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936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docx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想_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作文

篇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

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

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教与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说到诵读教学,它即是传统的又是时新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强调朗读和诵读,加强学生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美妙。

所以我打算,在本课中,运用一系列的教读活动,品读活动,背诵活动,让整节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2)启发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的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

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

“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本课中,分小组讨论人物的情感。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是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时间设计

本课为教读课文,将共设两个课时来完成。

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具体过程(简要说说)

[教学要点]

一、反复吟诵;二、理清梦游的线路,三、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

1、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

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突出诗人两点:

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

然后直接导入课文。

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2、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

①“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

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

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诵读课文,把握意境,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通过注释和课前预习扫清生字词,顺读全诗。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A、设问:

诗文哪一行点出了这是一首“梦游诗”?

答案:

“我欲因之梦吴越”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游兴?

学生可以从找诗文中找到,“瀛洲”“难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绝,熟悉李白的诗词有文学基础的学生在此会闪出自己的亮点,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有的学生又易联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访名山名水,所以对李白酝酿此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未起程,神思却已飞到了几千里之外的浙江。

释读完这第一部分,让学生齐读一次,再一次随着诗人的心情进入诗的意境。

B、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

(设问)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有游山的路线,对传说中的天姥山展开了自己最丰富的想象。

所以让学生去找这些线索。

①设问:

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

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已

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

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再次让学生回到提出的问题:

诗人的这些所见所闻突出了此山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在诗人笔下天姥山,奇、绝、险、静、幽,且充满神奇色彩。

教师引导:

梦中之梦将全诗推向了最高潮,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导学生朗读“梦游”的整个过程,即朗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然后简单地把梦醒这一部分在释读中带过,诗人忽然梦醒,恍恍惚惚回过神来,原来还在床上,只觉耳畔身下凉凉的枕席,梦境烟消云散了。

这一部的教学思路陈述: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梦游”的整个过程,以设问的形式让学生一边朗诵一边思考,教师适当补充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③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诗篇最后部分是诗人发出的由衷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回到了现实之中,那么诗人对现实有什么看法呢?

他现在身在何处?

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呢?

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呢?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教师本人也借助于课外丰富翔实的资料,得出自己的想法,而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和教师在这会儿的差别只在于教师已先走了一步,掌握了这些信息,利用多媒体的板书展示李白三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作品及生平资料和一生漫游之图,点出此诗的创作背景,总结诗人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体会诗人在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所积聚的情感。

④最后,解决新课一开始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诗歌形式?

学生在诗中能找出一些:

如字数不一,韵不止一个,有时出现对仗等。

教师再适当点拨:

这样的形式比较自由,恰恰适合了诗人这种不羁的气质,适于其磅礴豪迈气势的抒发,使整首诗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总结:

“吟”就是这样的一种古诗体,形式比较自由,适合情感的抒发,与我们所学过的“歌”、“行”体相似。

4、新课总结:

以全体吟诵的形式结束。

教师制作在多媒体上的背景画面与背景音乐是对诗艺术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悠悠的古典音乐中体会诗的意境。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5、布置作业

为巩固所学的诗歌,嘱咐学生抄写小黑板上理出的生字生词,并背诵整首诗。

篇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总体设想:

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应是贯串始终的,在读中品味语句,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本诗有一个难点,便是对梦中神仙世界的描写,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在大体切分层次后,重点突破这一难点,避免赏析的平均用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展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

诵读——品味——体悟。

二、朗读课文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

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

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解题

四、赏析全诗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两部分。

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

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

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

老师设问:

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

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

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

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

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

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五、结束

老师明确:

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实现时突然破灭,这种打击是多么残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的三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生齐读下课。

反思:

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

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

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篇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李白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

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

“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仙之人兮列

如麻”!

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纵观全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构思新奇,曲折多变美。

此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的传统写法。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东鲁的朋友作为留别的,通过它要表明自己为什么要南下吴越,到天姥山游仙访道。

按常规老套,它必得尽情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或伤感哀怨之情;要是不高明的诗人,还可能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笨拙写法,絮絮叨叨地记篇流不账。

李白却不这样,它围绕着游仙记梦来进行构思,这就便于诗人展开浪漫主义的想象翅膀,在幻想的广阔天地任意翱翔,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寄托在如梦如幻的神仙世界的描绘之中,从而反衬出诗人对现实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追求,加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这首诗虽说花了许多笔墨写入梦之由、梦游经过和梦后的感慨,但写得既纵横变幻,又详细清楚、层次分明,并且通篇绝无一字抒“别意”,只是借“留别”来表现自己宁愿抛弃功名利禄,远离现实去游仙访道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品格和反抗精神。

正因为在结构上采取了“倒装”的写法,把深化主题的议论摆在后面,所以结尾显得雷霆万钧,特别有力量,有气势!

让人感到雄豪激奋,一咏三叹!

其次,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瑰丽美,构成了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诗人驰骋想象,捕捉意象,用极度的夸张以虚写实,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压倒五岳、睥视赤城、屈服天台的高大形象和梦幻中的神仙世界。

正是由于诗人想象丰富、夸张合理,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亦真亦幻,读者从中既可见到现实社会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爱,还可体察诗人追求生活理想与政治理想的主观情感不露痕迹地蕴藏其中,令人惊异叹服。

最后,该诗形式自由纵逸,句法参差错落的韵律美。

此诗,语言流丽自然,风格雄浑豪放,充分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为人豪放不羁,有仙风侠骨,作诗也喜爱天马行空,豪迈情逸,不受格律束缚,不事雕琢。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以七言为主,但参用了《诗经》、《梦辞》乃至骈散、辞赋的语言特色,间有四言、五言、九言及“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

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了兴到笔随,言随声出,声情并茂,气韵天然。

所以前人说:

“太白宗风骚,薄声律”。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亲,以俊逸高畅为贵”。

“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胜”。

这些都是比较中肯的评语。

纵观全诗,还是严羽的《沧浪诗话》说的好: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亦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神思飞扬,挥洒自如,乃我国诗歌之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