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57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2019 年福建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

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

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

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

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

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

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

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

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

往。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希望

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

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

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

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

比曹、刘强。

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

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这种用

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

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

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3.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

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

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

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

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

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答案】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

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

 

和忧虑。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的感情

是:

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

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 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意思是“在这莽莽红

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

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

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

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

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

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

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

我的衣襟。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

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

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

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

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

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

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

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

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

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

 

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

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 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

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

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

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

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

义气节的崇敬。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 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

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

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

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

愁苦。

例二:

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

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

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

 

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

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

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

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

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6.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

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正”和“悬”的对

应,写出了风的和缓和行船的平稳。

C.颈联“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

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一问一答中以大雁自喻,“我”和大雁一样都离家久不

得归,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答案】D

【解析】

【详解】

D 错误,不是以“大雁”自喻,大雁北归,诗人正想到可以借雁足来传递家书。

 

7.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

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

“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

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

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

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

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

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

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 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闲适之情。

C 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

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

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

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

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

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

“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

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

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

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

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

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

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

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

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

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赏析“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的表达效果。

2.“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

该句运用对比的表

现手法,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突出强调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

和依依惜别之情。

2.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

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解析】

1.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

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把船夫捶鼓催促启程和朋友把酒挽留进行对比映

衬,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与好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和依依惜别之情。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的意思是:

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叙写的是情景和思忖的结合。

将送别之人

心中的不舍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抒发了词人希望再与君重逢的迫切愿望。

据此理解分析

作答。

 

10.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中留客

唐代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

春光。

②轻阴:

阴云。

③便拟归:

就打算回去。

云:

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

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

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

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 B。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

称作“闲官”。

②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

地方。

....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

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

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

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____)

(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

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____)

 

(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

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

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____)

(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

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____)

(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

自我宽解。

(____)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

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 

(1)B 

(2)B (3)A (4)B (5)A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

(1)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2)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

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

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3)正确。

(4)错误。

“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

未然理解成已然。

尾联表面上说明

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

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

(5)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

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

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

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

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

情怀的文学意象。

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

“官舍竹”形象。

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

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

自我宽解。

 

12.古诗鉴赏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

 

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

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

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

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

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

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