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77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

现当代文学重点整理

考试类型:

一、填空30个空,一个一分

二、单选题五题一个两分注意作品的年代

三、简答题四题《金锁记》《绿化树》《呼兰河传》《?

201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

1、鲁迅:

《孤独者》、《伤逝》

2、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3、废名:

《竹林的故事》

4、茅盾:

《蚀》三部曲

5、沈从文:

《边城》、《八骏图》、《水云》

6、钱钟书:

《围城》

7、施蛰存:

《梅雨之夕》

8、萧红: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9、张爱玲:

《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

10、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

11、张贤亮:

《绿化树》

12、张承志:

《北方的河》

四、论述题两题《蚀》、《围城》、《边城》(任选两题)每题至少七百字以上

填空题:

1、《红玫瑰与白玫瑰》“其实也说不上喜欢,许多叽叽喳喳的肉的喜悦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一种苍凉的安宁,几乎没有感情的一种满足。

2、《小团圆》里,盛九莉是张爱玲,邵之雍是胡兰成。

3、鲁迅短篇小说《肥皂》的主人公是四铭

4、《在酒楼上》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5、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课本P119,必考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此时期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

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听,落笔平易朴实,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画一般,透露着心地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

作者在看见人世间的昏暗后,企图逃入儿童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意味,染有清淡的怜悯之色。

6、萧红《手》的主人公是王亚明

7、《生死场》是第一部用萧红的名字发表的作品,标志着萧红正式登上文坛,是成名作、处女座。

8、《围城》里的“唐小姐妩媚端庄的脸……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9、三闾大学里,方鸿渐有哪些同事:

(7个)校长高松年、假洋博士外语系主任韩学愈、旧官僚汪处厚、势力小人陆子潇、教授顾尔谦、中文系主任李梅亭、刘东方

10、卞之琳《距离的组织》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11、(讲义)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独语》格言式“憎固愈令彼此疏离,爱亦徒增错误的挂系”

12、诗歌:

(资料见老师所发讲义,最好都看一遍)

徐志摩《火车擒住轨》

平时讲的考点:

海子的诗歌有四五个填空

海子《给B的生日》下半段,即“秋天……地方”

《山楂树》、《四姐妹》、《春天,十个海子(考诗名)》

朱湘《圞兜儿十七首》填空

《英体十四行之十二》柳枝子却有了小牙齿在长

《意体十四行之三六》汽车好像是舞女划过地板,身披着光泽

舒婷《惠安女子》第三段,即“天生……嘴里”填空

13、郁达夫《在巴黎大戏院》中主人公有恋物癖,恋什么?

(手帕)

《茫茫夜》于质夫恋物癖(针)

14、《汉园集》是哪三位诗人的合集?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根据原来的进行一些可能有的补充.

1、他心里着实烦恼,才同玫瑰诀别了,她又借尸还魂,而且做了人家的妻。

2、叽叽喳喳

3、因为里面经过这许多年的辛酸刻苦,他每次赞扬他的寡母总不免有点咬牙切齿的,虽然微笑着,心变成一块大石头,硬硬地“称胸襟”。

4、振保他也是,吃力地说着:

“不,不,不要这样……不行的……只顾聚精会神克服层层涌起的欲望,一个劲儿地说“不,不”,全然忘了起初是为什么要拒绝的”

5、她(烟郦)常常给人这么一阵突如其来的亲热。

6、振保自己是高高在上,瞭望着这一对没有经验的奸夫淫妇。

他再也不懂:

“怎么能同这样一个人?

7、女人尖叫起来,他跨到三轮车上,哈哈笑了,感到一种拖泥带水的快乐。

8、张爱玲有两篇小说分别描写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

《茉莉香片》和《心经》

9、《边城》: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10、戴望舒“现代诗派的诗坛领袖”代表作《雨巷》1928-《我的记忆》-《乐园鸟》-《我用残缺的手掌》

11、“开明文学”他们大多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叶丐尊,叶圣陶诸人。

将文学教育作为写作的目标之一。

12、萧红:

小说散文化,散文则是充分诗化的。

13、京派作家(又写散文又写诗歌):

30年代形成于北方的京派,散文成就不小。

何其芳、李广田、吴伯萧、师陀、沈从文、萧乾,都是京派卓有建树的散文家。

14、何其芳是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的作者,他在《我与散文》中曾经宣布自己独立的散文创作意识:

“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篇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散文。

”《画梦录》就是对现代艺术散文题材的独特的制作。

15、白洋淀诗群(文革后期):

食指(郭路生)、林莽、多多、芒克。

(当时都是北京的高中生,文革时期去白洋淀插队)

16、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定义:

