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407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docx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52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理解其原因。

2.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提高景观图片和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观。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自然带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如图(以北半球为例):

[学法指导]

1.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来命名:

热量带和典型植被带。

2.在陆地上,既有水平自然带,又有山地垂直自然带。

每一个自然带都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并有一个占有优势的、特有景观类型,各自然带之间没有固定的、显著的界限,总是由一自然带逐渐向另一自然带过渡。

 

知识点二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

热量。

3.表现: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如上图中沿大陆西岸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4.分布

低纬、高纬地区: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如图中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中纬度地区:

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如图中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易误辨析]

热量差异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唯一影响因素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的热量差异,但水分条件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判断

(1)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带沿纬线方向的分异规律。

(×)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分布上呈南北向更替。

(√)

 

知识点三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

水分。

3.分布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如图中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思考】 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答案: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带分异表现得很明显。

知识点四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

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

水热状况差异。

3.分异规律

(1)山麓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2)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

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学法指导]由纬度定基带,由基带,加高差,定自然带。

知识点五 非地带性分异

原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

重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如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归纳总结】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

因素

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

规律

延伸

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

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方法技巧】 自然带判读技巧

(1)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看主导因素:

热量变化。

(5)看交替方向:

东西方向;

(6)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

(7)看自然带变化:

森林——草原——荒漠;

看主导因素:

水分。

【学以致用】

1.[2019·青岛市实验中学期中]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图),以便更好地记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

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重点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

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如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

(2)图中北坡为什么缺少森林带?

(3)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4)为什么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1)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北坡属于阴坡,位于青藏高原境内海拔高,气温低,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雪线低。

(4)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自然带比北坡多。

【归纳总结】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图表示北半球。

(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

如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高低。

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1)热量(气温):

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

(2)纬度:

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3)降水:

降水多,雪线低。

(4)光照:

光照多,雪线高。

(5)坡向:

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6)坡度:

坡度大,雪线高。

具体如图所示。

【学以致用】

2.[2019·广州市高一期末]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

(1)~

(2)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

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

解析:

(1)题,根据山地基带类型可确定山地所在纬度,结合图示内容可知:

(2)题,相同高度,自然带不同,北坡为针叶林带,南坡为灌木草甸,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要好一些。

答案:

(1)A 

(2)D

重点三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

(1)什么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思考以下三地自然带分布的原因。

①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何不是热带雨林带而是热带草原带?

②为什么离赤道较远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也有热带雨林带分布?

③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答案:

(1)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

(3)①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

②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

③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表现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该纬度带无陆地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安第斯山阻挡西风进入)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阻挡自然带向东延伸)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学以致用】

3.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如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掌握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

(1)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2)题,从材料中可知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

喇叭沟门相对于东北地区纬度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地势较高,因此才会有天然白桦林的分布。

答案:

(1)C 

(2)D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从A到B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海拔变化

C.海陆分布不同

D.水分变化

2.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2.解析:

第1题,从A到B的自然景观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是热量条件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第2题,从C到D的自然景观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A 2.B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D.荒漠

4.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

C.海拔D.土壤

3~4.解析:

第3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当地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即为常绿阔叶林。

第4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自然带谱多,水分条件好,森林分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差,以荒漠草原为主,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答案:

3.B 4.A

5.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________。

(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___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3)比较乙、丙两地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4)分析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1)题,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2)题,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中纬度地区。

第(3)题,读图可知,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

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乙地纬度较丙地高。

第(4)题,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

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

根据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我国,山麓地带是荒漠带,说明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

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答案:

(1)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非洲大陆

(2)中

(3)丙地纬度较低。

理由:

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

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纬度较丙地高。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课时作业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

1.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2.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1~2.解析:

第1题,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包括: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第2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

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答案:

1.A 2.D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自然带分布主要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自然带Q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3~4.解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区域形状,可知该区域位于亚洲东部,自然带由南向北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自然带Q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分布的纬度较低。

答案:

3.B 4.B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C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非、欧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

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沿途①地和③地、②地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D.②、④

7.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6~7.解析:

第6题,①地和③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①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地和③地地形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

第7题,③→④→⑤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6.A 7.A

下图为“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

读图回答8~9题。

8.该山峰可能位于(  )

A.阴山山脉B.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9.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

8~9.解析:

第8题,该山分南北坡,安第斯山脉南段山地走向为南北,分东西坡,故B错;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阴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基带不是荒漠,只有新疆天山山脉基带为荒漠,C对。

第9题,针叶林需要一定水分条件,天山北坡冬季降水较多,B对。

答案:

8.C 9.B

读图,回答10~11题。

10.“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10~11.解析:

第10题,诗句反映出五原春季开始晚,在二月时杨柳尚未发芽,而该地河流刚解冻时,长安的春花已落。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五原纬度高,热量少,而长安纬度较低,热量丰富,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11题,玉门关在今甘肃省境内,属于非季风区,由于深居内陆,东南沿海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使之降水较少,这反映出距海远近对降水的影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答案:

10.A 11.B

12.如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解析:

影响自然带类型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山脉南、北坡差异只考虑纬度和相对高度。

读图可以看到北坡基带是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小。

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答案:

A

13.沙漠地区出现如图所示景观体现的是(  )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解析:

景观图显示沙漠中出现了绿洲,这是由于局地水分条件改变导致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答案:

D

二、综合题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自然带类型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解析:

(1)题,根据图中自然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写出A、B、C、D的自然带名称。

(2)题,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第(3)题,自然带B→C→D的分布是由南到北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第(4)题,图中自然带南半球缺失的是D(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南半球该纬度带无陆地分布。

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4)D 海陆分布

15.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

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做为夏季牧场。

解析:

(1)题,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