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827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

0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

根据大纲要求和历年命题重点整合知识点

从历年试题来看,第一部分所占分值为2--3分,一般为两个单项选择题或者是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一个多

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章)中单项选择题大约为18个左右,多项选择题大约7个,简

答题大约为3个,论述题大约2个,总的来看,这部分的分值大约为70分左右,且在2、3、4、5、6章的分

配比重大体差不多。

因此,这部分为复习的重点所在。

第三部分(第七、八、九章)中的单项选择大约为6

个,多项选择为2个左右,有1个简答题或论述题,总得分值大约为15分左右。

最后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经济

思想,或者是1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题,平均分值大约为4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重点把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

原因:

(选择或简答)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有2类:

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

棉花、砖瓦等。

---劳动资料:

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4、生产力(选择题)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选择或简答)

----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

(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

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

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

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

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01):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

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

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

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选择或简答)

----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

(2)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04)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

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简答题)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

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

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

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

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

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2)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

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3)它是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

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10、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重点的重点

选择

1.商品价值→通过与其它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交换价值→交换的东西用货币表现叫

价格→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2.等价形式的特点: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3.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

手段是基本职能。

4.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

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问答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

答:

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作用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通过竞争、价格、供求关

系的变动二实现。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竞争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

现的。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为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关系(记住)

答: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

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表现在:

第一,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相同的,抽象劳动在

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第二,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

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记住基本意思)

答:

1)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

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的各种要素,一般又称之为市场的各种机制,如价格机制、供

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它们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价格机制调节生产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

调节商品供求关系。

调节消费需求方向

和结构。

调节收入分配。

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又趋于一致,并且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时间、

方向、程度应当是灵活而适当的。

这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3)供求机制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

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

的平衡是供求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

4)竞争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服务;它有利于打

破地区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胜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企业必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

体,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承担各种风险。

同时要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和价格

体系,消除各种垄断行为。

5)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

竞争等市场机制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

济的发展。

第三章剩余与剩余价值

选择

1.G→W→G的资本总公式是同:

价值规律相矛盾。

P65

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a.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b.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产生;c.剩余

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发生增殖;d.价值增殖是在流通领域中实现。

P65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4.价值增殖过程: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P69

5.资本家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

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工作日的低限:

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制约工作日的高限的两个因素:

生理因素,道德因素。

P74

6.超额剩余价值的是: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比较记忆)超额利润是: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8.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

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

多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

9.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生产力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

付资本量的大小。

问答

1.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牢记)

答: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

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

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

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

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

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

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记住)

答:

1)资本的总公式:

G-W-G。

2)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交换过程的结果只能使价值形

式在货币与商品之间转换,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这是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关键是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

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家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4)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而

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

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

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难度得到解决。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选择

1.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

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P100

4.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P102

5.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6.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

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

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

c.停工时间P103

7.减少非劳动时间的主要途径有:

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库存

②采用新科技、新工艺,尽可能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

③尽量减少停工时间,可实行一个工作日两班制或三班制,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

8.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P104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P105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

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

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重点考点)P105

9.固定资本:

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

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0.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①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

②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

11.年剩余价值率:

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12.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

13.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

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形式上看,都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

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4.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

15.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P110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6.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Ⅰ表示,二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

表示。

17.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v+m)=Ⅱc;Ⅰ(c+v+m)=Ⅰc+Ⅱc;Ⅱ(c+v+m)=Ⅰ

(v+m)+Ⅱ(v+m)。

(第一个为最基本)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Ⅱ(c+v+m/x)>Ⅰ(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v+△v+m/x)=Ⅱ(c+△c);Ⅰ(c+v+m)=Ⅰ(c+△c)+Ⅱ

(c+△c);Ⅱ(c+v+m)=Ⅰ(v+△v+m/x)+Ⅱ(v+△v+m/x)。

(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

18.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其次是

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P120

20.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2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

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

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问答: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

答: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和实物更新。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

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

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3)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

答:

1)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3)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

答:

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

程,叫产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

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

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主要意思)

答:

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

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

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

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

3)生产阶段。

资本家使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由于这一

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

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

阶段。

4)销售阶段。

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

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

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一极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一阶段能否顺利

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

5)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所以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记住)

答:

1)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

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和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

展。

2)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

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6.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了解)

答: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

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

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

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

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

长。

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3)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

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

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

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

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

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

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第五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选择

1.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重大影响,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赚钱还是亏本的标志。

生产成本这一范畴还可以说明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

2.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取得了利润形态,

即转化趁了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形象形态,它在外表上表现为整个预付资本的产

物。

3.竞争的手段只要是把资本在部门之间进行转换。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

的状况。

5.平均利润率是: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P133

平均利润的高低取决于:

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

P134

6.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最终是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的,商品的生

产价格总额和总额是相同的。

7.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8.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理论意义是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

大理论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革命意义是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

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利益上的矛盾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阐明了

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问答:

1.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简答)

答:

1)利润率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