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187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视听传播史论笔记Word下载.docx

及时报道的新闻给大众的意识带来更高的活动。

重大事件的迅速传播在群众中引起对公众事务的高度关注。

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的成熟。

4、是现代新闻通讯社产生的推动力之一。

5、改变了新闻文体。

新闻导语的出现,是由于南北战争期间电报业尚不发达,在只有一台发报机的情况下,记者们只能先发出消息的一段,从而形成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在内的五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

6、对美国新闻业是一种平等化的影响,它将地方报纸和大城市的日报置于同等地位。

第2节电话与无线传播

1876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首次展出他发明的电话机。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在布达佩斯连接700多条电话线进行了新闻传播,并称之为“电话报纸”。

有线广播发展的原因:

1、便于控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比较注重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都利用电话线网络发展有线广播网。

2、有线广播解决了无线广播因初期功率不足而覆盖不如意的问题。

1873,苏格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电波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振荡的频率,电流振荡产生电波如同光波和声波一样可以被检测。

他因此被誉为“无线电之父”。

1887,德国物理学家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世界上首次发表了电磁波发送与接收的实验论文。

因此“无线电波”也叫做“赫兹波”。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当众演示无线电接收装置,他是第一个采用天线的人,这是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关键。

1945,在波波夫的发明50周年之际,苏联政府把5月7日定为“国家无线电日”。

1895,意大利马可尼实验成功无线电波传送信号。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把无线电实验目标明确定在远距离通信上得发明家。

1899年3月28日,他拍发了从英国到法国的无线电报。

1901年12月12日,他首先实验横越大西洋无线电通信获得成功,标志着人类在地球上信息沟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1909年他以无线电通信发明第一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线电的理论意义远比它传送信号的作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它揭示了一连串令人兴奋地远景,让思维转向为我们准备的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各种事物。

人类这一次对古典科学思维的突破,引发了20世纪科学探索领域的不断开拓—几乎没有什么不能被创造出来。

第3节早期广播

1901年福雷斯特在美国建立了第一家无线电公司。

由于他发明了真空三极管而实现无线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因此有时他也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06年12月25日晚8时,费森登首次成功进行了语言与音乐的传送与接收的实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无线电的影响:

一方面,各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强了对无线电设备的控制,民用实验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战争双方纷纷征用无线电设备和技术人员,人力物力的集中,使无线电技术成果很多。

另外,由于军方大批采购无线电通信器材,也刺激了无线电工业的发展。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给8XK颁发营业执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的正式广播电台,并发出新的呼号:

KDKA。

8XK开始是西屋(Westinghouse)电气公司工程师康拉德业余自办的电台,后西屋电气公司总经理戴维斯意识到8XK的广播对公司生产的无线电接收机等产品的销售有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刺激公众在购买收音机方面的兴趣,而使8XK成为正式的广播电台。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广播的诞生的原因有两个:

1、基因:

人类需求

人类除了吃穿住行这些基本需求,还有对文化的需求。

文化需求包括信息需求与娱乐需求。

广播集信息传播和娱乐功能于一身,自然更受欢迎。

2、动因:

利润刺激

生产不仅满足了物质需求,还满足了精神需求—由不同等的劳动所得到的不同等地感受。

这就刺激了人们去获得利润。

而利润的扩大在于消费,消费决定生产,人类于是寻求扩大消费的办法。

毋庸置疑,广播具有这样的优势。

第2章广播的发展

第1节起步的探索

1922年年底,全美国在商业部批准的广播电台达到570家。

接收机的销售业随着猛增,1922年10万台,1923年则超过了50万台。

广播电台数量猛增的原因:

1、无线电器材的制造者和销售商们发现了新的市场,即无线电器材的消费者不仅只有军方、政府以及民间无线电爱好者,它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是全国所有家庭,甚至是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方市场萎缩,让无线电器材的制造者们开始寻求新的更广阔的市场。

3、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无线电器材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所以才会有10美元一台的收音机出现在百货公司,让普通市民拥有了消费能力。

4、认识到要卖出更多的收音机就得有更多的广播电台以覆盖更广大的地区,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播出,因此早期广播电台有许多都是他们自己创办或者由他们资助的。

