专心致志的症状之一;

它能同时占用人的手、口、眼和鼻。

掌握艺术的第三个因素是耐心。

同样,任何一个曾努力掌握一门艺术的人都了解,要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功,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想一步登天的人不可能学到艺术。

不幸的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做到有耐心并不比严于律己和专心致志更容易。

我们的整个工业体系恰好助长的是其反面:

急躁。

现代所有的机器都是为了高速运转而设计出来的;

汽车和飞机是为了使我们迅速到达目的地,而且越快越好。

如果新机器能够以一半的时间生产出原来机器生产的等量产品,那么新机器就比原来的机器好两倍。

诚然,这里有重要的经济原因。

可是在如此广泛的领域内,人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由经济价值来衡量了。

机器的优点就应该是人的优点,这就是逻辑。

现代人在办事拖沓时,想到失去的是时间;

可是当他赢得时间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于是又白白地消磨掉。

最后,学习一门艺术的条件还有,对艺术的掌握要全力以赴。

如果不把艺术当成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休想把它学好,最好也不过维持在业余涉猎者的水平上,成不了真正的大师。

对于爱的艺术来说,这一条也不可缺少。

在爱的艺术中,只有半瓶子醋的人远远多于真正精于此道的人,其比例超过了其他任何艺术。

(节选自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要弄清楚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比爱的艺术的理论问题更难,因为只有身体力行这唯一的途径可以依赖。

B、爱是纯个人的体验,人们至少在童年、青年或成年曾以最基本的方式体验过,没有体验过爱的人是完全没有的。

C、任何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如果仅凭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干某事,缺乏坚持不懈的训练,决不会成为艺术大师。

 

D、现代人在工作之余最为放荡散漫。

他们表面无精打采,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遵循严格的程式化生活。

E、现代机器都是为了高速运转而设计出来的,汽车和飞机是为了使人们迅速到达目的地,并且越快越好,我们的工业体系助长了人们缺乏耐心。

【小题2】掌握一门艺术(包括爱的艺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到了需要采取最后的决定性行动的时候,讨论也就无济于事,但是,对方法的讨论将有助于掌握爱的艺术。

B、要掌握任何一门艺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是专一。

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尤其是生活方式中,做到专一非常困难。

C、要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功,没有耐心显然不行。

想要一步登天的人不可能学到艺术,当然也不可能掌握爱的艺术。

D、在爱的艺术中,只有半瓶子醋的人远远多于真正精于此道的人,其比例超过了其他任何艺术。

这样不全力以赴的人,成不了真正的大师。

【小题3】请解释“我们的文化总是引向一种见异思迁和朝三暮四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分)

【小题4】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15岁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

在其后的72年生命里程中,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

她尊重每个人作为人的尊严,竭尽所能帮助弱者,而自己却像一个苦行僧一样。

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疾患:

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等;

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特蕾莎修女在爱的艺术实践中,具备了哪些条件或要求。

3.(14届广东广州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滑稽

有一个人在街上跑,绊了一下脚,摔了一跤,行人笑了起来。

我想,如果人们设想这个人是一时异想天开,在街上坐了下来,那他们是不会笑他的。

别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

因此,引人发笑的并不是他姿势的突然改变,而是这个改变的不由自主,这是一种笨拙。

街上也许有一块石头,这个人原该改变速度,或者绕开障碍,然而由于缺乏灵活性,由于疏忽或者身体不善应变,总之是由于僵硬,当情况要求有所改变的时候,肌肉还在继续原来的活动。

这个人就摔了跤,行人也就笑了。

又假设有一个人,他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可是他身边的东西给一个恶作剧的人弄得一塌糊涂。

他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抽出来时却满笔尖都是污泥。

他以为是坐到一把结实的椅子上,结果却仰倒在地板上。

总之,由于僵硬的关系,他的行动和他的意图适得其反,或者是处处扑空。

在上述两种情况当中,在要求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灵活应变的时候,他却是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的僵硬。

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前者是自发产生的,后者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决定效果的都还是外部条件。

滑稽因此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停留在人物表面上的。

滑稽怎么深入到人物内部去呢?

那就需要这种机械的僵硬无需偶然条件或者别人恶意设置的障碍,就能表现出来。

那就需要这种僵硬从他自身的深处,以很自然的方式,不断找到表现出来的机会。

让我们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脑子总是想着他刚做过的事情,从来也不想他正在做的事情,就跟唱歌的人唱出来的歌词落后于伴奏一样。

总之,当现实要求他有所改变的时候,他却去适应已经过去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情况。

这一回,滑稽就在人物身上落了脚,是这个人为滑稽提供了一切:

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

这些心不在焉的人一般会引发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不在焉的效果还可以加强。

当某种滑稽效果出自某一个原因时,那么,我们越是觉得这个原因顺乎自然,滑稽的效果就显得越大。

把心不在焉作为简单的事实表现出来,我们已经不免发笑。

假如我们亲眼看着这个心不在焉出生成长,知道它的根源,清楚它的来龙去脉,那么它就更加可笑。

现在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

某些缺点与性格的关系不是正和僵化固定的观念与智力的关系一样吗?

