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354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论文试析毛姆小x说中人物的孤独意识Word文档格式.docx

威廉.萨摩赛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戏剧、小说、散文被读者广泛地阅读,很多研究者把这归功于毛姆有意迎合大众口味,使得作品很吸引主流阅读群体。

本文认为毛姆作品中所包含深刻的非主流个体话语才是深深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原因,正如作家摩根所说:

“在精明的观察者看来,一个人即使在偶然写出的作品中,也不能不显露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1]本文主要围绕毛姆的三部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来探讨毛姆笔下人物的孤独意识,论述证明毛姆作品中为研究者和大众所忽视的个体孤独者话语。

本文分为三节论述,第一节是毛姆笔下的孤独者形象。

主要选取了《人生的枷锁》中抗争者菲利普、《月亮和六便士》中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斯特里克兰德、《刀锋》中跨越刀锋的拉里这三个人物形象;

第二节是毛姆笔下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

其表现形式为精心的故事题材和主人公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

第三节是分析毛姆孤独意识的成因,论述时代根源、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自身经历这三方面对毛姆的影响。

关键词:

毛姆;

孤独意识;

表现形式

AnAnalysisontheCharacters’ConsciousnessofLonelinessinMaugham'

sNovels

Abstract

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wasanimportantBritishliterarywriter.Hisplays,novelsandessayswerewidelyreadforreaders,whichwasconsideredthatMaughamcateredtopopulartasteintentionallyandattractedmainstreamreadinggroups.[1]ThispaperarguedthatMaughamliteratureworkscontainedthediscourseofnon-mainstreamindividualdiscoursewhichwasthemostimportantreasontoattractaudiences.AsthewriterMorgansaid:

"

inashrewdobserverviewpoint,apersonevenwroteworksinoccasional,andtheworkscan’tfailtorevealhisinnerworld.

Thethesisanalyzedthecharacters’consciousnessoflonelinessinMaugham’snovelsOfHumanBondage,TheMoonandSixpenceandtheRazor’sEdge,exploringthediscourseofnon-mainstreamindividualdiscourseinMaughamliteratureworks.

Thethesiswa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chapterintroducedtheloneimagesinMaugham’snovels.Thispartchosethreecharacterstostudy:

theprotestersPhilipinOfHumanBondage,theartofdevotionStricklandinTheMoonandSixpenceandLarryintheRazor’sEdge;

thesecondchapterintroducedtheformoflonelyconsciousness.Itwasconcludedthatsmartmaterialandthewishtothealienworldandnatureisthemainform.ThethirdchapteranalyzedthecausesoflonelinessawarenessinMaugham’snovels,andthispartdiscussedtherootcausesofthetimes,thepessimisticphilosophicalinfluenceofSchopenhauerandauthor’sownexperienceinfluencingonMaugham.

Keywords:

Maugham;

Lonelyconsciousness;

Form

目录

引言1

一、毛姆笔下孤独者形象1

(一)菲利普:

抗争枷锁的孤独者2

(二)斯特里克兰德:

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3

(三)拉里:

跨越刀锋的孤独者5

二、毛姆笔下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5

(一)精心的故事题材6

(二)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8

三、毛姆的孤独意识的成因9

(一)时代根源9

(二)自身经历9

(三)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引言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是18世纪后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在戏剧创作上成就很大,可以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剧作大家萧伯纳比肩。

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的称号,戏剧并没有让毛姆走得更远,让毛姆走得更远的是他的长篇小说。

[2]毛姆的是个多产的作家,主要是戏剧、小说、散文等方面。

代表作有《杰克·

斯特洛》、《朵特夫人》、《英雄》、《克雷杜克夫人》、《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

目前,在国内研究毛姆的论文不尽其数,研究的学科多以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为主;

研究层次主要是以文艺作品和基础研究为主;

也有涉及到毛姆的创作风格等。

[3]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侠的《解读毛姆笔下的精神探索者形象》。

该论文是以《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文本为基础,试图解决以菲利普.凯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和拉里.达雷尔为代表的精神探索者形象。

这三个形象分别是敢于追求自由、实现自我和摆脱痛苦的凯里和为了追寻自己审美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有凝聚了毛姆对人生的思考的圣徒者拉里。

本文主要写毛姆小说中的孤独意识,现代汉语是这样解释“孤独”:

孤独,独自一个人,在文学领域中,孤独的词性并无褒贬,而是带有现代意味,是一种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