A、“最完整”、“现代派”(P250)

B、“新”、“第一次”(P251)

选择题:

小说

诗歌

散文

不知道是啥

 

1915-1930左右

第一个十年

鲁迅:

《呐喊》(1918——1922,1923)、《彷徨》(1924——192511篇)、《孤独者》(1925)、《伤逝》(1925)

乡土文学:

王鲁彦:

《柚子》(1926)、《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

《怂恿》(1927)、《皮克的情书》(1931)42封

蹇先艾:

《水葬》(1924)骆毛

废名:

《竹林的故事》(1925)

郁达夫:

《沉沦》(1921)、《南迁》(1921)、《茫茫夜》(1922)、《秋柳》(1924)、《空虚》(1922)、《寒宵》、《街灯》(1926)《秋河》(1923)、《迷羊》(1928)、《她是一个弱女子》(1932)、

《茑萝行》(1923)、《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4)、《薄奠》(1924)、《烟影》(1926)、《纸币的跳跃》(1930)、《杨梅烧酒》(1930)、《十一月初三》(1924)、

《过去》(1927年、《东梓关》(1932/9)、

《迟桂花》(1932/10)

茅盾:

《蚀》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8

郭沫若:

《女神》(1921)、《星空》(1923)、《瓶》(1925)、《前茅》、《恢复》(1928)

胡适:

《尝试集》(1920)

冯至:

《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

林徽因:

《悼志摩》(1931)、《秋天,这秋天》(1933)、《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1935)、《红叶里的信念》(1937)

 

鲁迅:

1927《野草》24篇

1927《题辞》

1926《朝花夕拾》

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1922)、《雨天的书》(1925)

《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

《夜读抄》(1934)、《苦茶随笔》(1935)、《苦竹杂记》(1936)……

《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初恋》

朱自清:

《踪迹》(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1934)、《你我》(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语文影及其他》(1948)

《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

徐志摩:

《泰山日出》、《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想飞》、《海滩上种花》、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敬告青年》中对青年“特陈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退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1917/1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1917/2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1918/4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918/12周作人:

《人的文学》1919/1《平民文学》

1919/10胡适:

《谈新诗》

1921/6周作人:

《美文》

 

1930-1940左右

第二个十年

“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代海派——张资平、叶灵凤;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第三代海派——张爱玲、苏青

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刘呐鸥(1900——1939)《都市风景线》(1930)《游戏》《风景》

《流》、《热情之骨》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和卫生》《残留》、《方程式》《赤道下》、《棉被》、《杀人未遂》、ALadytoKeepYouCompany、《永远的微笑》

穆时英(1912——1940):

《公墓》(1933)

《白金的女体塑像》(1934)《圣处女的感情》(1935)《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上海。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白金的女体塑像》

张爱玲:

《封锁》1943

施蛰存(1905——2003)A早期的抒情:

《上元灯》(1929)《周夫人》B欲望的探索:

《将军的头》(1932):

《鸠摩罗什》、《将军的头》、《石秀》、《阿褴公主》②《梅雨之夕》(1933)③《善女人行品》(1933)C现实的回归:

《小珍集》(1936良友)D《梅雨之夕》:

萧红:

《生死场》1934

沈从文:

《八骏图》1935

30年代先现代主义新诗《现代》、《新诗》《大公报·文艺》、《大公报·星期文艺》、

戴望舒(1905——1950)诗集:

《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代表作《雨巷》→《我的记忆》→《乐园鸟》→《我用残损的手掌》

徐迟(1915——1996)《二十岁人》、《明丽之歌》、《最强音》

卞之琳(1910——1999)《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

何其芳:

《预言》、《夜歌》

“汉园三诗人”:

《汉园集》(1936、3),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路易士、施蛰存、林庚、废名、鸥外鸥、

南星……

注意:

徐迟《沐浴的悲感》1934

卞之琳《距离的组织》1935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左翼”散文

“鲁迅风”杂文:

瞿秋白、唐弢、徐懋庸

萧红散文:

散文小说合集:

《跋涉》(1933)、《桥》(1936)、《牛车上》(1937)

散文集:

《商市街》(1936)、《萧红散文》(1940)、《回忆鲁迅先生》(1940)

散文名篇:

《蹲在洋车上》、《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回忆鲁迅先生》

京派散文:

《画梦录》:

李广田:

《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丽尼:

《黄昏之献》、《鹰之歌》

陆蠡:

《海星》、《竹刀》

开明同人散文:

报告文学:

夏衍:

《包身工》(1936)

宋之: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邹韬奋: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萧乾:

《人生采访》

1940S

第三个十年

钱钟书:

