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32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docx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定稿1

六年级上册新课标人教版数学

课程实施方案

——玉碗镇完小

一、六年级数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根据人教版新课程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目标、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结合我校实际对六年级数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认知情况

经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

分数的加减法。

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

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 抽象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边教新知识,边帮助他们弥补旧知识。

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

(二)教材分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同样要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因此,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分析

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5、用“学有所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六年级数学学科发展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位置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

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

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

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一化简比,以及比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大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回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不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百分数

教材分析:

百分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等内容。

百分数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

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大量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有些计算,如求种子发芽率、产品合格率等,还孕伏概率统计思想。

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它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因此,单独编为一章。

百分数的概念,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百分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化为分数、小数来计算,因此,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学会它们之间的互化,计算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答百分数应用题,因其思路、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因此,这里主要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类推,不必作为新知识花很多时间教学。

教学的目标:

1、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使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4、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知道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

教学的目标:

1、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汁图所反应的情况;

2、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

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

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列,第*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

(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

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用数对怎样表示?

小组交流。

小结:

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

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

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活动二:

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三:

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

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

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

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

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

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

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活动四:

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

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

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

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

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

(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

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

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

1.建立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课时总数:

9课时

课题:

分数乘整数1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

因此,教材通过人跑一步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问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

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

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初步理解分数乘法的原型

教师出示例1: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审题后独立试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学生用连加法列式

用乘法列式

借助于分数加法来理解理分数乘法的原型。

活动二:

教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师:

×3都是求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你又都是怎样计算的呢?

全班交流,感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教学例2:

×6=

让学生试做,然后教师强调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活动三:

反馈练习

完成9页中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注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

2、完成练习二中的1、2题。

活动四:

质疑总结。

课题:

分数乘分数2课时

教材分析:

分数乘分数,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个意义非常重要,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不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本单元的难点。

因此教材还是借助于画格涂色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例4教学在乘的过程中的简捷的书写格式。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学生可能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需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4:

工人叔叔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画、涂)理解要求

小时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

是多少。

列式:

×

进一步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活动二:

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出:

小时粉刷多少呢?

再一次动手折、画、涂,来理解

小时粉刷多少.并写出计算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全班同学进行观察,归纳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即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分母。

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

让学生独立试做。

集体订正,说怎样计算更简便?

教师强调:

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教师:

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强调分数乘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活动三:

巩固练习。

完成11页中的做一做。

完成练习二中部分练习题。

活动四:

质疑总结。

(略)

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为基础。

教材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时,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

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接着再通过例6教学怎样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培养学生的简捷思维能力,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由于在讲小数乘法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已被推广和应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用类推的方法得到整数乘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使学生知道在运算时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得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中的数的特征,选择正确、合理的简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例5:

让学生计算并观察每组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

×

×

)×

×(

×

)×

×

×

指名与全班交流。

教师加以点拔。

总结规律: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活动二:

应用定律进行简算。

教师出示例6:

让学生独立试做,发现简便算法。

然后指名汇报,说说在简算时分别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活动三:

巩固练习。

完成14下面的做一做。

订正时注意让学生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

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活动四:

课堂小结。

课题:

解决问题

(一)2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

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

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

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并能正确地解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

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是什么意思?

(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列式为:

2500×

=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

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