在毛姆作品中的主人公注定活在孤独之中,菲利普的独处,还是思特里克兰德逃离社会和拉里的主动远离世俗,都是孤独的体现。

国内虽然对毛姆的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但对毛姆作品中的孤独意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涉及到的都是较为零散的,研究毛姆作品中的人物的孤独意识可以让我们更全方面、多层次了解、分析和研究的毛姆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创造风格。

一、毛姆笔下孤独者形象

孤独可是通过文学来表现,孤独是文学永久的母题。

《简明心理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孤独:

一种缺乏紧密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不开心的情绪就是孤独。

孤独和独处状态不同,缺乏亲情跟友谊让人产生孤独感,就算是有人安慰也是无用的。

孤独并不是个体身上的形单影只,其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甚至会内化为个体人格。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表面的孤独,是人不满足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孤僻;

二是内在孤独,是指心理状态不平衡,是由于人的经历创伤等导致,根本无法根除,从而形成一种躲避内向型性格。

三是超越的孤独,是个体精神、思想、才华等杰出的表现。

[4]

我们的痛苦来源于孤独,但人类正是因为这种痛苦得到力量,19世纪以后,接连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发现上帝失去了原有的效力,人类创造上帝,也就是宗教被摧残得失去当年的效力。

“上帝已死”的观念已映于人们心中,人们失去信仰,就像被抛到一个巨大的荒原。

孤独、迷惘几乎绝望地成为人类的情绪的主旋律。

在小说中毛姆描述了一个个孤独者形象,抗争枷锁的菲利普、为艺术献身的斯特里克兰德和跨越刀锋的拉里,他们一个个人物形象在毛姆笔下表现出浓浓的孤独感。

抗争枷锁的孤独者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根据自己的早年经历写的小说,毛姆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小失去双亲,由于身体缺陷而备受欺凌,这正好是作者毛姆人生的真实写照。

[5]

宗教、家庭、爱情、职业、金钱等枷锁几乎是人身处尘世的必须受到的束缚,现实的残酷已经把人变得更加世俗、物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追求精神的独立和人生的自由的道路必定是孤独的,只有能忍受孤独的人才能换来精神的独立。

《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属于这样的一类人,他人生的道路从童年时代到三十岁都是坎坷的,他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直走在挣脱世俗的枷锁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道路上。

菲利普受到的枷锁主要来自宗教、爱情、金钱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宗教。

他一直走在抗争这些世俗枷锁的孤独者。

菲利普从小就生活在富裕幸福的家庭中,父亲是医生,但是早逝,母亲也在他9岁时去世了,于是从小便被从事牧师职业的伯父威廉接去英国抚养。

自幼失去双亲,天生的跛足,寄人篱下,养成了菲利普敏感内向、孤独的性格。

年幼的菲利普在宗教学校和牧师家庭的双重宗教环境影响下,宗教因而顺理成章成为菲利普虔诚的信仰。

基督教的救世观念宣扬:

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就能获得上帝的救赎,这为菲利普描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一直天真地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诚心去祈祷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

他为了拥有健全身体宁愿做个全校最笨的学生,因为跛足,他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凌和不尊重。

[6]他渴望通过祈祷上帝,希望自己的跛足能够好起来,那段时间他虔诚按时地祈祷,渴望得到上帝的眷顾,可是第二天,他的跛足依然在。

当他向伯父请教,伯父告诉他是因为他的还没有足够虔诚,不足以感动上帝,可是当他祈祷后,结果亦是如此。

他终于明白了宗教的欺世性。

伯父虽然一直让菲利普继承其牧师的职位,但对待菲利普却是自私自利,他切下的一个小鸡蛋尖便成为菲利普的奢侈,那段时间小菲利普每天早上梦中醒来都仍是在母亲的怀里。

“跛足事件”让菲利普看清这种知行不一致的欺世虚伪行为,他宁愿孤独地离去,也不要在挣扎于这种环境中。

离开伦敦,出发去德国海德堡,他通过那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不信教也可以过得逍遥自在。

他明白了人是自由的,完全不会受到上帝的束缚。

在新的环境中菲利普结识了新的朋友,给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注入了新的鲜血,宗教对于他来说就像他不再需要的一件斗篷,轻而易举地把它脱掉。

第二个方面是爱情。

在菲利普孤独的内心里,其实是非常渴望有一份温暖而真挚的爱情,却喜欢上了庸俗的餐厅服务员—米尔德丽德,他对米尔德丽德的这份不理智的感情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牵绊了他将近一生。

