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81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0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5版答案

12.2课后习题详解

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

购买一辆用过的车,这辆车在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

(3)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

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 行为。

(4)购买一块地产不能计入GDP。

土地不是最终产品,它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时,只有当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实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补偿。

这时如果计算土地的价值将会使价值重复计算。

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故不能计入GDP。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

为什么?

答:

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原因如下:

(1)甲乙两国未合并为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的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2)合并以后甲乙两地区间的贸易就会对总的GDP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GDP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

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所以,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

(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

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

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

(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即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为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10=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

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收入法、增值法和最终产品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

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年

1999年

数量价格

数量价格

书本

面包(条)

菜豆(千克)

10010美元

2001美元

5000.5美元

11010美元

2001.5美元

450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

(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

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1999年实际GDP=1850(美元)。

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850-1800)/1800≈2.78%

(5)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名义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

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名义GDP变化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故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通过实际GDP来比较GDP的变化。

基期的选择不同,计算出来的实际GDP就不一样,但是GDP的变化趋势应该不变的,所以“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的说法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是不正确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

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4800

800

300

3000

960

30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

7.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3)政府支出。

解:

(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

则S=Yd-C=4100-3800=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000-3800-200+100=1100(亿元)。

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13.2课后习题详解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原因如下:

图13-1总需求曲线

假设消费函数为

,税收函数为

,AD表示总需求曲线,且有

,如图13-1所示。

在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

时的需求线,

,AD线和B线的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45°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45°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

除了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UI,如图所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l?

答: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l,但是对平均消费倾向该结论不成立,原因如下:

(1)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或MPC=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

)。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

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不增加消费(即MPC=

=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即MPC=

=1),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c+△s,因此

所以,

=1-

只要

不等于1或0,就有0<

<1。

(2)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图13-2

例如,如图13-2所示,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

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

>1。

3.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

依据哪种消费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

依据哪种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影响最大?

答:

(1)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的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的影响最大。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c=f(y),减税使得收入增加进而使得消费相应的增加。

而其他的消费理论认为,如果减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都是较小的。

(2)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

(3)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

这种关系是什么?

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什么?

答:

(1)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

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

(2)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原因如下:

①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当然,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一直会如此。

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仍较低。

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②根据该理论,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这时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所以,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5.假设你和你邻居的收入完全一样,不过你比她更健康从而预期有更长寿命。

那么,你的消费水平将高于还是低于她的消费水平?

为什么?

答:

可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

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我和我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WL,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命时,尽管我比邻居长寿些,但两人年年都可把年收入YL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

(2)当我预计在退休后寿命才结束。

这样无论我邻居是在退休前还是在退休后结束生命,我的消费都应比他小。

因为我每年消费为C1=WL×YL/NL1<YL(WL>NL1);而我的邻居的消费如下:

(a)当邻居在退休前死去,它每年消费为YL。

显然,他比我多消费。

(b)当邻居在退休后死去,他的消费为C2=WL×YL/NL2。

而根据题意,NL1>NL2,显然就有C1<C2,即我比邻居少消费。

6.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系统对你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有何影响?

答: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人的愿望是使一生平稳消费,消费者总是追求整个生命过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人们会在一生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社会保障系统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

当社会保障系统健全从而可以有更多的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人们就会减少当期的储蓄而增加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C=c/y。

当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的总额增加会使平均消费倾向增加。

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预期退休后生活无稳定的生活来源,人们就会为了以后的生活考虑而减少当期的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相应的降低。

7.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情况:

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时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

(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

在此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

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

新增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

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答:

(1)由于该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平稳的消费,则其一生的收入应等于各个时期的均匀消费支出之和。

则每期消费为:

(30+60+90+0)/4=45万美元,

也就是在第一期要有15万美元的负储蓄,第二期有1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三期有45万美元的储蓄,第四期有45万美元的负储蓄。

(2)当没有受到流动性约束时,平稳消费水平为每期45万美元,比第一期收入要大。

现假设该人受到流动性约束,则在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时,该人第一期只能消费其全部收入30万美元。

从第二期开始,假设没有受到借款约束,平稳消费水平为(60+90+0)/3=50万美元,小于第二、三期的收入。

故借款约束的假设对这几期的消费不产生影响,第三、四期的消费为每期50万美元。

(3)①若新增财富13万美元,在存在信贷市场时,每期消费48.25万美元,就是将新增财富等分为四份进行消费,每期储蓄额和第

(1)题一样。

若不存在信贷市场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1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43万美元,仍小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48.25万美元,故该人将在第一期消费完全部新增财富13万美元,其消费为30+13=43万美元。

第二、三、四期的消费仍同

(2)中的50万美元。

②当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时,有信贷时,每期消费50.75每期储蓄同第

(1)题。

无信贷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2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53万美元,大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50.75万美元,第二、三期的收入均大于此值,故在这里,信贷约束的假设实际上对消费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消费者平稳的消费其全部收入和新增财富。

其每期的消费量均为50.75万美元。

8.假定有两个老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

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

为什么?

答:

显然,后一个老太聪明些。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

当目前收入和储蓄不足以支付大宗消费品时,凭借信用手段贷款致富,用以后收入进行还贷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提前享用消费品。

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只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

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

所以,后一位老太太更聪明些。

9.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p,这里yp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d和过去收入yd-1的如下加权平均值:

yp=0.7yd+0.3yd-1。

(1)假定第1年和第2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2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3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

(1)由于消费者连续两年的可支配收入都是6000,根据题中持久收入的形成公式,第2年的持久收入为:

y2=0.7y2+0.3y1=0.7×6000+0.3×6000=6000,

则消费为:

c2=200+0.9y2=200+0.9×6000=5600(美元)。

(2)第3年的持久收入为:

y3=0.7×7000+0.3×6000=6700(美元)

第3年的消费为:

c3=200+0.9×6700=6230(美元)

第4年的持久收入为:

y4=0.7×7000+0.3×7000=7000(美元)

第4年的消费为:

c4=200+0.9×7000=6500(美元)

由于以后各年的收入一直维持在7000,则第4年以后的持久收入均为7000,因而以后各年的消费均是6500美元。

(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当年收入之间的关系,将持久收入公式代入消费函数,有:

c=200+0.9(0.7yd+0.3yd-1)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长期收入(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直接由消费者函数可得到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

10.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亿,税率t=250。

(单位均为10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

(1)由方程组

c=100+0.8yd

yd=y-t+tr

y=c+i+g

可解得:

y=100+0.8(y-t+tr)+i+g=1000,故均衡水平为1000。

(2)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

(3)原来均衡收入为1000,现在需要达到1200,则缺口为:

△y=200

1)增加的政府购买:

2)减少税收:

3)由题意有:

1200=100+0.8[1200-(t+△t)+tr]+i+(g+△g),且△g=△t

解得:

△g=△t=200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14.2课后习题详解

1.请对下列各题中可能有的情况作选择并说明理由。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10亿美元;

2)左移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1)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2)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3)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4)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

变,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1)右移10亿美元;

2)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3)右移10亿美元除以

(即10÷

);

4)右移

除以10亿美元(即

÷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1)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2)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3)投资大于大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答:

(1)选择3)。

由IS曲线方程知,二部门中均衡收入与各项的关系为:

y=(a+e-dr)/(1-b),

可看出y的变化△y与自发投资a的变化△a的关系为:

△y=△a/(1-b),

因此,当△a=10,则△y=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