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260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情趣化教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他还提出“诗有别趣”之说,认为盛唐之诗,它的妙处就在于富有兴趣。

明初诗人高启也认为:

“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

”他把“趣”视作诗的三要之一。

清代作家史震林则更进一步说:

“诗文之道有四:

理、事、情、景而已。

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

趣者,生气与灵机也。

”他认为理、事、情、景各有其趣,把“趣”放在非常特殊的地位。

古人所论,都是诗文的情趣问题、诗文的重要美学特征问题。

这自然也可以用来说明,以诗文为主要文本的语文教学,同样是富有情趣的,同样具有明显的美学特征。

可以说,在中小学所有课程中,没有哪一门课比得上语文这样视野开阔、感情丰富、妙趣横生、令人神往;

有人通过调查发现,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最想翻看的是语文书;

上课以后不久,学生便说,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

“我国教育界1997年内完成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

目前40%的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冷漠。

在回答“你平时早上上学的心情是”,小学生中“谈不上愉快不愉快”占28%,“不太愉快”占7%;

“很不愉快”的占5%。

……而这种恶劣的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更加严重。

回答“谈不上愉快不愉快”的初三学生竟占60%;

“不愉快”的占12%。

也就是说,上学的路上,不少孩子心情黯淡,步履沉重。

导致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之一,是语文课。

”曾楚风:

《语文课,为何总让人黯然神伤》,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12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版。

“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高一新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感兴趣的不足10%。

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

”李建平:

《阅读教学问题亟待加强》,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第22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第1版;

蔡元培先生说过:

“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

”据教育网披露,有人指责某些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厌恶学习”,而语文居于“厌恶之首”。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害怕语文?

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太不讲究情趣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无视文本的情趣因素和美学特征,把语文课上得枯燥乏味,毫无情趣,令学生生厌,扼杀学生对语文的爱好和兴趣

教学的情趣问题非常重要,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社会名人都这么说,列宁就曾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转引自时金芳:

《语文教学设计》,第16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第1版。

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如果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那末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第51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被称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当然更不能例外。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渴望富有情趣的语文教学的。

我们对一个经济发达地区938名中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有各自的特点,在下列几点中,请选出你认为最要紧的一项:

A知识渊博的

B课堂语言幽默的

C讲课富有情感的

D讲课条理清楚的

E善于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

F能引起我们对语文兴趣的

G耐心答问,循循善诱的

H讲一点练一点的”

问卷的结果是:

“F能引起我们对语文兴趣的”一项以404票遥遥领先,第二位“B课堂语言幽默的”项得233票——而且这一项也是关乎情趣问题的,两项相加的总票数达到了637票,占总投票人数的67%,而其他6个选项相加的总票数仅为301票,可以说学生们对语文教学的情趣化期盼已经达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竭力鼓吹以人为本,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永远在痛苦中学习。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解脱学生于苦海,我们有义务还学生以愉快和欢乐,我们要大力提倡语文情趣化教学。

这是开设本课的重要意义。

为了便于理解情趣这一词汇的涵义,减少不必要的歧义,我们有必要在这里作一些简要的说明和界定。

“情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语文教学中与这个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所有内容。

构成“情趣”一词包括了“情”和“趣”两个方面的涵义。

“情”字所涉及的有:

情感、情绪、情调、情爱、情怀、情味、情境、热情和激情等等。

《新华词典》对“情感”的解释是:

“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体现。

”语文情趣化教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积极的心态。

“情绪”和“激情”则是侧重于即时性的一种情感。

提出“情调”的意思是,我们在强调语文教学情趣化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格调和品位,不是搞“唯情趣主义”,更不搞低级、庸俗、插科打诨、哗众取宠式的所谓“情趣”。

“趣”字的涵义包括:

兴趣、志趣、乐趣、趣味和雅趣等等。

《新华词典》对“兴趣”的解释是:

“对事物关切和喜爱的情绪。

”“志趣”比较强调与理想、志向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乐趣”和“趣味”侧重于人的直接体验,进一步体现了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

“雅趣”与“情调”一样,则是强调格调方面的要求。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新华词典》对“兴趣”一词的解释,还充分地反映了“情”、“趣”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情是趣的基础,趣是情的外化;

