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97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格式.docx

②曲终收拔当心画

(2)古今异义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

今义:

③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因为长句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1.

(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豪放飘逸 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任写三篇)

赐金放还杜甫、高适

(2)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沉郁顿挫  诗史杜工部

(3)乐天香山居士现实主义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长恨歌》

2.

(1)歌 行 歌行体

(2)掌管音乐的机关  采集民歌  乐府诗  

3.天姥山(mǔ)瀛洲(yí

nɡ)天台山(tāi)剡溪(shà

n)渌水(lù

)著(zhuó

)殷岩泉(yǐn)澹澹(dà

n)

悸(jì

)訇然(hōnɡ)渚清(zhǔ)霜鬓(bì

n)铮(zhēnɡ)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

n)声声思(sì

捻(niǎn)霓裳(ní

chá

nɡ)间关(jiān)红绡(xiāo)钿头(dià

n)银蓖(bì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

4.

(1)通假字

“列”通“裂”,分裂。

“画”通“划”,划拨。

①古义:

实在;

今义:

诚实、书信。

②古义:

超出;

抽出、拉出。

③古义:

第二年;

指今年的下一年。

④古义:

年纪大了;

长子、长兄等。

⑤古义:

因此写了;

表原因。

⑥古义:

人的脸色;

色彩。

⑦古义:

刚才;

朝向前方(面)。

1.《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如何围绕梦境来写的,请理清全诗的结构。

全诗可分成三段:

第一段,写梦前,梦游天姥山的缘由。

第二段,写梦中游天姥山的全过程。

由入梦到梦醒,是全诗的主要部分,也是扣“梦游天姥”之题。

既然是梦,那就多变幻而神奇。

梦是虚境,山是实境,诗人使虚实交织,似幻似真,逐次展现出迷离恍惚的境界。

醒来一看,只有身边的枕席,方才梦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烟消云散。

诗人又回到现实中来,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长叹。

第三段,写梦醒后,回到现实当中。

诗人由梦中引出的感叹,是梦后抒情言志。

直接抒发了李白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为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梦境?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登高》这首诗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描绘一幅精美的画图。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描述出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

尾联分承五六两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本来兴味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

“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

(1)万里:

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

(2)悲秋:

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待时间。

(3)常:

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

(4)作客:

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

(5)百年:

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

(6)多病:

身体不好,多有病痛。

(7)独:

孤独,无人陪伴。

(8)登台:

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

因此,八层意思是:

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

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

身患疾病,八可悲。

5.《琵琶行(并序)》: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完成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6.《琵琶行》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

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沦落天涯”。

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

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

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

1、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zhě) 六幺(yāo)慢捻(niǎn)霹雳(pī)

B.贾人(jiǎ) 荻花(dí

)钿头(dià

n)青冥(mí

C.天姥(mǔ)剡溪(shà

n)訇然(hōnɡ)渌水(lù

D.憔悴(qiá

o)猿啸(xià

o)潦倒(liá

o)浊酒(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瀛洲  木屐  粟深林  催眉折腰

B.青崖  幽咽  常做客  转轴拔弦 

C.艰难  鼓瑟水浆迸洞天石扉  

D.丘峦  长嗟侍权贵  东船西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魂悸以魄动悸:

猛然惊醒的样子

B.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

穷困不堪

C.迷花倚石忽已暝暝:

睡着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

眼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D.凄凄不似向前声

5.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登高”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例句:

登高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感激作歌行”的原因,在中被凝练成千古流传的两句诗: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7~8题。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

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

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

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

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8.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答:

(二)阅读《登高》,完成9~10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

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

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

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不入的。

10.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感情基调如何?

(三)阅读《琵琶行(并序)》,完成11~12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浔阳”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C.第三段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用年轻美貌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和愤懑倾泻出来。

12.诗歌中多处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游于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升向天际。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14.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说说最后四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15.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16.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

他有什么见解?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A项,“渚”应读“zhǔ”。

B项,“贾”应读“ɡǔ”;

“冥”应读“mí

nɡ”。

C项,“渌”应读“lù

”。

2.C

【解析】A项,“粟”应为“栗”,“催”应为“摧。

B项,“作”应为“作”,“拔”应为“拨”。

D项,“侍”应为“事”。

3.D

【解析】A项,悸:

因惊惧而心跳。

B项,潦倒:

衰颓,失意。

C项,暝:

昏暗。

4.B

【解析】A项,“信”古义:

C项,“颜色”古义:

D项,“向前”古义:

以前、刚才;

朝着前方(面)。

5.(示例一)登高会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豁然;

登高会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开朗。

(示例二)登高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

登高会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惊喜。

【解析】仿写要注意句式特点:

登高会有……(名句)的……(感受)。

引用的名句须与登高有关,感受应与名句表达的情感一致。

6.

(1)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D

【解析】D项,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8.不能。

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

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

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景象,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结合诗的题目和后面内容来理解。

9.B

【解析】B项,没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0.图景:

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景。

感情基调:

极力渲染雄浑悲凉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要先描绘出画面,总结出画面的特点,再归纳出感情基调。

11.C

【解析】C项,是对比,不是映衬。

12.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悲凉氛围。

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题目中已经给出明确的要求“寓情于景”,抓住景物描写的句子来分析,体现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至少写三例。

13.A

【解析】A项,“迢迢”,远远的意思。

句中没有“千里跋涉”之意。

14.最后四句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景象:

洛阳一带被胡兵占据,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

此处由幻想到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叛军的切齿痛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要抓住最后四句描绘的画面来思考,去把握诗句体现的情感。

15.C

【解析】C项中的“渠”是“沟渠”之意,其他三项都是代词它/他。

16.【答案】不理解,批评。

他认为白居易是一个通达的人,不应该如此放不下自己的贬谪遭际。

既然忍受不了,可就近隐居,向陶渊明学习,而不应该对着一个商妇流眼泪。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结合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观点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