《围城》1947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传奇》(1944)、《流言》1944/12、《十八春》1951,以“梁京”为名在《亦报》连载、《半生缘》1968年台湾、《秧歌》1954香港今日世界社

《赤地之恋》1954香港、《同学少年都不贱》2004、《小团圆》(1976、2009年4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雷峰塔》、《易经》2010年

萧红:

《呼兰河传》1941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

沈从文《水云》1943

路翎:

《财主的儿女们(上)》1945

《财主的儿女们(下)》1948

艾青(1910-1996)

《大堰河》(1936)、《北方》(1939)、《黎明的通知》(1943)

代表作

《我爱这土地》(1938)、《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田间《给战斗者》(1943年)

臧克家《泥土的歌》(1943年)

七月派诗人:

阿垅、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牛汉、曾卓

冯至《十四行集》(1942年)27首

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1946年)讽刺诗

九叶诗派:

穆旦、郑敏、袁可嘉、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湜、唐祈、辛笛

1981《九叶集》“《中国新诗》派”

穆旦:

诗集1945年《探险队》、1947年《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旗》

代表作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诗八首》

四十年代四大诗论:

1941年艾青《诗论》

1943年朱光潜《诗论》

1944年李广田《诗的艺术》

1947年朱自清《新诗杂话》

当代新诗(前十七年)

农村小说:

两种风格的选择——解放区和国统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异同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山乡巨变》

赵树理《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

革命历史小说:

史诗性追求:

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组织生产”的文学方式

对于战争的抒情性记忆:

孙犁《山地回忆》、《铁木前传》、茹志鹃《百合花》

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杨沫《青春之歌》

历史小说《李自成》

“通俗传奇”小说

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

“主流”之外的小说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文学》1956、9):

林震、赵慧文、刘世吾(副部长)、韩常新(建党组组长)

 

普遍的艺术困境:

臧克家、冯至、何其芳、田间、艾青

青年诗人

公刘、邵燕祥、李瑛、雁翼、顾工……

政治抒情诗

贺敬之、郭小川《一个和八个》《望星空》

“白洋淀诗群”(文革后期):

食指(郭路生)、林莽、多多、芒克

八十年代以来

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探索小说)→新写实小说……

1985年:

探索小说的兴起: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山上的小屋》、韩少功《爸爸爸》

余华、格非、洪峰、孙甘露、马原、苏童、叶兆言、莫言、王安忆……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

王蒙《活动变人形》(铁凝《玫瑰门》、徐小斌《羽蛇》)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北方的河》:

1984

王朔的小说:

《空中小姐》(1984)、《顽主》(1987)、《永失我爱》(1989)、《动物凶猛》(1991)

1987年的三部长篇:

《浮躁》(贾平凹)、《金牧场》、《古船》(张炜)

八十年代张贤亮的“爱情三部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5、《习惯死亡》1989、《绿化树》1984

1976.10——1978年底:

创作的恢复阶段

李瑛《一月的哀思》(1976/12)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1977/1)

1979年——1984年前后

“归来者”的诗:

艾青、流沙河、绿原、曾卓、邹荻帆、彭燕郊、郑敏、穆旦、昌耀……

新诗潮(朦胧诗):

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林莽、梅绍静、傅天琳……

1985年《五人诗选》“Pass北岛”

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后新诗潮(“第三代诗”、后朦胧诗);海子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

学院派与民间派的纷争

当代诗人:

张枣、肖开愚、西川、臧棣、宋琳、欧阳江河、王家新韩东《白色的石头》、于坚

湖畔诗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冯至不是)

乡土文学: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并不是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王鲁彦:

《柚子》(1926)、《菊英的出嫁》

彭家煌:

《怂恿》(1927)、《皮克的情书》

蹇先艾:

《水葬》(1924)骆毛

许杰:

《惨雾》械斗许钦文:

《故乡》、《疯妇》

台静农:

《地之子》、《建塔者》

(沈从文:

《萧萧》翠翠、夭夭、《三三》

花狗大“女学生”)

沉潭圆房

汉园集三诗人:

1936年出版的三位年轻诗人的合集,收纳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和卞之琳的《数行集》。

(三题里面考两题)

简答题

一定会考的

《金琐记》的两个关键词是?

分别由谁体现?