5、民众对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趣、可以被他们接受的收听工具的价格以及无线电器材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大力推动,促进了各地广播电台数量的猛增。

1919年10月,一个由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合并而成立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出现了。

随后收买了马可尼美国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制造无线电设备的专利权。

这不仅削弱了国外的行业竞争实力,而且为日后垄断美国的无线电工业打下了基础。

收费广播的合理性在于,无线电广播开始是作为一种市场销售的手段,一种由大电器设备制造商设计的、目的在于向用户推销私人拥有的无线电接收机的公用事业而出现。

但是当收音机很快地普及以及广播电台大量建立后,无线电器材的生产者和销售商不能再继续取得高额利润,因此就不愿意继续支持广播电台,而广播电台也由原来的被报业利用以扩大报纸销路变成了报业潜在的竞争对手,这样两个资金来源一概被切断,民营性的广播电台一时又不能取得政府或者其他途径的支持,只能寻找其他资金来源。

然后形成了“收费广播”,向利用广播的广告主和广告商而不是听众收取费用的办法,来解决广播电台日常经费问题。

此方法虽不是最理想的办法,但在当时却是相对合理且有助于广播生存和发展的办法。

于是广播电台就从原先的为他人出售广播设备而转向了为自己出售广播时间。

1922年8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把它在纽约市的WEAF电台的播出时间卖给广告商。

“收费广播”的第一个顾客是一家房地产商(布莱克韦尔公司)。

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收费广播”—由顾客向广播电台提供带广告的节目。

20世纪20年代,除了收费广播这一经营方式的推广,美国广播的发展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推动力:

1、192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把WEAF卖给美国无线电公司。

交换条件是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共同建立全国性广播公司(NBC)。

1927年,形成了分别以WEAF(蓝色网)和WJZ(红色网)为核心的两张网络。

2、1923年,美国国会通过广播条例,要求广播电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使广播电台的数量得到控制,广播业走上有序发展之路。

3、1925年以来,收音机的外观改善,使它也成为家庭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而收音机的零部件也开始实行标准化,方便了修理。

第2节广告与广播

西屋电气公司总经理戴维斯认为:

广播关高是商业传播的现代化媒介,它使工业界有说话的权力,美国商人因为有了无线电广播而掌握了打开美国家庭大门的钥匙。

出钱买顾客为商品当证人—这是美国烟草公司总经理希尔和他得广告代理商洛德—托马斯广告公司总经理拉斯克开创的诉求手段。

在广播电台、广告主和广告人三方里,收益最大的时广告人。

收费广播把初期的广播业迅速带上富裕之路,从经济上巩固了广播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是广播电台被广告公司控制的问题。

广告大量占用广播节目时间,使听众不胜烦扰。

广告人不仅撰写广告词,还通过参与制作广播节目来影响甚至决定广播内容。

(洛德—托马斯公司控制NBC)

传媒是公共资源,不能成为某个企业或某个广告公司的代言人。

广告客户和商业电台的联盟限制和压抑了广播节目的发展。

助长了不良的社会倾向(如某些节目中得种族歧视),也使广播电台不去考虑开发新的节目。

另外,由于广告商认为在新闻节目里插入广告获利不大,新闻节目也就很难进入黄金时间,缺少了广告的资助,新闻广播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1927年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为主,组合19家小型独立电台成立成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8年被雪茄制造商佩利接手,并大力推进该广播网建设。

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管理与法规的特征。

1927年,由国会通过专门的广播法令,设立临时联邦广播委员会负责解释法令这时广播电台减少到600家左右,广播法出台后,10年内美国的广播电台一直保持在600家左右。

第3节管理与法规

1927年广播法案的主要内容是:

(1934扩展为《联邦通信法案》,包括了电报、电话)

1、电波属官方所有,允许私人企业经营电台,但应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主办人在申请时必须表明愿意为公益利益服务。

2、政府给每个电台划定频率。

3、设置5人的“联邦广播委员会”(1934年由7人的“联邦通信委员会”代替)

4、国家紧急状态时,所有有线和无线电事业归国家所有。

5、广播执照有效期从原先的6个月改为3年。

美国政府管理机构与广播电视业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它更多的时授权进行协调、管理,而不是统治、支配这个行业。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扬声器设备的国家,第一部扬声器被装置在莫斯科苏维埃大楼的阳台上。