菲利普看不出米尔德丽德有任何有魅力的地方,她瘦长的个子,扁平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但是她喝咖啡故意翘起来的兰花指也可以让菲利普心动和满足。

菲利普对于米尔德丽德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予理睬,但是菲利普孤寂的心灵就是挣脱不出这份不理智的情感,虽然内心对她已经诅咒了上万遍,可是当她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就身不由己地屈从于她。

当他生命中出现了另一个几乎是米尔德丽德的反面—诺拉。

她尊重、关心菲利普,对菲利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挚的红颜知己。

可是菲利普好像是无法控制,失去理智,他宁可同米尔德丽德呆上十分钟,也不愿意跟诺拉呆一个下午。

他喜欢拿诺拉跟米尔德丽德进行比较:

米尔德丽德愚昧无知并且固执,他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一律不感兴趣;

而诺拉思维敏锐,才华横溢。

菲利普想到他要跟米尔德丽德这样的人纠缠在一起,就感到很低落。

[7]可是在这次爱情保卫战中,菲利普并没有得到米尔德丽德的爱情,而是他怎么也摆脱不了这份卑微的情欲,他只能孤独地忍受那条束缚着他身心、不堪忍受的欲望链条。

第三个方面是金钱。

有钱不是万能,但缺少金钱我们却什么也干不了。

菲利普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必然处处也会受到金钱的掣肘,始终都挣脱不了经济的枷锁。

从少年开始,菲利普的经济就一直受到伯父的制约,在商店当巡视员的各种艰辛曲折,之后又在行医时目睹因贫困造成的各种悲惨,现实告诉菲利普:

人一旦没有金钱就会变得吝啬、狭隘、自私,约束于金钱是让人不能自由发展的原因。

米尔德丽德也是因为菲利普能提供给她物质和金钱,让她的虚荣心可以得到满足,只有当菲利普给她提供物质需要时,她才会喜笑颜开面对菲利普。

于是菲利普终于得出一个观点:

看来金钱比爱情更为重要。

然而在菲利普的经济到了极度窘困时,他为了金钱支持他完成学医课程,甚至为了得到伯父那点薄产而起了杀死伯父的邪念。

当他伯父病危时,他回家看望伯父,桌上摆着两只瓶子:

一只瓶子内有伯父定时服用的药物;

另一只瓶内装当疼痛难忍时才服用的鸦片剂。

为了金钱,菲利普一直在挣扎。

菲利普自己把金钱比作人的第六感官,没有了金钱其他五官等于无用。

历经各种苦难,菲利普一直都在孤独地挣脱人生的种种枷锁,挣扎的过程同时也是孤独地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但他并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

他终于明白了生活如好友克肖朗送给他的毯子,毯子的美丽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美感需要。

最后他选择了跟莎莉结婚生子,过着平凡人所走的人生道路。

为艺术献身的孤独者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刚刚开始找寻精神家园的起点,那么《月亮和六便士》便是他勇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便是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艺术家踏上寻找自我的生命之旅和找寻自己审美理想的孤独历程。

“月亮”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着精神和理想;

而“六便士”无疑是物质和现实的代名词。

在毛姆笔下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拼了命要去摘天上的月亮却藐视脚边的一枚六便士的天才与恶棍的共存体。

[8]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证券经纪人,有着美丽的女儿和妻子,过着平凡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然而在中年40岁时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

画画。

为了画画,他宁愿放弃稳定的工作和抛弃妻子和孩子。

他曾经说过他必须画画儿,他的心由不得自己控制,他对画画就像跌进水里游泳一样,必须一直在里面挣扎。

他注定走上了一条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孤独道路,他的选择注定他是孤独的。

他的妻子对于他的离家出走是为了画画完全不知道,直到他离家出走了,他的妻子还感到这一切简直难以令人置信,到了现在她也不能相信这件事真实发生。

对于丈夫的这一切,妻子完全不知道,就连斯特里克兰德这么多年晚上空余时间去学画画,她也表示完全没听说过。

夫妻之间都如此冷漠,可见人与人之间是如此敌对排斥和心灵上存在隔阂,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冷漠。

当斯特里克兰德远赴巴黎,几乎都是居住在“贫民窟”——狭小破旧的阁楼旅馆。

在这一过程中,他几乎都是贫困潦倒和病痛交叉。

完全没有任何挫折可以阻止他放弃画画,他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他捉到手里,在这种具有大自然的原始力量的天性的掌心里,他完全无能为力。