情侧重于内蕴,而趣侧重于外现,两者是水乳交融的。

“情”、“趣”两者虽然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但它们对于智力活动却有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当务之急更应该首先从自己能做的地方做起,让学生学得快乐,让教师教得轻松,这就是我们对“情趣”两字理解的要义。

二、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哲学思考

  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说:

“……于是我分外注意哲学的学习。

这无非是因为语文教育处处都包含着哲学的思辩的内容,并受哲学的指导的。

是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教育哲学,可以对语文教育中的概念和判断作出科学的解释,对语文教育中的诸种内外部关系和范畴作出合理的分辨。

”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语文教学情趣方面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

1、主体地位与语文学习情趣

如果给出一道试题考考我们的语文老师: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谁?

”我想95%以上的答案都会写出两个字:

“学生。

”但是,真正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又是何其困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前面所提到的语文课被学生称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的地方至今恐怕还不在少数。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情趣,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客颠倒,由来已久。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史,自春秋战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在走一条越来越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情感需要的道路——因为历代皇帝总是把教育作为自己培养驯服工具的手段和途径。

在那样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学子从来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面对芸芸考生,有位皇帝曾洋洋得意地说“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说此话的是千古明君李世民——就连他的话中,也咂不出半点学子是主体的味道来,其他时期的学子又当如何——完全可以想见。

再看曾领导过古文中兴,自称“好为人师”之韩愈的“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师释”,在历史上是具有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的,但光就这句名言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根深柢固的。

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越来越走向腐朽,最后成了摧残读书人的枷锁和镣铐。

五四运动时期,许多语文教育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呼吁:

“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除非把‘被动听讲’改为‘自动阅读’不可。

中学生如果自己不去看书,全靠每天在讲堂上听先生讲解几句古文,那是没有大进步的。

但此后,在战乱不断的中国,此种口号,只能算“空怀壮志”而已。

建国以后,虽也曾有过几度改革,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在各学科里资格最老的语文教学中,这种传统思想造成的流弊,可以说是积重难返,贻害很大。

仅拿阅读教学来说,要学生死记硬背者有之,讲风太盛教师满堂灌者有之,追求虚假热闹满堂问者有之,为谋高分大搞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者也有之……凡此种种,虽然表现各异,但其病根却是如出一辙:

在教育理念上没有把学生当作语文教学的主体来看待。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情绪和兴趣,考虑的只是自己(或者代表家长、学校、社会)的情感、意志和目标,学生成年累月地处在被动学习的困境之中,有一位教授是这样描述此种情形下学生的处境的:

“无需用‘心’动情,重要的只是记忆和训练,人必须像电脑那样绝对服从指令,要你写‘同心协力’,如果你竟写成‘齐心协力’,判错是天经地义的。

同时,写作也被‘知识化’‘模式化’了,因而也被‘标准化’‘机械化’了,而‘套路’‘模式’往往和具体的人的无限生动活泼的思想情感格格不入;

但重要的是入‘套’及‘格’,一旦用‘心’动情,出了‘格’”冲破了‘套’,还不是你自己倒霉!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了‘套中人’。

”如此这般的语文教学,学生不给“最不欢迎”的评价才是真正的怪事!

学生能否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承认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情感的需要、情绪的高低和兴趣的浓淡;

也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处在主体的地位上,才能有很好的情感和兴趣,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

“认识主体作为一个担负着使外在事物向观念转换任务的功能系统,还是一个知、情、意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的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是理性与非理性、有意识与无意识等等的有机统一。

并且人作为社会的生物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热情、有追求的活生生的生命。

因此,作为主体的人并不是只以自己抽象的感觉和思维进行认识活动,相反,主体意识的各种要素都要投入到认识活动中,并对认识的进程发生影响。

实践告诉我们,在人的意识的作用中,并不全是以理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的,而有时是以情感(包括信念、理想、习惯和本能在内的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为主的。

一般地说,这些非理性的心理意识要素,不具有对客体观念把握的功能,但是,它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能起到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的作用,因此是万万忽视不得的。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深知,要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要善于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

一个优秀的老师也明白,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应懂得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味地单管而下,在硬读苦练上一条道儿走到黑,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事实上,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有这么一种体会:

