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90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按要素编制制度.docx

按要素编制制度

1法律法规与标准获取与定期评审制度1

2机构与职责2

2.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2

2.2安全例会制度5

2.3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8

2.4安全投入制度10

2.5安全承诺制度12

2.6职工工伤保障管理制度14

2.7职工工伤与赔偿制度16

3风险管理16

3.1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6

3.2风险评价与控制制度20

3.3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22

3.4重大危险源风险管理制度29

3.5变更安全制度31

3.6风险信息更新制度31

3.6供应商风险管理制度32

4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32

4.1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与定期评审规定32

4.2操作规程建立与落实制度34

5安全培训教育制度37

6生产设备设施安全41

6.1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制度41

6.2安全设施管理43

6.2.1安全设施管理制度43

6.2.2防雷、防静电管理制度48

6.3生产设备安全制度49

6.4特种设备安全制度53

6.5气瓶安全57

6.5.1气瓶管理制度57

6.5.2气瓶接收登记制度58

6.5.3气瓶充装前检查制度58

6.5.4气瓶充装制度59

6.5.5气瓶充装后检查制度60

6.5.6气瓶登记建档、标识、定期检查和保养制度60

6.5.7气瓶储存、发放制度61

6.6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管理制度62

6.7工艺安全64

6.7.1工艺安全制度64

6.7.2工艺技术安全制度66

6.7.3工艺风险分析制度69

6.7.4开停车管理制度70

6.8公用工程安全72

6.8.1电气安全制度72

6.8.2通风安全制度76

6.8.3仪器仪表安全管理制度76

6.8.4供蒸汽安全制度79

6.8.5供水安全制度81

6.8.6防腐保温(保冷)安全制度82

6.9设备设施拆除安全制度84

6.10设备设施报废制度85

6.11罐区安全管理制度86

6.12渣池管理制度87

7作业安全87

7.1作业许可管理制度87

7.2作业环节安全90

7.2.1安全生产值班制度90

7.2.3进入充装车间规定92

7.2.4成品检验安全制度92

7.2.5厂内交通安全制度93

7.2.6化验操作安全制度94

7.2.7作业场所安全防护制度96

7.2.8班组安全活动制度99

7.2.9门卫制度102

7.2.10资料档案室安全制度102

7.3警示标志管理制度103

7.4承包商管理105

7.4.1承包商管理制度105

7.4.2施工安全制度105

8职业健康107

8.1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107

8.2职业危害告知制度110

8.3职业危害申报制度111

8.4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112

8.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113

8.6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14

8.7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115

8.8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117

8.9职业危害综合治理制度118

8.10职业病应急制度119

8.11职业病人管理制度120

9危险化学品安全120

9.1危险化学品综合管理制度120

9.2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制度123

9.3乙炔气瓶管理制度124

9.4电石管理制度125

9.5丙酮管理制度126

9.6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127

9.7化验室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129

9.8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管理制度130

10事故应急130

10.1事故应急制度130

10.2事故管理制度132

10.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135

11安全检查与自评135

11.1安全检查制度135

11.2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制度137

12消防管理制度139

12.1消防组织及责任制落实制度139

12.2消防教育与培训制度147

12.3消防检查制度148

12.4防火、防爆管理制度149

12.5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156

12.6用火、用电管理制度157

12.7火险隐患整改制度158

12.8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158

12.9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159

12.10消防值班制度159

12.11义务消防组织管理制度160

12.12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161

13环境保护制度162

6.2安全设施管理

6.2.1安全设施管理制度

第一条安全部负责对安全设施的管理工作。

第二条安全部应建立健全安全设施台账,生产车间应建立健全本车间安全设施便服台账。

第三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设置安全设施,溶解乙炔装置配备的安全设施设置应符合:

1、乙炔发生器:

温度、压力检测设施;乙炔发生器与高位水槽设置液位控制装置;乙炔发生器与气柜间设置安全水封;多台乙炔发生器的汇气总管与每台发生器之间、接至厂区的乙炔管道上设置安全水封或阻火器;乙炔发生器岗位设置氮气置换装置和防真空措施;乙炔发生器、气柜、管道等设置防冻措施;

2、乙炔压缩机前设置低压安全水封或安全器;

3、乙炔气柜与乙炔压缩机设置低限报警联锁装置;

4、乙炔压缩机设置限压报警联锁装置;

5、乙炔压缩机设置安全阀;

6、净化岗位设置符合要求的冲洗和洗眼设施;