A.“苍凉”

这是曹七巧的女儿姜长安说的。

“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知道她会懊悔的,然后她抬了抬眉毛,作出不介意的样子。

说道‘既然娘不愿意结这条亲,我去回掉他们就是了’”。

B.“疯狂”

大年夫妇出了姜家的门,她嫂子便道

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一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

苍凉与疯狂,在小说中都有相应的月亮的描写。

“在曹七巧的眼里,月亮是恐怖、吓人的”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小说的主题是被虐——自虐——肆虐亲子

社会与礼俗的压抑——情欲的压抑和情欲的变态发泄——爱情的虚幻、生命的悖论和人世的苍凉

夏志清:

“道德的破产,人性的完全丧失”

《呼兰河传》:

这部小说分别有哪些视角和创作动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有儿童和成人两个视角,批判和寻求心灵慰藉两种创作动机,这样写的原因是萧红开篇想运用鲁迅式的批判性的语句进行叙述,但随着小说的创作,寻求心灵慰藉的创作动机占了上风,使得成人视角进行的不彻底。

在以儿童视角描述时,有时忍不住跳出来以成人视角批判周围人,比如第五章,小团圆媳妇,萧红是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但由于现实的残忍,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的事实放在眼前,萧红又忍不住跳出来以成人的视角批判周围的坎坷,使得儿童视角又进行的不彻底。

《呼兰河传》存在成人和儿童两种视角,批判和寻求心灵慰藉两种动机,现代抒情小说系列

小说的第一、二章是批判性的,采用成人视角;第三(3-5岁)-七(6-7岁)章,采用儿童视角,第五章混杂成人与儿童视角,这部小说没有统一的视角。

第一章:

大泥坑(呼兰河人麻木、愚昧、迷信、自欺欺人)、豆腐店、染缸房……揭示呼兰河城人的精神气质;

第二章:

(继续批判呼兰河人)跳大神(有一点抒情)、放河灯、野台子戏……

第三章:

后花园、唐诗、鸭子(3-5岁)——清新、柔和、温暖,由批判性的创作动机转向寻求心灵慰藉的创作动机;

第四章:

分为四节,这四节的开头都很相似。

第1节:

“我家是荒凉的”、第2节: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3节: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4节:

“我家是荒凉的”。

第1、4节的开头一样,第2、3节的开头一样。

靠拢批判性视角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12岁)与《生死场》相遇,是《呼兰河传》的高潮,也是批判性视角的高潮,12岁女孩被逼死,主要由儿童的视角叙述,仍有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混杂。

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在她死的那一晚,萧红尽量保持儿童视角,但在描述小团圆媳妇被开水活活烫死的片段,萧红忍不住从儿童视角中跳出,以成人视角对周围的看客进行批判,使得儿童视角进行的不彻底。

第六章:

主人公有二伯,(在萧红1936年创作的另一部作品《家族以外的人》中,主人公也有二伯,但叙述了有二伯被自己的父亲赶出家门最后在街上乞讨而死,非常悲惨,但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却并没有写这些悲惨的事情,只是讲述了童年的欢乐)

在这一章中,萧红叙述了属于“我”的仅有的童年笑声,愉快的记忆,试图通过写作缓解现实的压力。

第七章:

冯歪嘴子(6-7岁、与萧红在1940年创作的另一部作品《后花园》中的主人公冯二成子是同一个人,家中的磨倌),同样与《生死场》相同。

总结:

1、最初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时的身不由己

2、批判与追忆、自我慰藉的交织

3、极度克制、温婉深沉的抒情

4、抒情、写实、讽喻

5、散文化、抒情诗化小说追求(文体交织)

萧红在小说中表现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对于生命的坚持,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有人说这部小说是现代抒情小说系列,但是在小说中只有很少部分抒情: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

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漫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

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

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绿化树》:

发表于《十月》杂志1984年第2期。

马缨花、章永璘

泼辣的、刚强的、爽朗的、热情的

真诚和善良、天真、坦荡、调皮、开朗……

特定时期的苦难爱情;

最卑微处的神圣爱情之光;

爱的忧伤和悲伤

爱情的历程:

挫折→差距→反省

我的心里只有我自己,即使想“超越自己”也是为了自己。

这就是我和她之间最大的差距!

我把她搂在怀里,我现在才觉得我是真正地爱她,不是感恩,不是感激之情。

……我感受到了一种令人心酸的、致命的幸福。

是的,是致命的幸福!

我胸中陡然涌出了这种情感,像一首弦乐合奏的无词歌从心里汩汩地流淌出来:

不是情欲,甚至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而是一种纯洁的、神圣的感情。

啊,生活啊生活,艰辛得和美丽得都使我战栗!

补充:

作者声称《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

但他出于生存的本能,想方设法填饱肚子。

《绿化树》(《十月》,1984年第2期)作为张贤亮最重要的作品,显然把"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处理得炉火纯青。

他意识到自己的作者声称《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

卑劣,他在思考提高思想觉悟的途径。

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

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

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

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

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

现在,苦难已经退隐到幕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动人的情爱故事。

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

"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

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

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

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

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

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