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40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课件 传播学概论 听课笔记.docx

大学课件传播学概论听课笔记

第一章 导论

  学习指导:

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答: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

“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概念

  1.传播: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

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

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

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

  学习指导:

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

  1.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问答:

  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

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

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后面各章加以综合理解。

要求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分析实际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问答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

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概念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2.模式的类型:

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3.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总体要求:

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

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一、概念

  1.归纳、演绎的区别

  归纳:

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

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

  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

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二、问答

  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或者说为何传播学的经验研究具有科学性?

  

(1)科学性

  传播学研究总是从理论或实际的课题入手,依据一定的法则和程序,系统地收集与分析相关的现象性资料,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科学性表现在:

  ①先导:

系统的理论框架

  ②过程:

可靠的控制机制

  ③研究:

严格的分析手段

  ④结论:

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学习说明:

本章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脉络,重点在于掌握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与沟通、文化传承、娱乐),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对于社会信息环境对个人的作用。

  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了解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

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概念:

  1.了解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

  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

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

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个人的社会化:

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第六章 传播的社会控制

  学习说明:

本章开始进入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

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比较简单。

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问答:

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媒介的双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概念:

  1.把关人(守门人):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问答:

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

  一、把关概念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一、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学习指导:

本章在全书不算重要,主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符号、信息过载等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概念:

内容分析和内容(或文本)研究的区别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

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

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

“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

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问答:

  1.内容分析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①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②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③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

  ④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

  2.早期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

  ②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③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的内容及其传递与交流,并未涉及讯息的本质和实质问题。

  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学习指导:

本章主要是理解并掌握各类媒介的特点及我国各类媒介的发展现状;此外麦克卢汉及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也是一个重点,特点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冷媒介”等。

  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概念

  1.渠道与媒介的区别:

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

  2.记忆一些之最的时间与人物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完善了金属活字负印刷术。

  1456年,印刷《圣经》。

  1844年,美国工程师摩尔斯发明了电报机。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递。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文物台——KDKA广播电台,于当年11月2日开始播音。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于11月2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问答:

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媒介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问答:

  1.试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几种媒介的特点,它们如何发挥这些特点进行竞争?

  报刊:

长处:

①信息容量大;②保存信息的力量强;③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短处:

①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②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③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杂志:

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

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

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

  广播:

优点:

①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②受众面广,渗透性强;③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

且制作成本相对校低。

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学习指导:

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一节 受传者和受众

  概念:

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

  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

  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广泛性。

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

(联系“使用与满足”)

  ①消遣娱乐。

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

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

  概念:

  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学习指导:

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概念: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

  ①常识理论:

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

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

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

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

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

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

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

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

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概念:

传统学派、批判学派:

传统学派注重如何传播,批判学派关心为何传播。

  第一节 历史描述

  概念:

  1.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地资本主义丑陋文明满怀厌恶和义愤的年轻思想家,便以此为阵地,用一篇篇冷峻严厉、入木三分的文字,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第二代领袖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2.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二次大战后,马尔库塞留在美国。

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学生选择运动风起支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精神领袖。

人们甚至将他同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3.霍克海默:

哲学家,是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

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

于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从此法兰克福学派出现。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他指出:

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立的。

两者之间本质区别是:

①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再生产过程;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推翻这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②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合的顺从化结论;③而批判理论首先是要破坏一切既定性、事实性的东西,证明它们是不真实的,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④所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而出现的,传统理论则以肯定的面目出现。

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4.阿道尔诺: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5.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德国哲学家。

  6.政治经济学派、社会—文化学派(题3)

  7.针对传统学派的国际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批判学派也成立了自己的国际组织即“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学习指导:

本章主要阐述了新技术的一些特征和对传统传播业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要掌握数字化时代的特征、高新传播科技(主要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以及理解“推”“拉”技术与观念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第一节 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

  概念:

  1.数字化:

与模拟技术相对而言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

  2.美国1996年联邦电信法:

克林顿1996年2月8日签署。

  3.MSNBC:

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合建立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该有线频道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网址。

  问答:

  1.高新技术产生的“数字化时代”中,传播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加拿大著名数字化经济家家唐。

塔珀斯考特认为分子化的结构是新的数字经济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冲击

  概念:

  1.英国的“安全网络R-3号”计划:

1996年下半年,英国推出,以抵制不健康的内容进入网络。

  2.“V芯片”:

《1996电信法》规定,13英寸以上的电视,必须内装能够接收节目等级讯号的“V芯片”,以便通过V芯片的作用,使包含有害内容的节目自动删除。

  3.黑客:

通过破译别人的通讯代码,擅自闯入后者的网页,乱加篡改,造成对后者的骚扰攻击或者网上窃取信息等。

  问答:

  1.信息高科技术对大众传播带来了哪些挑战?

  电脑联网具有不容置疑的先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