1922年9月,按照列宁的指示建成的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台。

同年11月,这座电台被命名为“共产国际广播电台”。

第4节节目的成长(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

早期电台的广播内容涉及宗教、选举、市场行情、气象、体育、音乐、歌剧演出等多方面。

尽管题材广泛,但早期广播的主题还是娱乐。

1828年,荷兰电台有了“Host”这个角色,即把电台和听众联系起来的沙龙主人。

这是今天的电视主播(Anchor)的前身。

到20世纪30年代,收听广播在美国成为与去电影院一样重要的家庭娱乐活动。

传媒的社会影响大了,一方面,广播电台也就和电影公司一样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严格控制;

另一方面,广播电台也就需要自律自强地搞好节目,这些都有利于广播业的良性发展。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也没有使广播业的发展受到多少影响,广播成为民众在艰难困苦中的一贴精神良药。

经济危机甚至还对广播业带来一个好处,别的娱乐行业由于不景气,人才纷纷流入广播业,从而增强了广播节目制作方面的力量。

如戏剧演员奥逊.威尔斯。

第3章广播的成熟

广播的成熟体现在广播网的形成、节目形式的独立和风格化等。

广播成熟期的标志是广播黄金时代的到来。

(20世纪40年代)

第1节广播网的形成

广播网(BroadcastNetwork)是指由多家广播电台组成、由一座大型广播电台为节目发送中心的传播系统。

广播网形成的原因:

技术上,运用收转技术在电台与电台之间联通信号,以实现尽可能广大的覆盖。

节目来源和节目制作能力上,小的城镇缺少经费请大牌歌星光临,需要广播网进行实况转播。

1922年,纽约的WJZ电台与斯科纳克塔迪市的WGY电台通过电话线路互传“世界丛辑”节目,在世界上实现了最初的两地联播。

这是广播网的雏形,跨出了广播网建设的第一步。

1923年,WEAF把芝加哥足球赛实况传送到波士顿的WNAC电台,实现了最早的两台三地的信号收转广播。

MBS广播网(互惠广播公司,也译为相互广播公司),由纽约WOR等4家独立电台组成。

1943年,由于1941年制定的《广播联营条例》中规定:

一个广播公司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不得有两个以上的广播网。

NBC被迫把“蓝色”网卖给爱德华.诺布尔,ABC(美国广播公司)由此成立。

至此,美国广播业的三大广播网完全形成,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

广播网的相继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使听众能够听到更好的节目。

第2节节目的独立

自从广播经营的道路确定以广告为本之后,对广播节目的研究就加强了,因为节目是吸引听众亦即吸引广告的关键。

在广播的成熟期,综合性文艺节目成为广播网的首要节目形式。

这是广播电台制作和播出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综艺节目的丰富性以及它在播出时间上得合理性(一般是整点时段,如今天的几点档),更有利于接收,使得收听率大为提高。

电台的音乐节目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对遍布于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传播及其商业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戏剧广播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成为重头节目。

发现喜剧的效果好,广播电台继而开发出连续性的情景喜剧。

这是一种注重情节性的长篇戏剧样式,比起剧场演出的戏剧,它每天播出一集,滔滔不绝、连篇累牍的架势是剧场演出望尘莫及。

戏剧节目里占广播时间最多的形式是白天连续剧(SoapOpera),即肥皂剧。

1930年,播出了第一部长篇肥皂剧《彩色的梦》,创意者艾尔娜.菲利普因此被称为“肥皂剧之母”。

肥皂剧有一定的编剧公式,这就是:

奇异爱情+招人怜悯+悬念+日常生活环境,有人认为它的直接源头是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伤感小说”。