只能任由这个东西玩弄,他好像被魔鬼附身一样,好像有一股猛烈的力量在其体内挣扎。

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望,尽管奋力挣扎,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无法控制的。

斯特里克兰德冷漠的性格和特立独行是导致他孤独感的成因。

他在流浪画画的路上,尽管他对施特略夫抱以鄙视、侮辱和瞧不起,但在他因疾病几经丧命,多亏了施特略夫的照料,才捡回一条命,然而对于施特略夫的恩惠他当作没有这回事,康复后,霸占了施特略夫的画室和妻子。

在他满足自己欲望和完成布朗什的裸体画后,便残忍地将其抛弃,于是布朗什选择了自杀了结这一段婚外情。

对于这一段所谓的婚外情也透露了他对爱情的看法:

他觉得不需要恋爱,更觉得爱情没有必要,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作为一个男人偶尔是需要个女人来满足自己情欲,在这之后就可以干别的事了,谁也无法克制自身的欲望,这种令人讨厌的欲望囚禁着人的精神……女人是男人享乐的工具,而爱情是一种疾病,对于女人是男人的人生伴侣和事业助手的看法他是超级反感”[9]斯特里克兰德内心对于爱情是如此冷漠,他拒绝对他创作无利的一切,女人只是他满足情欲的工具而无其他任何好处,他冷酷决然抛弃世俗的一切,走上孤独的道路,在这一条路上,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放弃,在斯特里克兰德的脑海中,他从来不会遇到挫折就放弃,他宁愿住到穷山恶水的地方,也不愿意住在豪华的巴黎,因为他感觉住在巴黎比住在荒芜的地带更加孤独。

忍受孤独是为了得到解脱和获得自由,也是他不断旅行、思考、实践的过程。

他的足迹先到马赛,然后他那孤独的灵魂怀着种种遐想,终于点燃起自己丰富的想象向陌生的荒岛出发了,也就是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10]在塔希提岛上,他可以充分暴露他的原始本性,他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自由释放,斯特里克兰德像着了迷一样,他对创作充满了欲望,他一刻也不能停,他注定要永远思慕着他创作的那块墓地。

在岛上,他克服身体上的病痛坚持投入自己的创作中,终于成功地创作了旷世之作。

斯特里克兰德的追求境界由典型的物欲社会转变为追求一种置身自然和享受自由。

当他将自己生命耗尽其艺术生涯也到达了顶峰,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把自己的唯一的这个世界毁掉了,他将自己的宏伟巨作毁于一旦,为艺术献出了一生。

跨越刀锋的孤独者

正如斯宾诺莎所说的:

“如果去爱的那些东西本性是变化无常,这样我们就必然会受被爱对象所影响,从而衍生出痛苦、爱等等。

因为对象是的本性带有偶然的,不是共性,因而趋于毁灭。

如果人们被剥夺了其所爱的对象,就产生了恨;

如果人们失去了它,就产生了痛苦。

”[11]在《刀锋》这部小说中,毛姆给“刀锋”赋予的是人类自身生命中的障碍,在跨越刀锋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孤独的,然后文中主人公拉里却宁愿放弃自己本可以拥有的一切,成为成功跨越刀锋的孤独者,凝聚了毛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部小说成书于在二战爆发后不久,主人公拉里是个刚经历过残酷战争、身心疲惫的飞行员,在战争中,拉里的战友在一次战争中为了救拉里而牺牲,复员后的拉里一直久久不能融入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人生和命运的不可知感到困惑和痛苦。

拉里经常回想起战场上的那一幕,无法排除这种痛苦感:

战友在一小时前还是个充满活力和欢声笑语的人,而现在直直躺在那里;

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

你不能不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到底有何意义,只不过是命运给我们安排的一出接一出的悲剧。

[12]拉里独来独往,不受他人约束,当别人劝解他时,给他找工作,他拒绝接受工作,也拒绝进入大学学习,他经常说死者死去时那样子看上去多么死啊。

拉里一直无法挣脱,一直试图在寻找一种答案来解说这一切,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

为此他离家出走,与未婚妻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完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宁愿一个人选择去巴黎过上自己的生活方式——晃膀子。

在巴黎他住的地方几乎都是破烂的贫民窟式的房子,但他坚持读书,他读了许多威廉﹒詹姆斯、鲁斯布鲁克、斯宾诺莎等等。

他积极读书从中汲取知识养分来平复自己躁动不安,迷离怅惘的孤独心灵,并且他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从事还体力劳动,做矿工,游历了德国、缅甸、中国、印度。

