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258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教学设计.doc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强国富民使命。

2.牢记改革开放的标志及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3.知道中国腾飞的原因及表现。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能力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2.提高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功绩的认识,支持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3.对伟大祖国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满自豪感。

重点

1.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及我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改革开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难点

1.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准备:

1.精心准备和制作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及教材上相关情景幻灯片。

2.认真备课,设置教学知识提纲。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中探究的问题。

2.准备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提问探讨。

一、歌曲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展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教师总结: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切表达了人们对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歌颂。

人们之所以怀念邓小平,是因为:

一邓小平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二是因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正是因为邓小平,中国才踏上了富强之路。

教师也可设计一些与改革开放有关的问答题目,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

教师播放洋务运动、1898戊戌变法、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中共一大等历史幻灯片。

教师指出:

数百年来,强国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

近代以来,面对民族的衰落、国家的衰亡,无数仁人志士、中华儿女积极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道路。

面对外国的洋枪洋炮和野蛮侵略,洋务运动开始了“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他们提出的主张和改变旧中国积弱积贫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面对近代以来民族的衰落、国家的衰亡,自觉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

(1)首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她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了。

第一场革命的意义: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其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过很大挫折,遭遇过发展困境。

(3)第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由此开始的伟大变革冲破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认识和体制障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教师展示以下幻灯片,请学生观看,以帮助学生了解或复习巩固建国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认识。

1949-1952年:

社会主义政权巩固时期,经济恢复、巩固时期;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使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1966年:

进入社会主义(较稳定期);

1957年:

“一五”计划完成;

1958年:

大跃进;

1959-1961年:

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使中国国际威望大幅提升,拉开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年: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7年:

恢复高考;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1979年:

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快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教师总结: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再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确实担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阅读感悟”,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源于农村。

【知识拓展】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变迁

2018年1月15日,“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启动,全国主要网络媒体都走进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改革第一村怎样炼成?

40年前,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18位庄稼汉将家人“托孤”,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搞“大包干”。

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

这18人被称为“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健在的还有11位。

纸包不住火,“秘密”很快被公社得知。

“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不给了,粮农贷款也不给了。

”严金昌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

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获得大丰收,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

1979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

“包产到户”很快得到了县委领导的支持,这种做法被巧妙地称为“大包干”。

中央在1980年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75号文件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

2.改革开放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

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实践成功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再到我国40年发展巨变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总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

教师提出问题: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第5页内容。

教师总结: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国家经济建设呈现空前繁荣景象。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了解几种市场类型。

然后展示如下幻灯片;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

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教师总结:

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都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小到个人创业当老板、再到企业建立及发展壮大,大到国家踏上强国之路,都离不开这些生产要素。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也就相当于解放了这些生产要素,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这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来寻找自己的归宿和平台,也就是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请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说一说他们是如何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教师总结:

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都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所以父母通过上班工作付出了劳动力,投资理财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管理技术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取得高收入,还有农民流转自己的土地取得收入等都是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条件。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成为社会共识,这也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腾飞。

(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1.中国腾飞原因: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

中国腾飞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

一是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腾飞表现: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和第7页,然后提出问题:

(1)这两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2)它们的侧重点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

(1)这两页讲述的都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腾飞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国内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2)第6页突出的是国际地位或成就,而第7页突出的是国内成就;(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如:

从改革开放最初的“引进来”到“走出去”,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这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知识拓展】联合国:

201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占三成

联合国2017年12月11日在日内瓦及全球多个城市同时发布《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强。

由于与危机相关的脆弱因素和近期其他动荡的负面影响有所消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快增长。

其中,东亚和南亚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

2017年,东亚和南亚经济增长占到全球近一半,仅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就约占1/3。

在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个人消费、较高出口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带动下,预计区域经济仍然相对稳定,保持在2018年的5.8%和2019年的5.9%。

展望未来,在强劲内需和宽松的宏观政策带动下,预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

对于2018年,多家美欧机构最新研究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势增长,经济平稳和再平衡进程的持续推进将继续吸引海外投资者。

3.中国腾飞的证明或启示:

中国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教师播放幻灯片: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核心,学习了改革开放的作用和成就。

历史和实践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经过改革开放,同四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成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借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之机,全力支持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

知识目标

1.知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知道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原因(必要性)及应对措施。

3.知道如何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能力目标

1.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

2.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对党和国家实施的共享发展成果措施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

2.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

3.对共享发展成果有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

3.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难点

1.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教师准备:

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

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新课。

一、课前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97次,比2017年多20次。

幻灯片二:

十九大代表热议报告:

203次提到“人民”二字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

教师总结:

为什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如此高频率?

为什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

要想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复习提问:

中国腾飞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原因:

一是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总结:

我国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困难和问题表现:

(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主要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知识拓展】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

以2018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68名。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

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

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

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我国人口近14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

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

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过渡语】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到11页内容,请学生归纳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教师请学生总结后,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

(1)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知识拓展】理解新常态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

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称之为经济新常态。

旧常态说穿了就是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一种状态,它靠低成本来驱动的。

经济“新常态”就是要转到一个集约型、质量型来进行发展,这就是经济“新常态”和经济旧常态的差别。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两个问题:

(1)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它为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

(1)从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等方面回答即可。

(2)第一问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回答。

第二问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水平、人口就业、促进消费、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回答皆可。

教师总结: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二)共享发展成果

1.社会文明程度衡量标准

【过渡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一】“共享”入围2017年度热词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桩……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共享”就以各类颠覆性的创举,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你我的生活几乎处处可共享,只有想不到,没有共享做不到,它们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你我的生活。

实际上,在年底多个权威机构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中,“共享”一词均榜上有名,这也从侧面验证了2017年,也是货真价实的“共享元年”!

为何“共享”那么火?

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人们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发明了各类共享经济的应用。

从定义上看,共享经济就是让闲置资源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知识拓展二】改革是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