1937年开播的《指路明灯》从1952年起同时播出电视版,到1956年停播了广播版,而电视版则持续至今。

夜间广播的主要内容为心理恐怖剧。

心理恐怖剧的出现反映了广播业在节目制作和安排方面的成熟。

纯粹依靠声音来再现世界、创造现实,这是所有艺术形式里唯独广播才能做到的。

广播剧在初创期的另一种富有品味的样式是广播诗剧。

诗在广播中要显得真实些,而在面对观众则容易露出虚假,在书本上则缺乏感染力。

这是广播诗剧能够生长的原因。

这时的广播剧已有专门的演出团体,被称作“空中剧团”,它注重于挖掘听觉的魅力。

如美国奥逊.威尔斯的“水星剧团”。

1932年11月,美联社免费供给CBS关于罗斯福当选总统的消息,使合众社的有偿提供新闻告吹。

这说明通讯社首先看到了新闻在广播接收方面的市场,新闻广播引出了通讯社之间的竞争。

1933年12月,报社与通讯社发起成立“报刊—广播署”达成非正式协议:

只能向电台提供每则不超过30个单词的每日简讯,电台只能在白天9:

30和晚上9:

00以后播出,每次五分钟;

交换条件是广播网不再参与新闻采集。

但是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以及欧洲战争危机的出现,美国人对经济和政治日益关心,由此引发了对新闻信息的更大需求。

而广播新闻有其收听的便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这就使得民众青睐新闻广播。

需求决定供给,尽管有上述协议的限制,大都市的广播电台还是开始自派记者,自行采访,增加广播的新闻。

广播网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新闻采集部门,筹办广播通讯社。

1933年,CBS建立了自己的新闻服务中心,NBC记者谢克特一个人成立了一个新闻部,并率先利用电话采访,使广播新闻采写便捷起来。

最后各大通讯社都恢复向广播电台供稿。

这一短暂的广播与报纸的新闻角逐,反映了新老媒介之间关系的一般发展规律:

共存共荣—新老冲突—新媒介取胜。

这是因为,新媒介的出现,必定有其先进性,如果能够发挥自身长处,也就一定能够站住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广播与报纸的竞争宣告结束—广播完全取得了在新闻传播上得优势。

第3节明星与名牌

广播成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出现了足以使万人空巷的广播明星以及在广播史上也堪称绝作的名牌节目。

可以说广播不仅具有了个性,而且形成了风格。

从世界广播史上看,美国有3个人物分别在政治、文艺和新闻三个方面使广播的功效几乎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一、《炉边谈话》

广播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明星级人物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

由于他在广播演讲上得成功,人们由衷地称他不愧为美国的“第一喉舌”,是广播的“第一行家”。

1933年3月5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作为总统在广播里进行了第一次演讲。

创造了一种真正属于广播的方式—“炉边谈话”。

当时的广播虽然还更多的属于娱乐媒介,但罗斯福看到了这一媒介的平民性,并相信通过它能够起到宣传作用。

CBS华盛顿办事处的经理哈里.布彻听着总统想要讲得亲切自然些的想法,灵机一动,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

《炉边谈话》使用的是质朴易懂的语言,真正谈话的方式,作为国家元首却不打官腔,充满个人色彩,甚至谈到自己的狗。

埃克里.巴尔诺认为《炉边谈话》是“美国政治史和广播史上的里程碑”。

罗斯福是第一个“广播总统”,这不仅是因为他一生做过300多次广播演讲,更由于他是最善于运用广播的总统。

(1939年4月30日,他还是第一个上电视的总统,但肯尼迪是第一个善于运用电视的“电视总统”。

)罗斯福的记者招待会不拘形式,气氛轻松。

疾病没有影响他的信心却增加了他的悟性。

2、《火星人入侵地球》

奥逊.威尔斯,美国戏剧演员、导演。

他属于那种不愿意重复而着意创新的艺术家。

1938年,万圣节前夜(10月30日),他以一部广播剧惊动了全美国。

对于广播史来说,这是一个在传播效果上空前绝后的节目,它再好不过地体现了广播神奇巨大的威力,是广播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一个标志。

不过从此以后,广播业有了一条戒律—在广播剧中不允许插入虚构的简明新闻。

但,水星剧团从此名声大噪,CBS晚8-9点的广播剧广告时间的争夺空前绝后。

威尔斯后来又在电影和电视中不断闪光。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特吕弗指出:

“从1940年以来,电影中一切有创见的东西都来源于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和让.雷阿诺的《游戏规则》”。

另一个因为这场集团性德歇斯底里发作而收益的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哈德里.康特里尔先生。