7、乙炔充装排设置充装用冷却喷淋水和紧急喷淋装置;

8、在下列部位设置阻火器:

乙炔高压干燥器出口管路;乙炔各充灌排的主截止阀前;乙炔充灌排的各分配截止阀后;乙炔放空管;高压乙炔回气管路;

9、生产区内按照GB50016、GB50140,设置消防通道、消火栓、消防泵和灭火器材;

10、乙炔的放散或排放引至室外,引出管口高出屋脊1m;

11、按照GB50057、HG/T20675-1990,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并在乙炔生产车间入口处设置消除人体静电设施;

12、按照GB50058和GB50031,在乙炔装置内采用防爆级别和组别为dⅡCT2的防爆电气装置;

13、按照GB50493,在乙炔发生器、乙炔压缩机、乙炔充装、乙炔汇流排、实瓶库、电石库、净化装置等区域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不具备设置固定式条件时,应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14、生产厂房建筑结构满足GB50031规定的泄压面积、耐火等级、遮阳、通风、防雨雪要求;

15、配备各类机动车辆使用的阻火器。

第四条接触乙炔的设备设施严格按照规定选用材料。

凡与乙炔接触的计量仪器、测温筒、自动控制设备等,严禁选用含铜量70%以上的铜合金,以及银、汞、锌、镉及其合金材料制造的产品;阀门和附件采用钢、可锻铸铁或球墨铸铁材料,或采用含铜量不超过70%的铜合金材料。

第五条空分装置配备的安全设施应符合:

1、生产能力≥150m3/h,自有气瓶2500(含)只以上;

2、按照SH3063-1999,在易燃、易爆、有毒区域设置分析室,在氧气(液氧)、氮气(液氮)、稀有气体生产、使用的封闭与半封闭场所设置氧气浓度检测报警设施,报警信号发送至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控制室或操作室;

3、按照GB50351,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氧储罐设置防泄漏围堰;

4、按照GB16912-2009,在输送氧气(包括液氧)和氢气的设备、管道、阀门上的法兰连接和螺纹连接处安装防静电设施;

5、按照GB50057,在厂区安装防雷设施,防雷最大冲击接地电阻符合GB16912的规定;

6、按照GB50016、GB50140,配置消防设施与器材;

7、按照GB50058设置电力装置;

8、按照GB11651配备个体防护设施;

9、厂房、库房建筑符合GB50016、GB50160的有关要求;

10、按照GB16912,在工艺装置上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设置超温、超压、防火、防震动(位移)等检测仪表、声和/或光报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11、配置空分装置主冷及液氧储槽乙炔或碳氢化合物的检测设备;

12、生产使用设备做到“六有六必有”,即:

有轮必有罩、有轴必有套、有台必有栏、有洞必有盖、有轧点必有挡板、有特危必有连锁。

第六条变压吸附制氢系统配备的安全设施应符合:

1、各单元及设备间的安全距离符合GB50177的规范要求;

2、氢气压缩机按GB50177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氢气压缩机前设氢气缓冲罐,确保吸气侧氢气为正压;

3、氢气罐按GB50177设置安全设施;

4、氢气放空管阻火器设置符合GB50177的要求;

5、按GB50177设置氢气灌装系统;

6、有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设施选型,不低于氢气爆炸混合物的级别、组别(ⅡCT1);

7、有爆炸危险房间的照明采用防爆灯具,且不得装在氢气释放源的正上方;

8、有爆炸危险房间内,设氢气检漏报警装置,并与相应的事故排风机联锁,当空气中氢气浓度达到0.4%(体积比)时,事故排风机应能自动开启;

9、氢气站的防雷及接地符合GB50177的规定;

10、制氢间和氢气储罐设高度不小于2.5m的不燃烧实体围墙与四周隔断,并设安全警戒标志;

11、设置超温、超压等检侧仪表、声和/或光报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第七条水电解制氢系统配备的安全设施应符合:

1、各单元及设备间的安全距离符合GB50177的要求;

2、氢气压缩机按GB50177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氢气压缩机前设氢气缓冲罐,确保吸气侧氢气为正压;

3、氢气罐按GB50177设置安全设施;

4、氢气放空管阻火器设置符合GB50177的要求;

5、按GB50177设置氢气灌装系统;氧气回收并充装的,设置防错装接头;设置氧中氢含量和氢中氧含量在线检测装置;

6、有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设施选型,不低于氢气爆炸混合物的级别、组别(ⅡCT1);

