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08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输血程序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4.6具体按以下流程执行

急性输血反应流程

输血过程中(护士观察)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停止输血核对血袋标签采抗凝血与非抗主治医师及

和受血者姓名凝血各1份、血输血科人员

血型等袋连同输血器一诊断、处理

同送输血科、治疗

5疑似输血传染病处理程序

5.1有输血传染病发生者,按两个主线追溯(血液中心和受血者医院)

5.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5.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5.4具体按以下流程执行。

疑似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疑似患者输血传染病

(确认HIV、HCV等传染病)

献血员输血前传当时实患者在输血后

染病检测验记录到目前为止是

否有其他感染途径或机会

献血员用到其当时试

目前是他患者验记录

否阳性目前情质控

5.5传染病的上报:

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6相关文件/支持性文件

6.1《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

6.2《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

6.3《医院输血反应判断标准》

6.4《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7记录

7.1输血反应调查表

7.2输血反应评估报表

输血反应调查表

1.患者一般情况

科别:

姓名:

性别:

(男/女)年龄:

诊断:

住院号

血型:

Rh(D)输血史:

(有/无)妊娠史(有/无)过敏史(有/无)

2.本次输血情况:

住院后第1~2次输血;

3~4次;

>

4次:

全血ml,红细胞ml,

血浆ml;

血小板ml.

3输血时的状态:

手术中ml;

手术清醒状态ml;

一般状态(病房)ml

抢救中ml;

输血前体温℃:

输血前用药(异丙嗪地塞米松其他)大剂量输血(有/无)

4输血反应发生时间:

输血过程中:

(输血后30分钟:

输血后1、12、24、48小时>

5天)

5输血反应情况:

(1)发热反应:

发冷、寒战、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2)过敏反应:

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3)溶血反应:

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

DIC。

(4)输血后紫癜:

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班状出血、血小板下降。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窘迫。

(6)非心源性肺水肿:

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7)无任何反应。

(8)其他。

(9)填表时间:

年月日观察者签名:

 

输血反应评估报告(实验室)

1.患者一般情况

2.输血成分:

输血量:

反应时间:

3.输血反应临床症状:

4.实验室检测结果:

5.复查患者原血样:

ABO血型Rh(D)抗筛试验

复查供血者血样:

ABO血型Rh(D)

再次交叉配血试验:

盐水法特殊介质法

6新采患者血样:

血袋血样:

交叉配血试验:

盐水法:

特殊介质法

7新采血样:

血清颜色:

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血常规尿常规

评估结果:

评估者:

评估日期:

临床输血应急预

1目的

为保障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患者,特制定本应急工作预案。

2编制依据

《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

《艾滋病防治条例》

3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院范围内紧急输血与抢救。

4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输血应急工作实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5组织及职责

5.1为做好临床输血应急工作,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临床输血应急集领导小组。

组长:

主管院长

副组长:

输血科主任

成员:

各临床科室主任

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教科研处,医教科研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5.2职责

5.2.1主管院长统一协调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5.2.2医教科研处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5.2.3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5.2.4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6预案分级与应急措施。

按临床应急输血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不良反应分为三级。

6.1三级(黄色)警戒:

自然灾害等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人数在5人以内,库存血液不足20000ml时为三级,由输血科完成发血及配血工作。

6.2二级(橙色)警戒:

自然灾害等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人数在10人以内,库存血液不足40000ml时为二级,由输血科完成发血及配血工作,并向供血单位求助。

6.3一级(红色)警戒:

自然灾害等事件所造成10人以上伤亡人数时,不管库存有多少血液都视为一级警戒。

7预案自动与终止

7.1应急响应

7.1.1在正常工作日,行政办公室接到突发事件后,立即报告医教科研处主任及相关人员。

7.1.2节假日及下班后,总会班接到突发事件后,立即报告医教科研处及代班领导。

7.2接到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事件事,领导小组要根据紧急善的程度评估级别,根据备注库存情况和患者多少,宣布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7.3在接到发生一级突发事件通知的科室,应做好输血前一切准备工作,包括血样采集、标识及送检和取血。

7.3.1血样采集:

紧急情况下给患者静脉插管,并用该插管采集配合试验用的血样,建立静脉输注能吃,尽快交血样及申请单送到输血科。

7.3.2血样标识:

每个患者的血样管和申请单上应该清楚的贴有患者姓名和唯一标识的住院号标签。

如无法识别患者,应该使用某种紧入院号或标识。

在确信获得了患者准确信息后,才使用姓名;

短时间内同一患者的二次申请单用血,使用与第一份申请单和血样上相同的标识编号。

7.3.3多名工作人员处理紧急情况时,应该有一名负责备注申请并和血库进行联系,告诉每个患者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得到血液的数量、种类、领取人、送血人和输血地方。

