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02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文档格式.docx

  ●其……其……:

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与其……孰若……:

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孰与……:

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阅读:

【考查要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

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

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

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

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

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

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

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解题导引】

  例1.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揖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增其旧制()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前人之述备矣()

  ④去国怀乡()

  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上面的试题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分别从文学常识、文言实词、仿写、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等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运用能力。

  第1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只要平时留心熟记,注意归类,一般都能回答:

北宋(或宋朝)《渔家傲》。

第2题要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据境择义”,要考虑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古今义异词(制:

今作“制度”讲,古作“规模”讲,其含义为后者);

“属”是通假字,通“嘱”,“嘱托、吩咐”的意思;

“备”有“完备”、“准备”、“详尽”多个义项,依据语境,其义为“详尽”;

“去”是个古今异义词,今义为“往、到”;

古义为“离开”,该句中的“去”义为“离开”。

第3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仿写。

读了优美的文章,自然会对文中的妙语记忆犹新,跃跃欲试。

文中的对偶句所拾即是,关键是如何仿写。

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现成对偶句的基础上加上限定的仿用词语,(如“悲阴风怒号;

喜渔歌互答”。

“悲景色阴晦,喜湖光晴明”。

)还可以自主创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体相似即可。

实在不行,就从指定的文段中抄录一组对偶句,当然,无论是仿写还是创作,其内容应与第三、四段关联,还是个对偶句即可。

第4题重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请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文章的主题去分析,即可明确: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第5题可任选其一即可。

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

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

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

但观点错误或偏激应酌情扣分。

  【常见失误】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

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

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

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

”读懂原文,很好回答:

“闻里人相庆”。

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

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

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

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

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

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

最普遍的失误有二:

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

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

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

究其原因,一是朗读不够,缺少文言语感;

二是归纳、辨析不够。

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

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

失误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

二是对理解性的试题,答不准确。

桂林市试题第4小题:

“(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一个体现子墨子这样精神的语句。

”这道题并不难,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

有的考生摘录子墨子的语言答题,似乎答对了,但不准确。

异读字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

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

,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

),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

n”,而不能读为“kěhà

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

n。

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

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

,“其”读jī。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

ng,用于“阿房宫”。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

ng。

  胡不见我于王?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

  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

u。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

(《昌言·

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

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

(《出师表》)(注:

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

未尝稍降辞色。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

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

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

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

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

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

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

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

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

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

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

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

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

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误区提醒

  例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

  (4)觥筹交错()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

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

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

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

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2)徒见其浩然无涯()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

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2.

(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

(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

示例①: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

(1)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

(2)“边”(或“际”“边际”)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

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

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

助读: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

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

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

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

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

“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

“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

“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

“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

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

“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

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

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

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

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