7、有爆炸危险房间的照明采用防爆灯具,且不得装在氢气释放源的正上方;

8、有爆炸危险房间内,设氢气检漏报警装置,并与相应的事故排风机联锁,当空气中氢气浓度达到0.4%(体积比)时,事故排风机应能自动开启;

9、氢气站的防雷及接地符合GB50177的规定;

10、制氢间和氢气储罐设高度不小于2.5m的不燃烧实体围墙与四周隔断,并设安全警戒标志;

11、设置超温、超压等检侧仪表、声和/或光报警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

第八条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应配备的安全设施:

1、二氧化碳气系统设置自动放空安全水封设施,液体二氧化碳钢瓶充装计量器具设置超装报警和液体二氧化碳自动切断装置;

2、钢瓶充装区域设置液体二氧化碳钢瓶泄漏紧急处理设施;

3、汽车罐车充装设置防超装和报警设施、充装管线自动切断装置;配备电子衡器,对完成充装的罐车进行充装量的计量和复检;配备超装汽车罐车卸车的设施;

4、设置防止氨气泄漏的事故氨气吸收装置(以下简称吸收装置),吸收装置至少具备处理30分钟生产装置满负荷运行产出的氨气能力;

5、氨气系统安全水封设施的排空口引至吸收装置。

第九条毒性液化气体的充装站应配备的安全设施:

1、充装剧毒液化气体的充装站,配置在充装同时可防止气体逸出的负压操作系统;

2、厂房内除设置一般机械通风外,还应备有事故排风装置;

3、盛贮剧毒液化气体的容器设置在室内,并设有可在容器四周形成水幕制止突发性事故而造成毒性气浪的给水装置。

第十条充装可燃性气体的充装站应配备的安全设施:

1、厂区内火灾爆炸危险区的划分,变、配电所和控制室的设计,电气设备和装置的选型及机械排风条件安全技术要求符合GB50058的规定;

3、充装厂房按GBJ16设置有足够泄压面积的安全排气装置,充装重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泄压排气装置应安放在其室内顶部;充装重度大于或等于空气的气体,厂房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应设有机械排风设备;

3、站内电气装置符合GBJ232中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充装腐蚀性气体的充装站应配备的安全设施:

1、站内的设备、管道、阀门及连接件与密封件,根据所充装气体的腐蚀性,选用相应的耐蚀材料;

2、设备及管道系统上安装的压力指示计采用耐蚀膜片式。

如采用普通式压力表,检验周期不应超过6个月;

3、液化气体气瓶充装站,经常保持干燥环境,同时还应备有对设备、管道、阀门、气瓶进行干燥的设施。

第十二条安全设施管理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安全设施,安全设施应编入设备检维修计划,定期检维修;

第十三条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维修拆除的,检维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第十四条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规范管理,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的记录

第十五条对风险较高的系统或装置,要加强在线检测或功能测试,保证设备、设施的完整性。

6。

3特种设备安全制度

6.2.2防雷、防静电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施的管理,规避因雷电、静电引起的事故风险,保障本公司安全生产,保证人员及财产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于本公司的防雷、防静电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盛装易燃易爆物料的设备,必须加设防静电装置,并经常检查,保障无损、好用。

第四条输送易燃易爆物料的管道,必须做好防静电连接,并保证可靠。

第五条输送易燃易爆物料时,要严格控制流速,伸入贮罐的进料管道应加伸长管,从底部进料,以防发生事故。

第六条在装卸可燃液体过程中,禁止从槽车或其他容器中取易燃易爆液体样品,如需取样,应在停止取样5分钟后进行。

第七条凡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欧姆。

第八条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不得与避雷和电器保护的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应单独设置,并离开避雷的接地装置至少3米以上。

第九条生产装置、设备、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防静电设施和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应符合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第十条设备、贮罐、管道等到防静电接地线,应单独与接地体接地干线相连,不得串联接地。

第十一条接地的安装,应在设备、贮罐等到底角边缘上钻孔,端子用不小于M10的螺栓连接。

第十二条防静电产工段或场所中,机械尽量采用齿轮传动,当采用三角带传动,必须选用防静电三角带,当使用普通三角带传动时,必须采取提高其表面导电性能的措施。

第十三条为防止雷电可能造成的破坏,独立避雷针、避雷器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欧姆,接地电阻的测定必须在每年的雷季前进行一次。

第十四条每个避雷针应设单独的接地极板,避雷针装置必须与其所保护的所有金属物体绝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