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23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中学年高二竞赛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2012.3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咋声zé诤友zhèng掮客jiān戛然而止jiá

B.舷梯xián编纂zuǎn泥淖nào寡廉鲜耻xiǎn

C.遂愿suì应届yīng狙击zǔ暴殄天物tiǎn

D.殷红yān孱弱chán老妪yù拈花惹草z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协奏曲饥肠碌碌开源节流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B.明信片不计前嫌钩弦提要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C.天燃气激流勇退蜂拥而至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D.笑眯眯铩羽而归轻歌曼舞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

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B.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平抑中国崛起的势头。

C.项羽被围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D.山东汉子牛作涛在广州珠江边,目睹一名陌生女子落水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下水救人,不幸牺牲,他的这一英雄壮举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非洲鼓乐是人类最原始的乐器之一,它能协调大自然韵律的乐章,抒发打鼓者的情感,使人的心灵活跃起来,滋养人的内在活力。

D.叙利亚形势由于不断恶化,1月28日,阿盟观察团为确保安全中止了在叙利亚的观察团行动。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羽崇拜

李国文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

“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

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

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

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

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

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

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

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

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

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

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

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

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

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

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

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

“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

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

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

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

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

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

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

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小说了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佳胤令滑。

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

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敬厉声曰:

“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

”公稍动容,避席迓之。

敬曰:

“身奉旨,不得揖也。

”公曰:

“旨逮我乎?

”命设香案。

敬附耳曰:

“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

”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

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

敬掀髯笑曰:

“公不知我耶?

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

”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

公不为动,从容语曰:

“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

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

使人窥之,非尔利也。

”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

“滑小邑,安得多金?

”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

后覆开谕久之,曰:

“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

”公谢曰:

“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

抑何策出此官舍也?

”贼曰:

“公虑良是。

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

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

”公曰:

“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

不若夜行便。

”二贼相顾称善。

公又曰:

“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

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

”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

相者,心计人也。

相至,公谬语曰:

“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

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

”相吐舌曰:

“安得办此?

”公蹑相足曰:

“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

”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

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

“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

”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

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

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

“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

”作哀祈状。

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

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

“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

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

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

(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

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稍动容,避席迓之迓:

迎接

B.敬扣公左手,章拥背扣:

击打

C.贼以为然,遂袖匕首袖:

藏到衣袖中

D.章稍稍就几就:

走近,靠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后覆开谕久之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①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而先饮啖以示不疑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稍动容,避席迓之。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

④相吐舌曰:

“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⑥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

A.①④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

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对面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

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

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的身体摆脱控制。

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3分)

(2)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

使人窥之,非尔利也。

(4分)

(3)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8分)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①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

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②。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

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释]①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明亡,举兵衡山抗清,兵败赴广东肇庆入桂王政权。

桂林破后,退归里中居石船山下,著述以终。

②“声缓缓,滴泠泠”:

漏壶滴水声。

扃:

闭上,合上。

(1)这首词写了长夜的哪些“秋声”?

有什么作用?

(4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江晚正愁余,。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4),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论语·述而》)

五、(12分)

16.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具有的联系。

(4分)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1)

(2)

17.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4分)

①屈原和孔子都极为推崇兰花,陶渊明则植了很多菊花。

②离开市镇村落,去开辟一块田地耕种糊口,只为了一片鲜花一窗野色,这在今天真是不可理喻的事。

③古人中沉醉于自然芬芳的人很多,痴迷的程度也很深。

他们专注到了今天的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④古代因为此种理由而举家迁到山中野地者大有人在。

⑤有人从极安逸的居处搬到了一座荒凉的山坡下,竟然就为了能够推窗赏兰。

顺序为:

18.“亲”即“亲爱的”一词的简称,虽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称呼,后逐渐在网上走红。

2011年高考结束,南京理工大学用“淘宝体”发出了短信:

“亲,祝贺你哦!

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

”此后,8月1日外交部微博上出现这样的招聘广告“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

英语交流顺溜不?

驾照有木有?

……”可见“亲”字火到了什么程度。

请对“亲”的流行,发表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要求态度鲜明,语言简洁,不超过80字。

(4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初夏山野,翠绿妖娆,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

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

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

我大为惊诧。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能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

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

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

可爱的羊似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

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

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

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

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

而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

我在旁边看着,蓦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丰富。

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

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

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

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

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呢?

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

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

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

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

还让三岁的儿子鼓掌。

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

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

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

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

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

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着。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

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去。

儿子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

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几天后,父亲的口琴一直被孩子当做玩具,想起来吹一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

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

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

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把口琴。

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这叫我们惊诧莫名。

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

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

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

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

车开走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

19.本文描写音乐的文字很精彩,请任选两种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4分)

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

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20.作者第一次听父亲吹口琴和最后一次听父亲吹口琴时都感到“惊诧”,但两次“惊诧”是否相同?

为什么?

(4分)

21.文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分)

22.文章以“口琴”来写“做农民的父亲”,蕴涵了哪几层深意?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

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

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

孙中山说:

“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

”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

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拖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

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

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

“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

“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

不倒着看有意思吗?

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

”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

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

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

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

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goods(中国货)。

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goods,洋人难以接受。

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

“积非成是,奴隶思想!

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

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

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

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

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

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

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

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

“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

”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

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

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

”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

”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

”他立即反诘:

“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

”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

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

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

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

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

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19.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0.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4分)

21.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请举例说明。

(4分)

22.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写作(60分)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