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95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PPTX 页数:345 大小:43.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5页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5页
亲,该文档总共3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3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汇总(全)PPT资料.pptx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忽视了更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

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就是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二、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马克思说过: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

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

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第二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三、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过断层的古老文化。

它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光芒四射,而且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有的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即使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

第二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四、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这一千秋伟业的认识前提就是要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

国情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不够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

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第二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五、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服务从古今中外杰出人才的成长过程来看,除老师的教导和课堂学习外,无一不是从前人留下的文化精品中得到启发,受到熏染。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那些宝贵的经典能给予人无尽的滋养。

了解这些经典,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它们多是开放的体系而非实证的结论,是关于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的论述,因而既是超越时代限制的,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对后来者极富启迪作用。

第二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谢谢欣赏,THANKYOUFORWATCHING,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生命的律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壹贰叁,熟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能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珍视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使命感,担当起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

纽约时报报道,在哈佛大学当下最受欢迎的三门通识类选修课中,有一门“中国课”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那就是“中国哲学概论”。

在能同时容纳千名学生就座的桑德斯剧场,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为美国学生们讲解生活在2500年前的东方先哲的思想,学生们要认真阅读经过翻译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并积极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国的国学经典在哈佛大学获得如此广泛的受众,足以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

第,节,壹,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一、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由原始文化发展到国家形态文化的时期,先秦文化既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集中呈现,又为后世文化奠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和文化元基因,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

之后2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对先秦文化的延展与回应。

因此,先秦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夏代文化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夏代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县)等地。

夏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部落社会结束、中国国家形态形成,中国至此由原始社会的无序状态进入国家行政管理的有序时代。

文化成就由于夏代历史久远,也没有成熟的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较为罕见。

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文化的重大发现,文化遗址中包含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对夏代文化的认识国家形态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官的出现,使中国至此进入行政管理的时代。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二)商代文化商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里程碑商代建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灭亡,最早建都亳(今河南商丘),以后多次迁都。

盘庚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所以又叫作“殷商”。

商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里程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重要文化现象

(1)青铜器制造水平的登峰造极。

青铜的冶炼与制造技术在商代已经炉火纯青。

尽管中国不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制造青铜器的国家,但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与制造水平堪称当时世界第一。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二)商代文化儒的出现商代是祭祀盛行的时代,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民间婚丧嫁娶,人们都要通过祭祀的方法来占卜天地、预测吉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

那些从事祭祀活动、掌握了祭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被人们称作“儒”或“术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

这样,知识分子群体在商代兴起。

商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商代以前,文化只能以实物传承和口口相传,文化成果的遗失和变形不可避免。

文字的出现,不仅可以记载、整理文化成果,使文化传承更具有客观性,同时对文化传播和文明导向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周代文化周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标志周代建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灭亡,建都镐(今陕西西安)。

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期。

重要文化成果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基础,20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正是以这个基础为起点的。

对周代文化的认识周代是中国封建制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二、两汉经学

(一)经学释义辞海把“经”字定义为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

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学说,训解、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

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经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学产生于西汉。

春秋末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孔子编订和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为“六经”,后世儒生们以“六经”为范本学习儒家思想。

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他均未能幸免于难。

西汉文景时期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经书得以传世。

因乐亡佚,遂成为“五经”。

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董仲舒和今文经学董仲舒是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以研究春秋公羊学为主,融合阴阳家、黄老、法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思想体系。

大一统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

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认为春秋最重“元”,“谓一元者,大始也”。

三纲五常董仲舒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

帝王授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称为“天子”。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董仲舒和今文经学更化秦行法家政治,刑罚惨苛。

汉律大体沿袭秦律,西汉路温舒在尚德缓刑书里说,“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董仲舒说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刑主杀,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重德而不重刑。

所以他主张更化,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

推阴阳灾异汉武帝认为,一切宜忌以五行家为主。

五行家得到汉武帝的尊信,成为日常生活的指导者,儒家和它合流是很自然的。

春秋记录天变灾异,原来并不含什么迷信的意义。

断狱儒家谈德治,向来与法家刑名之学对立。

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大狱,儒法两家合流。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魏晋玄学

(一)玄学释义玄学是汉末魏晋时期至宋朝中叶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哲学思潮。

“玄”这一概念,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西汉扬雄在太玄玄摊中说:

“玄者,幽摊万类,不见形者也。

”三国魏王弼在老子指略解释道:

“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学术主潮。

(二)基本特点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魏晋时人注重研究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老子又称道德经,庄子又称南华经,此二书被视为“玄宗”,并以之注解周易,王弼的周易注与周易略例两书,就是以老庄解周易的代表作。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派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秦汉时期的哲学,注重宇宙生成问题,魏晋玄学则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本体论思想。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二)基本特点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先秦的老庄学以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即儒家礼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学的老庄学,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玄学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针对汉儒支离烦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魏晋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因此玄学的思辨性很强,辨析名理成为玄学哲学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四、隋唐佛学

(一)隋唐佛学勃兴的缘起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在传播佛经过程中创造出“连类”与“格义”的方法,使佛经翻译逐渐越过了语言和文化思想的障碍,促成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逐步融合。

其次,隋唐王朝看到了佛教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权稳固方面的重大作用,对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扶持。