7.4输血科负责核实病例人数、用血量及血型,必要时与血站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并操作规程进行相关工作。

血库也可能会发放0型备注,特别是当确认患者身份可能出错的时候。

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这可能是避免严重的不配合输血的最安全的方法。

7.5医教科研处组织输血科进行应急备血,及时做好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和业务调配。

7.5.1准备了解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需要输血病例人数、品种、血型等,及时通知输血科,并将情况上报院领导。

7.5.2及时与血站进行沟通、求援,以保障备注及时送到。

7.6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紧急输血突发事件报告扣,应立即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并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7.7在第一次抽检血样时预留传染病血样待查。

7.8输血千知随后补签。

7.9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

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备注,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7.10新闻发布

7.10.1一级突发事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布情况。

7.10.2二级突发事件,由本院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布情况。

7.10.3三级突发事件,由本院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发布情况。

7.11应急结束

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患者不足5%rgk,一级事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宣布应急结束。

二级事件由临床输血应急翁小组宣布应急结束。

三级事件由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

8总结评估与改进

对每一起临床应急输血事件,按不同的预警级别由组织机构组织搞定调查报告,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建议。

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调整和修订。

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改变,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临床输血就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及时组织修订。

9本预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10附则

10.1本预案由临床输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10.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1突发事件临床输血应急预案流程图

突发事件临床输血应急预案流程图

120急救患者(多人)

急救中心主任,急救中心内、外科主任组织协调抢救,填写输血申请单、

医院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输血前四项检测单抽血样送检、输血

知情同意书。

输血科值班人员急查血型,根据库存血量报血站送血、同时报医院总值班和输血科主任;

血站备注不足时,请求血站在各医院调配,同时报医院医教处和输血科主任,联系血液。

准确完成交叉配血

血液送到抢救现场

输血前血液及血液制品储存管理程序

本程序规定了临床输血前的储存保管,确保备注及血液制品在血库发出后到输注给患者前,储存于正确的温度范围内。

保证血液质量及血液成分的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院血液在输血前整个过程的储存与保管。

3责

3.1本程序由输血科归口管理。

3.2输血科负责血液在输血科应按照不同的血液成分储存于不同的储血备内。

3.3临床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的温度控制及不同血液成分的储存要求。

3.4设备科负责提供输血科专用储血设备。

4.工作程序

4.1输血科要求接受血站善恶的血液成分,并储存于不同的备注储存设备内。

4.2输血科每天定时记录储血冰箱温度。

4.3输血科每周进行冰箱消毒、定期冰柜化霜、消毒等。

4.4临床科室取回血液后不同成分输血要求及时输血完成并做好记录。

5血液的储存条件

5.1红细胞和全血

5.1.1红细胞和全血必须储存于2~6℃范围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冰冻。

5.1.2血液从冰箱取出后在30分钟以内输注。

如果不立即输注,应保存在2~6℃范围内的储血专用冰箱内。

5.2浓缩血小板

5.2.1血小板必须存在20~24℃的血小析振荡箱内,惟保存其功能。

5.2.2血小板可在期被限定在1天或5天,具体时间取决于使用的血袋类型。

5.2.3浓缩血小板应该尽快输注。

不得将其置于冰箱中。

5.3新鲜冰冻血浆

5.3.1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血库储存温度是-20℃或者更低,直到其输注前解冻。

5.3.2新鲜冰冻血浆应该在血库37℃的水浴中融化,融化后30分钟内轮流。

如果不立即输注,应该储存于2~6℃的冰箱内,并在24小时内输注。

6储血设备

6.1血库专用冰箱应该每4小时监测并记录一次或自动报警记录,以确保温度处于正确的范围内。

6.2所有的储血冰箱应该专门用于保存备注。

应该培训所有的人员执行以下程序:

6.2.1仅当需要取出或放入血液时打开冰箱门。

6.2.2血液摆放要为冰箱内冷空气流通留有空间。

应该将血液竖立旋转于篮中或平放于货架上。

不应将其放置太紧密,以便于冷空气流通。

6.2.3不要在冰箱内放置其他物品。

6.3储血冰箱定期消毒(每周一次)并作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相关文件/支持性文件

7.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7.2《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

8记录

8.1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表(表2-27)

成分输血指南

通过对成分血液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临床用血的安生性与有效性,使临床用血更加科学合理。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院临床用血指导。

3职责

3.2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核发布。

3.3输血科负责监督执行,年月度统计与上报。

3.4各临床用血科室负责执行。

3.5医教科研处负责执行。

4术语

成分输血: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不,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应制品,称为成分输血。

