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153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各自是如何克服的?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完成,结束;

询问,质疑;

⑤;

客居

(2)B

(3)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4)困难:

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

宋濂:

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

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

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

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分析】

(1)①Ⅰ因为【甲】“毕”,完成,故【乙】文中“毕”也是“完成”的意思。

因为【甲】质:

询问,故【乙】文中“质”也是“询问”的意思。

Ⅱ②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融一向骄傲自负。

故这里的“素”是向来的意思,故选⑤。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

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故这里的“客”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

B都是介词,把;

C介词,在/比;

D于是,就/才;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既,已经;

益,更加。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去,离开;

矣,语气词,了。

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4)本文主要围绕“求书”“求师”“求学”三方面的困难写写的,答题时从文中找到作者解决办法的语句并概括归纳。

可以概括为:

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

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

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

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

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

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

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

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完成,结束;

⑤客居

⑵B;

⑶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⑷困难:

如何克服:

郑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

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三闾祠①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

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

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

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

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

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

(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问所从来,具答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孔子云:

“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

【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

【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

这样,指示代词;

通晓;

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

(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

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

是:

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

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且,尚且。

欲,想要。

等,同样。

安,怎么。

故译为: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亡国恨:

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

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

楚人:

后代居住楚地的人。

哀:

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

句意为:

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

“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

句子可断为: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

”的意思是:

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的特点是:

……者……也,或……者也,……也。

被动句中用:

为、见、被表被动。

倒装句常见的有: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

“未有庸人不忌才”。

⑴①骈,两马并驾,一同;

②这样,指示代词;

③通晓;

④意指成长。

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⑶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B

⑸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3.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援疑质理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录毕,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引、提出;

训斥,呵责

(2)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D

(4)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引,提出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既:

已经;

加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益:

更加。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 

A担心;

祸患,灾难。

B向;

跟随。

C代词,代书;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来。

(4)“穷冬”属于季节,“烈风”“大雪”属于天气情况,这是属于环境描写。

结合语境分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说明天气非常的寒冷,但宋濂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坚持去学校,从而表现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

⑴引、提出;

⑵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⑶D;

⑷环境描写。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⑷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

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

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公遂曰:

“竟未尝乘。

”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诸仆乘,亦如是。

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

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

公阅马,一阅遂售之。

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

今河南开封。

②奋眄:

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

向皇帝进贡的马。

④飞龙:

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故虽有名马 

虽:

即使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同“饲”,喂

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1)ABD正确;

C.句意: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

策:

鞭打。

故选:

C。

(2)①重点词:

食:

饲养;

其:

之千里马;

翻译: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重点词:

许:

答应;

及:

及时;

遽:

就。

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

“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

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

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

王公遂说:

“我竟然不曾骑过。

”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

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

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

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

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

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

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

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

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

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少曾读书________

②故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年幼;

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