再次,隋唐王朝的经济繁荣,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后,隋唐佛学与空前繁荣的隋唐文化密不可分。

唐太宗授命孔颖达等经学家编定五经正义,推进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二)隋唐佛学的兴盛据史书所载,隋代佛教寺院达四五千所,到唐代,寺院竟然增到四万多所。

随着佛教的兴盛,还大肆开凿石窟,最为壮观的艺术成果当数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我国佛教史上有影响的教派,也大多数在隋唐时期形成。

例如,隋朝时形成的天台宗,以及唐朝形成的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等皆是。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佛教哲学中国化体系的理论特征隋唐佛教各宗派的理论虽然各异,但在思辨结构上又有共同性:

一是佛教哲学利用形而上学的抽象,在现实世界背后设置一个超现实的神秘本体,赋予其“法性”“佛性”“真如”“圆成实性”等名字。

二是把神秘本体同现实世界对立起来,用“缘起论”“中道观”“二谛义”等貌似辩证法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证世界万物都是待缘而起、虚幻不实的。

三是认为只有抛弃人的正常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既破“我执”(认识主体),又破“法执”(对象世界),“人境俱夺”,才能达到“真如”“佛性”的“智慧”境界,实现主体与绝对本体的冥合,进入彼岸世界。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五、宋明理学

(一)理学概述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二)程朱理学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集。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

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

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六、清代实学

(一)实学界定“实学”概念由来已久。

“实学”,是以“虚”的、“伪”的学问作为参照系,这个特点也是后来“实学”研究的共同特征。

“实学”有广义、狭义之区别。

广义之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

而狭义之实学则是指发轫于北宋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直至晚清洋务运动之前的实体达用之学,是在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社会变革思潮和思想解放运动。

(二)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清代前期,许多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晚明理学的空疏无本是导致明王朝覆亡的重要根源。

这种反省,流露出对宋明理学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

清初实学在力矫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改空谈为实证,弃独断是质测,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的众多实际领域,如天文、地理、九经、诸史、风俗、吏治、财赋、典章、制度等。

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第一节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三)清代实学的影响清代实学产生于“天崩地解”的明清之交,其在痛定思痛中高扬的“经世”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清代儒学历程。

颜李学派、浙东史学,特别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晚清儒学,都从清初的实学中汲取了强大的动力。

实学源于中国,流传于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国际性学问。

中国实学传入朝鲜、日本后,与朝鲜、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实学和日本实学。

第,节,贰,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

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很多都是有思想有才能的人,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但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诸子百家所谓诸子百家,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东汉班固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儒、道、墨、法四家,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

(一)儒家及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处世原则。

重视血亲人伦,仁慈亲和;

重视现世事功,刚健中正,以救世安民为己任;

重视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修身、尊崇君子的人格追求。

关注现实的积极入世追求。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和谐人际关系。

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

(二)道家及其思想道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道法自然、宁静淡泊、无为自适。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只有自然运行,天地才可以运化万千,宇宙才可以和谐,人类社会才可以协调有序,六畜才可以兴旺,万木才可以常青。

道家的行为取向是超世无为,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做任何努力和改变,顺其自然。

道家认为,人生在世,要受到无数外在的约束,如声色之乐,功名利禄之欲,甚至死亡之惧,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不刻意去有所作为,才能领会到人生的意义。

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三)墨家及其思想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墨子思想中的“兼爱”“非攻”,对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界限,提倡不分彼此、不别亲疏、没有等级地爱一切人,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四)法家及其思想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法先王”思想,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将“法”的意识深深地植入人的心中,让百姓知晓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懂法、服法,从而使法律易于执行,引导人们步入一条知法守规之路。

法家最值得称道的是树立了“法不阿贵”的平等观,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与时移”的主张,坚持历史进化论,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第二节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第,叁,贰,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第三节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一、正心修身的追求中华民族最讲究修身,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基。

儒家有句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把“平天下”和“修身”提到了同等高度。

由此可见,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老子说: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意思是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

老子又说:

“重积德,则无不克。

”这更是指明了个人的修身不仅是处世的条件,更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一)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条正心修身之路。

安贫不是目的,乐道才是关键。

为什么要安贫?

因为人一旦把心思都用在追逐钱财上,就会滋生很多执着心,不可能一心向道。

而且,古人认为,人一旦富贵了,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也会滋长更多的私心,欲罢不能,这更是对求道的干扰。

作为一种正心修身的方法,安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求道,修炼自己的心智;

乐道则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下的贫苦,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节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

(二)勤劳节俭如果说,勤劳的美德是开源,那么,节俭的美德就是节流。

正是依靠着勤劳与节俭,人类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成长。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勤俭节约。

节俭,自古以来就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左传中说: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意思是说: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尚书对一国之君的要求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中要节俭,中国古代的圣贤之君都是这样做的。

中华传统美德,(三)明礼诚信明礼诚信应当是当代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之所以把“明礼”和“诚信”放在一起,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明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

“明礼”只有表现了人内心“诚信”的本质,才不会流于虚伪的形式或繁文缛节;

“诚信”只有通过“礼仪”“礼让”,才能够最恰当、最真实地表现出来。

礼记对“礼”有一个解释:

“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这说明古人已把“忠信”视为“礼”的本质。

“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