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66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docx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

《观书有感》片断赏析

一、背景

 

1、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验: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

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二、实施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

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

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

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

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

(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

 

师:

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

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

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

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

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2:

(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

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

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

看到了什么景色?

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3:

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

还看到了什么?

 

生4:

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

悟到了什么?

 

生4:

我悟到:

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

有点意思。

 

生5:

(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说得俗一点,就是两个字:

充电。

所以我诗的题目不能改。

 

(掌声一片)

 

………………

 

………………

 

教学活动二:

 

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1:

我看到:

一块半亩大的池塘清得就像一面镜子,天上的阳光和云彩在水面上浮动,有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

一位诗人正在岸边读书。

 

生2:

我仿佛看到:

一个少年在池塘边读书,十年如一日。

后来,他成才了,做了大官,可他仍然刻苦学习着。

 

生3:

我看到:

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一个孩子在那里读书向别人请教问题。

他坚持刻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

长大后,中了状元,当了大官。

可他仍然坚持学习,去猎取更多的知识。

 

生4:

我看到:

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太阳光和云彩的影子在水面上闪耀。

为什么池塘里的水会那么清澈呢?

原来在它的源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涌进来。

回忆完这一切,眼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行字:

要想有真才实学,就得不停地“充电”。

 

………………

 

………………

 

师:

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生各自有感情地朗诵)

 

三、总结

 

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兴趣浓厚;理解古诗,学生却往往疲于应付。

古诗内涵丰厚,意蕴隽永,我们平时大多喜欢用自己几十年的语言经验去理解古诗,然后再强行传达给学生。

所以学生学习的古诗语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语言经验建立起来的新的语言积累,这样的语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

我打破常规: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

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

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获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积累的语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浅。

我于是小小辩论会的形式出现了,让持诗题应是《观书有感》观点的学生,来说服教师和个别学生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否则怎么能说服得了老师。

 

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生成都是从心中涌出的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者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者的带领下由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