4工作程序

5.1内科输血指南

5.1.1红细胞

用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们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

60g/L或血细胞比容<

0.2时可考虑输注。

5.1.2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

50x109/L一般不需输注。

(2)血小板计数在10x109/L~50x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3)血小板计数<

50x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两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轮流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x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1小时测定值。

CCI>

10者为输注有效。

5.1.3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2、5、7、9、10、11或抗凝血酶3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新鲜冰冻血浆。

5.1.4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8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5.1.5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5.1.6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休、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眨眼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1.7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

0.5x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生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5.1.8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8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8因子浓缩剂。

5.1.9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70g/L或血细胞比容<

0.22,或出出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5.2临床外科、妇产科输血指南。

5.2.1浓缩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

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

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5.2.2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

100x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

50x109/L 

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x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5.2.3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1)PT或APTT>

正常值范围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

5~8ml/kg)

5.2.4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昌都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回输自体全血不受本指征限制,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到组织细胞。

贫血及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会氧输送,但这两者的生理影响是不一样的。

失血达总血容量30%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年轻体健的患者补充足够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就可以完全纠正其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

全血或血浆不宜用作扩容剂。

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首选红细胞制品。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2)无器官质性病变的患者,只要血容量正常,血细胞比容达0.20(血红蛋白>

60g/L)的贫血不影响组织氧合。

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输出血的增加圆月弯刀氧离曲线右移而代偿;

当然,心肺功能不会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

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手术患者在血小板>

50x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司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竭、严重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分娩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循环、肾衰竭、严惩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要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时应快速输注,产一次性足量使用。

(4)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能维持正常。

即患者血液转换量达全身血液总量,实际上还会有1/3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仍然有足够的凝血功能。

应当注意,休克没得到及时纠正,可导致消耗性凝血障碍。

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

禁止用FFP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5.3临床儿科输血指南

5.3.1红细胞

Hb<

70~90g/L时考虑输血。

30g/L者为急症输血指征。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可输注红细胞。

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溶血、白血病等,输注红细胞为主。

5.3.2血小板

(1)血小板计数(50~100)x109/L时,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血小板计数<

50x109/L时,有部分自发性出血,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

20x109/L时,多有自发性出血,输注血小板。

儿科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以特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碍。

因体外输注的血小板在体内的半存活期公为1~2天,一般需2~3天输注一次,并由于多次输入可产生血小板无效轮流的发生,故要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

5.3.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2、5、7、8、9、10、11或抗凝酶3的缺乏,并伴有出血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新鲜冰冻血浆。

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是儿科常见的先天性凝血因子(8、9)缺乏性疾病,治疗时可用FFP代替(含量:

1U/mlFFP)。

需8因子单位数=预期提高值x0.5x体重(kg)。

因8因子生物半衰期为10小时,所以每12小时应半量输注一次。

严重肝病患者或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者可考虑补充FFP。

甲型血友病8因子输注表见表2-28

表2-28甲型血友病8因子输注表

损伤预期达到浓度(U/100ml)应补因子量(U/kg)

轻度自发出血15~208~14

严重出血20~4010~15

大手术8035~50

5.4其他

肾病综合征、肝石化等伴明显伴明显低蛋白血证者,应反复多次输白蛋白。

小儿免疫功能差、在严重感染期时,应结合临床情况考虑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6血液产品使用指南

6.1成分血液制品

6.1.1红细胞

品名特点保存方式作用及适应症备注

及保存期

浓缩

红细胞

(CRC)

7相关文件/支持性文件

临床输血服务控制程序

通过对本院临床输血过程相关服务环节的规定,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认并能够予以满足。

适用于本院临床输血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和部门,从工程师填写输血知情、血样采集、核对、血液输注、输注后观察全过程服务环节控制。

3.1本程序由输血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

3.2输血科负责并确保血型鉴定、配备结果的正确,并提供临床需要的血液产品。

3.3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患者的病情情况,正确掌握输血适应症,在患者知情并了解输血利与弊的情况下接受输血治疗。

3.4护士正确地采集血样并认真观察输血全过程,保证输血过程安全顺利。

3.5检验科负责为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查,保证结果的准确。

3.6医教科研科负责患者投诉、抱怨等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3.7保洁公司人员负责医疗病区环境整洁与舒适。

3.8供应科负责后勤服务保障及医疗病区安全工作。

4.1以患者为中心,热情服务。

4.1.1全院医护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衣帽整洁端庄,挂牌上岗。

4.1.2使用规范语言接待患者,积极鼓励患者树立占用疾病的信心。

4.1.3保持医疗病区卫生环境的舒适与整洁。

4.2输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