缺点是品质的一个瑕疵,是意志的一个僵块,它时常像是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使我们成为可笑的缺点是人们从外部带给我们的缺点,就像是一个现成的框子,我们钻了进去。

这个框子不向我们的灵活性学习,却强使我们接受它的僵硬性。

许多喜剧的标题用的是普通名词,例如《吝啬鬼》《赌徒》等等。

不管你怎样想把喜剧性的缺点和人物怎样紧密结合起来,喜剧性的缺点并不因此就不保持它独立而单纯的存在。

它依然是在场而又看不见的中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只不过是在舞台上依附着它罢了。

有时,它以自身的力量拖着他们前进,拽着他们一起滚下坡去,以此来取乐。

可是在更多的场合,它像弹奏乐器那样玩弄他们,把他们当做木偶一样来操纵。

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喜剧作者的艺术就在于使我们充分认识这个缺点,使我们观众和作者本人如此亲密无间,结果掌握了他所耍的某些操纵木偶的提线,而我们也就跟着耍了起来。

我们的一部分乐趣正是由此而来的。

因此,在这里,使我们发笑的还是一种自动机械的动作,一种和单纯的心不在焉非常相近的自动机械的动作。

要信服这一点,只消注意一下这样的事实就行了:

一个滑稽人物的滑稽程度一般正好和他忘掉自己的程度相等,滑稽是无意识的。

(选自柏格森《笑》,徐继曾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个人由于笨拙而摔了跤,这种笨拙实际上是缘于他姿势改变的不由自主。

B、喜剧作家的创作激情必须以滑稽提供的材料和形式、原因和机会为条件。

C、喜剧性缺点和僵化固定的观念、智力有关,它常常像心灵的一个扭曲部分。

D、喜剧性的缺点是独立而单纯的存在,它常常是舞台上那个看不见的中心。

E、喜剧作者的创作艺术能使观众认识喜剧性的缺点,在欣赏体验中得到乐趣。

【小题2】下面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决定各种滑稽效果的条件都是来自外部的,所以滑稽是偶然的。

B、滑稽要深入到人物内部,得让机械的僵硬很自然地不断表现出来。

C、滑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觉得滑稽的原因顺乎自然。

D、滑稽人物忘掉自己的程度越大,由此产生的滑稽程度就会越大。

【小题3】“僵硬”产生“滑稽”有哪两种情况?

【小题4】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喜剧人物。

他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的骑士,在骑士早已绝迹的十六世纪,拉着邻居桑丘•潘沙“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匪夷所思的荒唐行为。

结合文中观点,分析唐•吉诃德为什么令读者觉得滑稽。

4.(14届安徽安庆省示范性高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文章,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9分)

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就是:

哲学是一门由‘纯粹的概念’组成的学问。

真正哲学的生成不可能依靠编织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如同伏维纳古所正确无误说过的,“伟大的思想来自我们的心。

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

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

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

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

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相比之下,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

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

哲学思想的争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这场争斗会有最终的赢家、天下从此可以归于太平吗?

由于哲学体系具有这一争辩好斗的本性,所以,哲学家要获得认可和名气,其难度比文学家不知要大多少倍。

文学作品只要求读者进入为其提供娱乐消遣或者鼓舞升华的系列文字之中,只须几个小时;

但哲学家的著作却试图使读者的整个思想模式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们要求读者宣布自己在此之前在这一门学科里所学过的、相信过的东西都是错的,现在必须从头开始学习。

另外,现存哲学体系的教授者也成了与新的哲学体系较劲的强力对手――这是他们为保住其饭碗所使然。

事实上,甚至国家政府有时候也会把其偏爱的哲学体系纳入其保护伞下,并且,通过其强有力的物质手段,防范和阻挠其他学说的传播和流行。

再者,如果我们考虑到哲学著作的读者群与欣赏文学作品的人数是和愿意聆听教诲的读者与寻求消遣、娱乐的人数成正比,那么,一个哲学家的出场能够得到多少帮助――这我们自己就可以下判断了。

当然,哲学家能够得到的酬劳是有思想者的击节赞赏和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出现的、不分国籍、为数不多的出类拔萃者的颔首同意;

而大众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凭借权威的力量,才学会敬重这位哲学家的名字。

因此,一个哲学家能为自己在哲学家的青史中留下名字,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节选自叔本华《论哲学与智力》,韦启昌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哲学”的理解,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3分)

A、 

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和对这些疑问进行深入的探索了解。

B、哲学思想形成后,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和程度思考事情。

C、作者用猛兽比喻哲学著作,用绵羊比喻文学作品,意在表明哲学与文学无法和平共处。

D、哲学具有争辩好斗的本性,它可以使著作阅读者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自然段从对哲学奇怪糟糕的定义引入话题,阐述了哲学研究的基础是我们对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

研究者须从内心出发,不呆堆砌纯粹的概念。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思想。

B、第2自然段阐述探索哲学的首要条件,并指明探索过程中精神思想状态至关重要。

功利性等目的会影响探究,难以使人达到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

必须专注于直观所见世界和意识给我们的教诲。

C、第3自然段对文学和哲学进行比较。

二者的读者群体不同,二者的存在方式也有巨大差异。

文学的对象是思想能力参差不齐且众多差异很大的作品可共存;

哲学的对象是少数智者且排他性极强。

D、第4自然段阐释哲学家名留青史难度极大。

争辩好斗的本性使之排斥其它,甚至要求学习者从头开始;

现在哲学体系和政治干预也可能影响学说的传播和流行;

认可者的数量和时间也是重要因素。

【小题3】文章画线的句子中,“鲜花”与“精华”各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3分)

“鲜花”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华”指:

5.(14届广西四市高三联合调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

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

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

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

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

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纳兰性德说过: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

”(《饮水诗·

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

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

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

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

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

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

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

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

“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

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

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

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

因此,词在初期虽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节选自《“苦闷”的灵魂:

唐宋词人的忧患心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