他在一份学术报告中描写它是“首次利用为社会科学家提供的调查工具,对现代恐慌现象进行研究。

3、《这里是伦敦》

爱德华.默罗在1940年8月18日开始的《这里是伦敦》的现场报道,成为了广播节目的经典之作。

每次广播都是固定的开头语和结束语(ThisisLondon;

GoodNight,andgoodluck.)广播地点主要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大楼楼顶。

报道如此扣人心弦的轰炸,默罗的语调却是平静的。

《这里是伦敦》没有对战局的议论,只有记者亲眼看到的事实。

这是CBS以至整个西方新闻的客观报道理论与实践发展到广播时代的成果。

埃里克.巴尔诺总结:

“这种风格沉静、庄重,不失尊严,避免了僵硬,也避免了轻浮的言词。

它允许使用尖刻的语言,但是表达时必须婉转而有力;

它杜绝使用矫揉造作、大肆渲染、狂热无度的语言;

它喜欢简洁、精炼的叙述。

第二编电影

第4章电影的记录性(1895-1945)

第1节记录的诞生

记录“运动”的价值—“保存生命”。

以下发明属于电影的技术准备:

1、聚焦:

公元前6世纪,欧洲人已经能够利用凸面石英透镜放大、几种阳光。

2、投影:

18世纪欧洲有人上演“影子戏”。

3、摄影术:

1515年,达.芬奇设计“暗匣”。

1839年,易斯.达盖尔宣布发明照相术。

4、视觉暂留原理:

1824年,英语的罗杰特发现该原理。

1825年的“幻盘”,1830年的“法拉第轮”,1832年的图画轮,1834年的“走马盘”,电影史学家们把诸如此类的“西洋片”看做是电影发明过程的一步。

1853年,奥地利的吴邦提奥斯发明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动画片”。

5、快速曝光:

19世纪80年代,乔治.伊斯曼成功研究软胶片,为电影连续拍摄准备好了材料。

1894年,爱迪生生产出定型的“电影视镜”,以每秒48幅的速度放映的只供一个人观看的设备。

同年9月到法国展出,可说是世界最早的电影。

爱迪生的摄影机很笨重(约500公斤),而且只能在摄影棚里工作。

法国电影发明者路易.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重量只有5公斤,而且功能是“三合一”的—既可摄影又可放映、印片。

这使得后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卢米埃尔才是真正的电影发明者。

爱迪生是对摄影棚内表演进行记录的第一人,是现在电视的ESP(电子演播室制作)方式的前身。

卢米埃尔则是最早的户外活动记录工作者,是当今电视的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的鼻祖。

按传统艺术的观念,艺术是表现,艺术的再现本质上也是表现,而记录的本质是再现,即使再现之中有所表现。

为此我们可以把纪录电影看做再现艺术,把故事电影看成是以表现为主的艺术。

观众在表现和再现的交替中得到审美需求上的平衡,体现出人类审美的复杂性、多面性。

所以并不能认为表现是高级的,而再现是低级的。

第2节卢米埃尔法(掌握什么是“电影的方法”)

路易.卢米埃尔,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

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

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

1896—1897年的两年之内,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世界。

卢米埃尔的电影每一部的长度只有1-2分钟。

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

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并在《威尼斯的游览船》中首创了移动镜头。

从电视的角度认识卢米埃尔的电影:

首先,我们可以从卢米埃尔的电影看到它与后来的类型电影以及电视节目的传承关系:

《工厂大门》—产业电影—电视行业片、经济节目

《代表下船》—新闻记录电影—电视新闻报道

《水浇园丁》—故事电影—电视小品

其次,卢米埃尔电影的题材大部分来自现实,是生动活泼的法国中产阶级以下阶层的生活实录。

这与今天的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如出一辙。

另外,卢米埃尔的电影还确立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与戏剧艺术的根本区别。

至少三代人都保持了这种对“风吹树叶”的美的鉴赏力。

这既是人类对能够记录自然运动的自豪之情的体现,更是人类具备欣赏自然运动之美的能力的体现。

作为一个未来的这一行的从业者,永远也不要丢掉对体察自然、关注运动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感受力。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吸引观众而特别强调它的真实记录。

“纪录”使当时的电影成为今天的“活着”的史料,也使电影在当时就成为信息和观念的传播者。

电影的纪录功能使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报道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