在印度他跟随瑜伽师散步、读书、冥想,他孤独的心灵接近了自然和得到了精神升华超脱。

他明白了宇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既无开头也无结尾,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

当他多年后回到巴黎,简直像个乞丐,但眼神之间依然还那么清澈。

他利用瑜伽神功帮伊莎贝尔的丈夫格雷﹒马图林治好头疼,给予其信心;

为了使索菲从丧父悲痛中解脱出来,拉里竟然决定与这个吸毒酗酒的堕落女人结婚,他像一个虔诚的圣徒,解救众生。

说拉里是毛姆笔下孤独思想中的集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拉里成为了跨越刀锋的圣徒者,这个过程他是孤独的,但他通过读书、旅行、思考来充实完善自己的孤独心灵,拉里由此脱离了世俗,成为一个精神层次的人物。

二、毛姆笔下孤独意识的表现形式

菲利普、斯特里克兰德和拉里的在毛姆笔下是典型的孤独者形象,他们的孤独感都是毛姆在小说中通过选取精心的故事题材和在作品中透露出对异域和自然的向往来呈现其中的孤独意识。

(一)精心的故事题材

毛姆在文坛中被冠以“二流作家”的称号,雅俗共赏的“讲故事”被指为迎合大众口味,他善于利用“讲故事”来吸引读者,但是我们就是被他这种传统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所吸引,他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展现人物的孤独,从而表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毛姆自己曾经说过:

“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虽然经历了无数岁月,回到新石器时代,即使在洞穴里,他也是那个围在火堆旁给我们的讲故事的人。

”[13]阅读过毛姆的作品,我们就知道一个个完整通俗易懂的故事在他的小说里被诠释得活生活色。

毛姆的作品主要采取两种叙述方法:

第一种是传统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

另一种是人物视角的叙述视角,类似于第三人称。

在毛姆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毛姆用第三人称,相当于全知全能的上帝,对故事背后的因果都完全知道,写了一个跛足的菲利普孤独内心和他一生所经历的枷锁,其实菲利普的原型就是毛姆本人。

菲利普自幼失去双亲,被迫寄养在身为牧师的伯父家里,他的童年可以用灰色来形容,从小在浓烈宗教的环境中成长,为着以后从事牧师行业做好准备,菲利普不得不背负着宗教的枷锁,他相信《圣经》上所说的“你们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的话。

于是他便想通过虔诚的祷告来治好自己的跛足,但是失败了,他觉察出宗教的虚伪,于是卸下宗教的枷锁,去了海德堡大学学习。

然而此时,他却陷入了感情枷锁,和老处女威尔金森和业务作家诺拉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而与米尔德丽德的所谓的“爱情’才是一波三折。

起初是米尔德丽德对菲利普爱理不理的冷漠态度,自尊心极强且自卑的菲利普便对她展开报复式的交往,但米尔德丽德却跟了德国的有妇之夫米勒结婚,当被米勒抛弃后,她重新回到菲利普身边,却跟了菲利普的同学格里菲思私奔了,米尔德丽德再次被抛弃,当她再回到菲利普身边时,菲利普对她的爱和欲望转为了同情和关心。

然而米尔德丽德却因菲利普不再爱她而打烂他所有家具,消失在风花雪月的卖笑场合中。

现实的种种让孤独菲利普彻底失望,他答应绍斯医生,也接受萨利同她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尽管他不爱她尽管他对社会失望。

文中菲利普的真身就是毛姆,菲利普的孤独和他所面对的人生枷锁即是毛姆的,生理的缺陷、丧亲之痛、宗教束缚、爱情缺失及人生意义的探求,让毛姆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载满了孤独,他曾经说过在他的一生当中,一刻幸福的记忆也没有。

菲利普的故事即他的故事,菲利普的孤独即他的孤独。

如果说菲利普背负着人生的种种枷锁,那么对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世俗的道德及任何社会关系对于他来说都不是束缚。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完全摈弃了传统全知视角,转为用叙述者的视角,他也参与了文中的一角。

从全知全能的上帝叙述者转为有限知晓故事发展的参与者。

[14]文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形象是毛姆根据印象派作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毛姆拜访了高更生前的画友欧科纳,了解了高更跌宕起伏、离奇曲折的一生,毛姆甚至还去了高更生前呆过的孤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