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357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六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三十六计.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十六计.ppt

《三十六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六计.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十六计.ppt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4,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故事】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

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

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

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

所以大败。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故事】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故事】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故事】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故事】韩信木罂渡黄河。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故事】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暗度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故事】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故事】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故事】隋文帝智灭南陈。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故事】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故事】追废帝郑和下西洋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故事】魏军兵败木门道,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原典】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故事】立张楚陈胜为王。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原典】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故事】石蜡设计除暴君,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

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紧随勿迫。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原典】类以诱之,击蒙也。

【故事】萧翼智赚兰亭序帖,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故事】西门豹治邺。

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原典】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故事】曹操奇兵袭乌巢。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也作“浑水摸鱼”。

【原典】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故事】搅乱局淝水败苻坚,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原典】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止蛊。

【故事】慈禧用计回北京,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原典】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故事】白起长平败赵括。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原典】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故事】定国策范瞧拜相,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

虢,诸侯国名。

也作“假道灭虢”。

【原典】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故事】蠢虞公贪财丧国,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原典】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故事】狸猫换太子,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

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原典】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故事】严军纪穰苴斩庄贾,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原典】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

静不露机,云雪屯也。

【故事】燕王装疯夺皇权,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

借指与人密谈。

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原典】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遇毒,位不当也。

【故事】刘琦登楼求妙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语出荡寇志。

【原典】借局布势,力小势大。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故事】田单大摆火牛阵,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

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原典】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故事】郭子仪单骑退敌,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原典】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故事】报国仇西施赴吴,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

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故事】失街亭孔明弄险,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

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原典】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故事】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原典】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故事】王佐断臂诈投金,黄盖诈降曹操。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

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

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原典】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故事】献貂蝉王允除董卓,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

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原典】全师避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故事】宋遇与金对垒,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