什么时候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什么时候才真正牵到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否则永远只能在“少慢差费”的低谷中徘徊。

我们如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说教师的情趣可有可无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强调的那样: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的。

”教师的情趣虽然不是学习的关键因素,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培养学生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毫无情趣,上起课来无精打采,读起课文味同嚼蜡,那样的课,除了能为学生催眠以外,恐怕也就没有别的什么优点了。

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热情的期待,对教材富于发诸内心的共鸣,语言风趣和具有幽默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感染力,从而为学生酝酿学习情趣提供一个极好的平台

2、语文教学情趣化与教学

教与学,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对矛盾,强化语文教学的情趣,有益于正确处理这对矛盾。

语文教学之所以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与没有在观念上处理好这个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

“传道、授业、解惑”的异化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把“教”放在首位,而让学生的“学”成了教师的陪衬,所以种种弊病就随之而来。

第一种弊病俗称“填鸭式”教学。

在教师中间流行一句行话,叫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

既然自己有了一桶水,许多“好心”的语文老师,就希望能给学生“三杯水”、“五杯水”甚至“大半桶水”学生们忙于记、抄、背。

虽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毫无益处,但大多数做法却使得学生的脑子成了一桶浆糊。

更为严重的是,本来精美的课文不读,学生却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教师们觉得自己是“用心良苦”,学生们却是颇不领情;

教师们对学生是“倾囊相助”,学生们却深感自己被当作“装知识的容器”。

之所以有新书发下来时,学生最先想看的是语文书,听课以后学生却说“语文是最令人头痛”的怪现象,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种弊病就是讲风太盛。

满脑子以“教”为主的教师,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

“有的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用’课文,而是‘讲’课文,每一篇文章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

”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下得课也,则似过眼云烟。

倘若教师讲得真好,或是偶尔为之,也未必不佳;

问题是有的教师本身只是“二道贩子”,没有多少真切体会,自然缺少情趣;

还有的是学生早已懂了,教师还在那里喋喋不休,讲个不止;

更严重的是,许多教师从不从学生的情趣上去掂量掂量,也从不想改换一些新的思路,只管我行我素。

如此“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这实在是“在嫩苗上驰马”——摧残学生,学生哪有不厌之理?

第三是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教师中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许多教师,一味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对学生们进行成年累月的机械乏味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训练。

这种练习设计,完全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从不考虑学生的情趣与需要。

教师觉得哪些知识十分重要,哪些能力必须掌握,就设法让学生被动地去练习。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老是写错的字写上百遍,有的要求学生把不顺口的外国地名连念几十次,还有花样叠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选择题、判断题,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正如报上所批评的那样:

关于某作家作品的阅读练习题,作家本人也只能考个不及格。

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这些练习有没有合理的成分,而只想指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厌、家长怨、社会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一切思考的起点,都是以“教”为中心的,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有的简直把学生当成解题的机器。

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两字应怎样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是:

教学生学——具体一点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的学”,这个短语的中心词是“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把“学”字放在首位,并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变换,而是理念上的更新。

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所以,一切都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方法,寻求相应的机制。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为学生着想。

要让学生热爱语文课程,我们就应考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精神需要,这决不是“兴趣至上主义”,也不是无原则地取悦于学生,而是语文教学目标本身的要求之一。

2000年颁行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相似的要求: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社会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没有良好的情趣的人,是一个修养上“营养不良”的人;

犯罪心理学家则惊呼,人,如果缺乏丰富健康的情趣,是十分可怕的。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公众场所见死不救等现象,缺乏丰富健康的情趣,是其重要原因。

重视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的情趣因素,这是在为语文课程恢复本来面目,因为,人,本来就有一种喜欢语文(用来交流和学习)的天性。

20世纪30年代提倡文明新生活时期的教育家就指出,不会用语文交流的人是一个五官不健全的人,是十分痛苦的人。

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情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等于没有了内在的能源,学习是无法持久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无法落实的。

第二,选择教学内容,要把能否激发学生的情趣,作为衡量的尺度之一。

首先,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材标准时,是否把学生的情趣和需要列为考虑因素,这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关系十分重大。

编制一套深受学生喜爱而高质量的语文教材,就等于为千千万万语文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平台。

换一个角度说,是否把学生的情趣和需要列入教材编审的考虑范围,这也是教育文明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与教育是揉合在整个教育之中的,基本上只是一种附属成分,虽曾有“文以载道”的说法,但历朝历代无不是把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作为主要内容的。

20世纪之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育家,开始关注教学内容的情趣问题,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中说:

“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逊飘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

中国的教科书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没有这种力量。

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

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

蛀书虫为什么蛀书?

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使它吃了又要吃。

吃教科书如同吃蜡,吃了一回,再也不想吃第二回,连蛀书虫也养不成!

”引自顾黄初、李杏保:

《二十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集》,第514页,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1991,第1版。

这类的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以后的教材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弯路。

20世纪5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最初叫“出版说明”)都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1963年“大纲”的选材标准,一般提法都是“文质兼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但其中考虑最多的还是“政治标准”。

这也是学生厌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才在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栏里,逐步开始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因素。

所谓“逐步”,是说这方面还是做得很不够的,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对此就颇有微词。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确定上,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情趣因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教与学”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他是这样向大家作解释的:

“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从“学”字着眼,语文知识教学,就应多为学生着想。

教师“闻道在先”,要根据自己求学时的体验,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学生急需何种知识,喜欢何种内容,何种方法有益于记忆。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要尽量减少死记硬背,更不能参考资料满天飞。

从“学”字着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搞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承受力,不断设计新颖、高效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经常有“举一隅而知三隅反”的乐趣。

从“学”字着眼,培养学生语文修养,不应该用灌输的方法,在文艺欣赏和文艺批评中不必强求一律,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涵泳,得到合适于自己的那一份营养,从而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

在这方面过去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熏陶”。

其实,对于今天的修养情性来说,并不十分妥当。

“熏”者,是用烟熏火烤,“陶”者,用制作陶器的模子去套,这种教育方法本身,不要说在过程上仍然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上,就是“制作”出来的产品,不都成了屋顶上的琉璃瓦——千片一律了吗?

在艺术欣赏面前,语文教师最好是做一个“导游”,可以稍作指点和启发,本质上还是学生自己去“游”,去体味。

鲁迅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政治家、道学家、小市民看了各有所得,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呢?

唯其如此,才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来,学生也才会越学越有滋味。

(二)语文情趣化教学与美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

“美”,已经成为衡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优劣的重要尺度,也被作为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美育”已经被提到与德育、智育和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创新精神来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学的情趣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符合美学的基本规律,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语文阅读中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审美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应该义不容辞地关注学生的人生,关注青少年的个人情趣。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切地体味作品中人物之情,领略作者的深情和雅趣,激发学生的共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激起他们热爱生存、热爱他人、热爱社会之情。

蝉,是世间一种小虫,虽然在诗人的句子和孩子们的生活中,有它一定的位置,但人们实在很少去过问它。

然而如果要真正去了解它,就不那么容易了。

高中课文法布尔写的《蝉》中有这样一些说明: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

总的时间大概要30分钟。

”“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这些文字,倘若随意读过去了事,也并无什么特别的感觉,然而,当一位教师向学生作这样的调查时,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假如你是一个生物学研究生,请你说说,你将如何来得到这些冷冰冰的数字?

”讨论异常热烈,方案也五花八门,其结果忽然使大家一下子明白:

这些数字,不知熔铸着生物学家的多少心血,也不知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需要多么巨大的热情、耐心和韧劲,他们具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青春热血般的臆测,那么就不妨听听科学家自己是怎样说的:

“我一生的乐趣和唯一的工作,就只是科学研究工作;

它引起了一种兴奋,使我可以暂时忘却或者完全解除自己日常的不舒适。

”《达尔文回忆录》,第74页,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第1版。

其次,当读者在欣赏科学美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对创造者深深的敬意,还有喜悦和骄傲。

上述教学镜头之所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学生在欣赏科学美的时候,教师有意点击了情趣按键,激起了学生深深的敬意,这里包含着以情激情,以情悟情,情与情的和谐共振的道理。

 (三)语文情趣化教学与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1、情趣与注意

注意,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